「AI 強國,正讓沒能力開發 AI 國家消失」簡立峰同意黃仁勳觀點,原因為何?

2024-06-02 10:00:00    編輯: 遠見雜誌
導讀 2024 生成式 AI 年會上,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談 ChatGPT、Gemini 等應用大勢,是從競爭變化、企業與個人因應之道和市場觀察等 3 個角度,解析台灣應該如何在這變局中...


2024 生成式 AI 年會上,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談 ChatGPT、Gemini 等應用大勢,是從競爭變化、企業與個人因應之道和市場觀察等 3 個角度,解析台灣應該如何在這變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位置。又為何他會同意,黃仁勳讓輝達獲利維持優勢的核心論點:「有能力開發 AI 的國家,正在讓沒有能力開發 AI 的國家消失」?

曾掌舵Google台灣、現在則在多家新創擔任董事,並扮演解惑導師,每次簡立峰發言,都能替台灣數位與AI環境發展指點迷津。

觀察過去半年內生成式AI發展,共有三大改變:比較技術時,以前看模型的優點,現在看模型的弱點;比較市場玩家時,以前較勁人才、技術與模型,現在則在通路上打仗;比較競爭格局時,以前爭的是個人與企業應用,現在更上升到國家之爭。

GenAI發展:比弱點、戰通路、國家競爭

第一個改變,是看待技術的角度,「過去一年在關注AI有多強,現在在關注AI有多弱」。

無論是新創還是大廠,發布新款大語言模型(LLM)時總不忘在新聞稿上,標榜自家模型的能力超越競爭對手。這當中,當然有「考卷已經提前洩漏」,因此模型能夠拿到高分的問題,但究其關鍵,簡立峰指出,其實重點在於,所有新出的大語言模型,基本上能力上不會有太大落差。

在文字、語音和影像辨識,以及閱讀測驗和語言理解上,每個上榜的LLM模型都是高手,因此,未來關注重點將會轉向,改看弱點。簡立峰指出,數學、情緒、文化差異、英語以外的理解,現有LLM各有不足之處。而近期大廠紛紛推出AI代理(AI agent),背後必須有推理和規劃能力支撐,這點LLM的能力亦有分歧。

▲ 簡立峰指出,AI模型在許多領域都已超過人類能力,因此現在關注重點反而在模型弱項。

第二個改變,是科技公司比拚標的。「過去一年注意的是AI技術的改變,現在注意雲端業者在支持AI技術誰輸誰贏」。

不管是微軟或者Google,在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都呈現出通路上的競爭。微軟押寶Copilot,讓AI滲透於工作者的生活中,因此開會時的Teams時有AI、雲端硬碟OneDrive有AI,平常整理試算表時的Excel也有AI。

Google的做法更為極致,在搜尋引擎、Workspace、YouTube和以Android為基礎的手機,全部放上AI。皮蔡(Sundar Pichai)雖然談到Gemini的新一代模型更聰慧,但他更多談的是,AI不只在工作中發力,更要像是智慧助理一樣,在生活中也派上用場。

簡立峰因此指出,所有的雲端服務,「全部」都要加上AI。OpenAI展示GPT-4o時,雖然只是一個畫面,「但AI服務,會出現在所有人們可以接觸到的地方」。

第三個改變,則是競爭格局。個人和企業用與不用很重要,但國家之間為了AI發展,投入多少資源更為可觀。

黃仁勳曾高喊,企業應擁抱「主權式AI」(Sovereign AI),具體實現方式就是建置國家級的資料中心,而這正是支撐輝達(NVIDIA)財報的重要營收來源。簡立峰引述黃仁勳說法,強調「有能力開發AI的國家,正在讓沒有能力開發AI的國家消失。」台灣政府如國科會已宣示持續編列經費投資GPU,日本也見到相似需求,各國都在推進,由此可見,生成式AI已成為國家等級之戰。

GenAI應變:產業看邊緣、企業小心、個人大膽

在競爭日益劇烈的情況下,台灣該如何回應?產業應關注邊緣AI,企業持續找應用空間,個人則各憑本事,找機會讓AI派上用場。

就產業來說,簡立峰直言,台灣很難在雲端AI上找到出路,因為缺資料、沒有Google等級的雲端服務業者,自然無法在雲端上一戰。然而,因為硬體供應鏈優勢,例如全世界數一數二龐大的工業電腦群,當LLM開始變小,逐漸可以放進筆電(AI PC)、手機(AI phone)和其他邊緣裝置,「從端反饋到雲,也就是由端上雲的新的概念,那台灣就有新的機會。」

先前,簡立峰就曾提過台灣轉為AI foundry(AI代工)的方向。當時他指出,在Wintel時代台灣並不擁有晶片(英特爾)、沒有作業系統(微軟),更沒有軟體(微軟、其他),但仍建立出PC foundry的完整供應鏈。隨著國家建置主權級資料中心,帶動GPU需求;科技大廠將所有服務都加上AI,CSP廠商需要AI伺服器;接下來的邊緣裝置,更都需要AI賦能,讓AIoT有機會實現,這就是台灣發揮空間。

至於企業應用,他認為大企業不能不做,最好可以建立起完整團隊。先前簡立峰便曾指出,所有轉型問題,都是組織問題,若沒有專門團隊、只靠著其他部門現有員工兼差,最後不會有好下場。至於中小企業,不妨從現在逐漸浮現的應用場景出發,例如最普遍的內部知識統整,將散落在每個雲端資料夾、每部電腦中的檔案聚集整合,讓員工透過問答方式,快速獲取資訊。

▲ 簡立峰表示,生成式AI在企業端有資安、資料等挑戰,但還是要應用、增進效率,並保持實驗精神推進。

簡立峰強調,企業提供服務,有著資料正確性的顧慮,因此使用起來要小心,但個人就應該大膽,既要用AI輔助學習,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好AI。LLM的語言能力,弭平了學習門檻,即時翻譯讓人讀懂國外最新知識,對話助手則讓第二外語變得更好學。「對學生來講,你要慢慢變成π型人才、更多元一點,任何單一能力,不足以支撐你未來50年的career。」再也沒有不用AI的藉口。

GenAI事件:GPT-5、微軟整併、AI服務

展望中短期變化,簡立峰指出三個值得關注的事件。

第一,觀察今年GPT-5模型是否問世。若GPT-5沒出現,有兩個可能性,其一是GPT-5無法與GPT-4以前的模型拉出差異,因此沒有推出必要;也有可能是算力消耗過劇,資金暫時用罄。

第二,觀察微軟與OpenAI是否合併。兩者深入合作,而AI競爭又是以日為單位計算,但簡立峰認為,光是「研發單位分成OpenAI和微軟」的架構,對生產效率都是一種傷害。Google旗下有DeepMind光是靠著Gemini就能打通所有服務,但微軟得仰仗OpenAI的模型才能前進,「如果不整併,對微軟是大大的不利」。

第三,觀察消費者是否滿意AI驅動的服務。對Google來說,將Workspace加上AI,足以增加使用者誘因,然而,在自家收益金雞搜尋引擎背後也放入AI,可能徹底改變營收架構,自毀武功。因此更有必要觀察AI助攻帶來的效益,以及現有商業模式與AI的契合程度,例如使用者會不會點擊AI概覽(AI Overview)埋入的廣告連結。

▲ 簡立峰指出,AI有許多不完美,但就像汽車一樣,即便會發生事故,仍舊要上路。

正如同簡立峰所言,AI的不完美是常態,但就像開車上路一樣,即使會發生事故,仍然要勇於探索,這才是在AI時代下前進應抱持的心態。

(本文由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



關鍵字: , , , ,


標題:「AI 強國,正讓沒能力開發 AI 國家消失」簡立峰同意黃仁勳觀點,原因為何?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7860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