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這個“坑”,上汽爲什么非踩不可?

2024-05-30 18:50:23    編輯: robot
導讀 5月底,上汽集團在上海舉辦了一場規模不小的技術發布會,第二天,小紅書上出現了這樣一則熱帖:“油車的天塌了,上汽2026年量產固態電池。” 一般來說,這樣的標題總是比亞迪或新勢力的專屬,而上汽這樣的企...

5月底,上汽集團在上海舉辦了一場規模不小的技術發布會,第二天,小紅書上出現了這樣一則熱帖:“油車的天塌了,上汽2026年量產固態電池。”

一般來說,這樣的標題總是比亞迪或新勢力的專屬,而上汽這樣的企業則往往出現在“塌了”的那一方陣營中。如今角色猛然轉變,則全靠此次發布會的主角——固態電池。

倒計時500天,上汽“死磕”固態電池

“首條全固態電池生產线建成貫通倒計時500天正式啓動。”

發布會現場,上汽清陶的官宣倒計時成爲了全場關注的重點之重。這意味着上汽將在2025年10月前就達成全固態電池量產能力落地。

截至目前,除了廣汽官宣將在2026年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之外,尚未有更多車企對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作出表態。至少從目前的態勢來看,如果不算蔚來在2021年NIO Day上“提前搶跑”喊出了固態電池的概念,論真正的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上汽應該是走在了所有車企的前面。

事實上,上汽也是今年首個喫到“固態電池”概念紅利的車企。5月初,在智己L6(配置|詢價)公开亮相前夕,CEO劉濤就在微博數次預告其搭載“固態電池”上車的信息,引發固態電池板塊概念股震動。

如今,盡管最終智己L6上所搭載的已被確證爲“半固態電池”,但依舊吸引了不少新能源技術愛好者的關注,也讓智己L6有了更多的籌碼在小米SU7(配置|詢價)、智階S7等群狼環伺的高端純電轎車市場站穩腳跟,取得相對品牌影響力而言超預期的銷量成績。

或許智己L6的牛刀小試,讓上汽進一步看到了固態電池的潛力,此次技術發布會盡管提出了“七大底座”,但固態電池的C位不容撼動。對於全固態電池的裝車量產,上汽清陶實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產品液含量降低至10%,目前應用於智己L6車型的光年固態電池已經實現該目標,該產品實現了能量密度超過300Wh/kg,續航裏程超過1000公裏。

此後,上汽將進一步降低產品液含量,能量密度也將隨之進一步升高,有望提升至500Wh/L,作爲對比,目前比亞迪二代刀片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90Wh/kg,寧德時代麒麟電池能量密度爲255Wh/kg此二者已分別接近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理論極限。

理想豐滿,現實未必买單

那么,前途如此“光明”的固態電池,會有車企不想分一杯羹嗎?

事實上,在固態電池領域,想要有一番作爲的車企着實不少。2023年底,豐田高調官宣與日本能源公司聯手,將盡快突破固態電池技術瓶頸實現量產。本田、日產也紛紛敲定量產固態電池時間表,將大面積量產的時間鎖定在2027年前後。綜合看來,日系車企全力競逐固態電池賽道已不是祕密。

除此之外,歐洲的BBA,美國的特斯拉、福特通用也對固態電池這塊蛋糕虎視眈眈。他們其中的大多數都採取與初創科技企業合作的方式鑽研固態電池。比如寶馬投資歐洲著名電池廠Soild Power;通用投資鋰金屬電池公司SES;奔馳投資Factorial Energy等。

在國內,蔚來是較早开始打出固態電池概念的汽車企業,早在2021年初,蔚來便宣布要在ET7上搭載固態電池,但隨後此固態電池縮水爲半固態電池,上車時間也一拖再拖,一直到2023年12月李斌駕駛一輛搭載半固態電池的蔚來ET7(配置|詢價)行駛了1044公裏才算完成承諾,但宣傳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沒能激起外界的廣泛關注。

但是國內友商依然選擇紛紛跟進,諸如比亞迪、長安、小鵬等車企,都分別在接受採訪或調研時透露過自己的固態電池量產計劃,時間基本集中在2027-2030年之間。

相對其他車企的謹慎而言,上汽的500天倒計時顯得格外激進。事實上,固態電池的優點大家都很清楚,但現實的“困難”卻不得不考慮:首先,進行技術突破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成本,像蔚來這樣本就是新勢力,還未實現盈利的企業更是很難全力以赴攻克難關。

其次,固態電池的高昂成本注定了它在價格战面前沒有太多優勢,從實用角度出發,車企和電池廠自然更加青睞成熟易用的磷酸鐵鋰、三元鋰等材料。畢竟,這些電池通過“結構改革”也已經可以實現相當可觀的續航裏程,與燃油車之間的差距已逐步縮小。

因此,車企對固態電池的感情可謂復雜,從長遠意義上來看,沒人會否定它的價值,但要喫到成熟的果實,首先需要確保自己有實力“苟”到最後,而在這一點上,有太多比固態電池更重要的東西。

官方“下場”,再造動力電池神話?

固態電池量產並非易事,至今仍有許多難題待解。在行業專家看來,全固態電池目前在正負極材料、生產工藝、成品率等方面均還未達到大規模量產標准,需要進一步研究突破。

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全力押寶固態電池的上汽多少顯得有些着急了,將原本還需要3-5年量產落地的技術提上“倒計時500天”的關口,勢必要投入更多資源和精力。

2023年5月,上汽宣布對清陶能源追加投資27億元,全力加碼固態電池賽道研發。

豪擲千金,上汽所爭的不只是固態電池量產研發成功,更重要的是還要做領域內“喫螃蟹”第一人。從國內市場角度來看,上汽急需在新能源市場找到技術錨點,相比智駕、混動技術等已被友商佔據的優勢領域,固態電池的性價比更高。

如果將視角放得更廣闊一些,擴展到全球新能源汽車賽道來看,在日系、歐美車企和電池廠商對固態電池“虎視眈眈”的前提下,中國企業也必須要緊跟風口。這也是我們保持競爭優勢,避免被其他國家“反將一軍”的必選項。爲此,國家層面已經开始出手行動。

今年1月,中國全固態電池協同創新平台(China All-Solid-State Batte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CASIP)成立,工信部、科學技術部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均爲其中一員。

5月29日,有媒體爆料稱中國或將投入約60億元用於全固態電池研發,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業或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

可以預見的是,國家對於固態電池的扶持和利好不會僅限於60億元的投資,而政策的鼓勵則讓車企衝刺固態電池量產的腳步變得更加堅定。

在上汽立下“軍令狀”之後,其他車企能否加碼跟進甚至“截胡”上汽,量產落地後的固態電池又能否爲新能源市場帶來全新的格局?一切都已進入倒計時。



標題:固態電池這個“坑”,上汽爲什么非踩不可?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7777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