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團:2026年量產全固態電池

2024-05-28 18:30:21    編輯: robot
導讀   上汽,又整活兒了   近日,上汽集團官宣,旗下“七大技術底座”全面躍遷升級進入2.0時代。   所謂“七大技術底座”,即是指“上汽星雲”純電專屬系統化平台、“上汽珠峰”機電一體化整車架構、“上汽...

  上汽,又整活兒了

  近日,上汽集團官宣,旗下“七大技術底座”全面躍遷升級進入2.0時代。

  所謂“七大技術底座”,即是指“上汽星雲”純電專屬系統化平台、“上汽珠峰”機電一體化整車架構、“上汽星河”電氫一體化架構三大整車技術底座,以及“藍芯”動力總成系統、“魔方”電池系統、“綠芯”電驅動系統、“銀河”全棧智能車解決方案四大關鍵系統技術底座。

  而此次再升級,主要依托固態電池、能量閉環、高效動力總成、智能底盤、全棧軟件架構、全新電子架構等創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結合官方介紹,其中關鍵點有以下幾點:

  • 固態電池:2026年,全固態電池量產,能量密度超過400 wh/kg;

  • 能量閉環:挑战純電整車能耗“每度電12公裏”行業新紀錄;

  • 動力總成:2026年,電驅總成功率密度4.4kW/kg,領先行業平均水平40%以上;混動驅動系統的熱效率提升到46%;

  • 智能底盤:至2026年,融合整車運動集成控制(VMC)技術的线控底盤系統,將分階段投入量產應用;

  • 全棧方案:2025年,“中央計算+區域控制”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3.0全面落地,實現“艙、駕、算、聯”四域合一,支持L3級量產自動駕駛。

  按照上汽的說法,這是其面向新賽道的新一代底座技術。而在此前夕上汽舉辦的“智咖匯”技術分享會上,上汽多位高層大談傳統汽車企業向新賽道轉換的不易,技術突破及產業化的難點,同時也透露了新一代底座技術背後的一些思考,及其所能帶來的一些可能。

圖片來源:上汽集團(下同)

  傳統汽車企業向新賽道轉換是不容易的

  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創新研究开發總院院長祖似傑直言,作爲一個傳統汽車企業,向新賽道轉換是不容易的。

  他指出,十年來,上汽在燃油和新能源方面同步發力,保有燃油車基盤用戶的同時,利用燃油車市場保證利潤率,同時在新能源上建立核心競爭力。對於傳統汽車,上汽依舊是領頭羊。對於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實力,上汽已經達到國際水平。

  不過在他看來,在對用戶的把握方面,上汽仍需加強。另外,電動化上半場還沒有結束,基礎問題仍需解決,如固態電池的安全性、全面應用以及成本問題,“上汽在固態電池發力,要解決電動化的核心問題,智能化上會更加腳踏實地。”

  在產品供給上,他認爲,需要將上汽獨特特點展現給用戶。“一個企業要可長續發展,第一是這個企業的價值觀一定要正確,不正確的價值觀是走不遠的;第二,企業具備核心競爭力本質上是兩點,一是核心技術,二是跟用戶的關聯和反饋,我相信上汽一定會走到前列。”

  我們跟消費電子行業學習了很多

  據祖似傑透露,“未來兩年,七大技術底座2.0將全面賦能上汽集團旗下各整車品牌近30款全新車型,加快實現科技生命體的全面進化。”

  上汽之所以建立技術底座,主要爲適應傳統汽車向新賽道的轉化。要知道,由技術底座所帶來的產品周期縮短、成本降低等效應,對於車企來說尤爲重要。

  祖似傑表示,“消費電子的理念已經進入傳統汽車了。傳統汽車研發周期,我們最早是跟通用學習,是48個月,後來降到36個月。後來我們自己的开發周期進一步降到26個月,現在是18個月。這是比較典型的,當然還有更短的。”

  另外成本大大節約,他提到,“我們現在並不去堆人力了,而是通過科學的方式,降低人的因素。”“從硬件方面,原來測試的樣車是很多的,現在的模擬計算還不能夠完全覆蓋。但是我們現在有了技術底座,在充分驗證底座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樣車基本上減少一半,同時有一些實驗已經在底座完成,所以適應性這塊也是很大的節約。”“軟件方面,雖然說新的一代變化很多,但是很多軟件是復用的。”

  他指出,上汽創新研發總院整體研發範式和开發的方法論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客觀來說,我們跟消費電子產品學習了很多。因爲傳統汽車行業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覺得我們是工業的工業,很牛。但是事實上我們現在要跟很多其他的行業學習。”

  例如流量,這是傳統汽車需要向消費電子學習的部分,因爲移動互聯網很大的好處是平權,現在有互聯網,廣大的群衆可以發聲,可以有流量傳遞,從上汽的角度,也要加強流量管理,要面對面地跟大家交流,有不好的要講出來,有不好的更要改進。

  “上汽的價值觀就是用戶爲本,我們在這方面我認爲做得還不夠,我們不是提供一個技術,或者提供一個產品就行了,我們是要提供用戶的解決方案。我們也在加強這一領域,我們要跟大家主動交流,而且真正要解決用戶的問題,不是用戶要技術,而是用戶要解決方案。我們要把技術用比較淺顯的語言講出來,這也是要爲用戶考慮的一個方面。”

  我們最快可以做到T+0

  上汽零束科技已經明確了智能車雲管端全棧架構的路线圖:零束銀河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1.0實現“域集中”,重點攻關L2++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OTA;全棧3.0實現“中央集中式+區域控制”,重點攻關成本控制和L3級自動駕駛;未來的全棧4.0解決方案,重點攻關類智能人架構、AI大模型、AI OS,支持L4/L5級自動駕駛。

  2022年,上汽推出上汽零束銀河全棧1.0,目前已成功進化至3.0版本。

  一方面,“大腦”艙駕一體的中央計算單元和“小腦”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器(VMC)在電子架構和軟件上進行協同开發,VMC 作爲區域控制器成爲全棧3.0 的重要節點,能夠充分共享整車傳感和執行機構的信號,在實現車體3向6自由度集中控制基礎上,後續可實現可變駕駛特性、驅動和制動永不打滑等功能,帶給用戶更安全、舒適、節能的體驗。

  另一方面,全棧 3.0 全面支持大模型的端側應用,支持面向量產的L3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此外,上汽聯手合作夥伴推出“生態域”,將手機等智能終端拓展成爲智能車的一個域,越來越多品牌的智能終端將接入銀河全棧,實現場景連續的極致智能體驗。目前上汽“生態域”已覆蓋OPPO、vivo、小米、華爲和蘋果等多個手機品牌。

  按照規劃,2024年,銀河全棧3.0正在分步“上車”,2025年將全面落地。其將有效降低整車低壓功耗,控制器數量減少一半以上,數據帶寬提升5倍,线束長度減少30%,OTA下載和安裝時間均可縮短至30分鐘以內。

  “整個市場倒逼我們在持續的創新。”上汽集團創新研究开發總院副院長、上汽零束CEO李君表示,“在技術底座上,同時在產品概念上,我們還是真正地站在用戶的角度,對於端到端的產品,數字化體驗產品,進行持續的創新和迭代。”

  與此同時,速度很重要。據介紹,七大技術底座,包括軟件架構、智能雲平台、OTA,這些上汽都是全棧可控,因此速度掌握在其自己手裏。

  “最早我們迭代一版整車軟件需要一個月,現在迭代一版整車軟件幾十個控制器做到只需要一個星期,如果應用和軟件的話可以做到只需要三天,如果一些小的軟件可以做到‘T+0’。所以從整車產品的角度,我們研發體系、研發流程、研發工具鏈支持整車產品迭代接近半導體的摩爾定律。”李君補充道。

  全固態有望使電池成本降低40%

  站在價格战持續的當下,李崢表示,卷價格實際上是卷技術,不是說卷到供應商去降價,那個是沒有意義的,通過技術升級去降本是最有意義的。“電池領域,鋰電池領域進一步降本,只能通過固態化路徑來做。”

  他指出,現在,鋰電池在電池拆开成本模型中,正極材料基本上佔到了40%左右的成本。而正極材料通常就兩個選擇:磷酸鐵鋰和三元鋰。爲什么其他材料不行?原因是現在電池體系要考慮和電解液之間的匹配性,電解液自身能起到鋰離子的輸運作用,但電解液都是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而固體和液體之間反應界面的穩定性就非常高,因此選來選去,最後就選了三元和磷酸鐵鋰材料。

  “當我們的液含量減少,走向固態化之路,乃至到最後沒有液態的過程,特別是正極材料拓寬選擇的過程。我們可能跟原來的液態電解質不能很穩定的共存,循環壽命可能表現不好的很多,但是更具性價比的材料,就可以在固態電池的路线上選擇了。”

  通常情況下,產品的成本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物料成本,另外一部分是制造成本。

  李崢表示:“前期我們通過自身設計低物料成本的技術,就有機會讓它有更好的成本競爭力,更快達到規模化,最終實現規模化降本的效果。在這個路徑上,我們自己看下來,至少在液含量降到5%的階段,電池能有大概10%-30%之間的成本優勢,對標不同的電池有不同的成本下降幅度,10%-30%之間,到全固態可以進一步降,因爲材料選擇的面更寬,最終會有40%的降幅。”

  而不難想象,這對於未來新能源汽車的進一步普及,一定有非常大的助力。

  “全固態電池在中國的量產可以走得更快”

  上汽清陶總經理李崢坦言,在鋰離子電池產業化上,日本起步非常早,日本的企業,無論是在核心材料,還是在整個電池產品上,也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而中國鋰電池的產業研發和整個產業化工作,相較於日本,起步相對晚。

  但也正如他所說,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中國廣闊的市場和非常明確的產業引導思路,再加上非常完備的產業供應鏈,中國企業在鋰電池領域是奮起直追。“現在我們是從‘跟跑’到了‘並跑’的階段,但是現在我們在鋰電池領域還稱不上‘領跑’。因爲我們目前做的大量創新,都是跟隨式的創新,通過市場規模帶來成本的優勢,形成了更大的市場佔有率。從電池的迭代和材料的迭代來說,我們跟國際一流企業,只能說是同一個水平线上。”

  這也是爲什么大家都在發力全固態電池的原因所在。固態電池,特別是全固態電池的量產,事關科技主導權之爭。誰能夠真正先量產,誰就會佔據新的主導權。

  當然,日本在全固態電池的研發上,起步也非常早。在知識產權積累和原始知識產權積累上是非常充分的。有數據顯示,日本佔據了全固態電池技術相關國際專利的68%,位居全球第一。

  不過李崢表示,到現在爲止,全固態電池還沒有真正進入量產階段,中國以及其他的國家,在這個領域都有非常大的機會。“中國在全固態電池量產的領域,最大的優勢還是產業規模和市場規模。我們有最完整的產業鏈,有最大的市場、最多的研究人員。我們有信心,全固態電池在中國的量產,可以走得更快。”

  按照上汽規劃,今年10月,搭載光年固態電池的智己L6(配置|詢價),將正式交付用戶,能量密度超過300Wh/kg,續航裏程超過一千公裏;2026年,上汽全固態電池將實現交付量產,並完成樣車測試,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是傳統動力電池的一倍以上;2027年,搭載全固態電池的智己新車將實現量產,並正式交付用戶;後續,能量密度有望進一步提升至500Wh/kg。

  當然李崢也強調,結果並非是要二選一,有我沒他。“在電池、電化學發展過程中,我們一直處於一個向先進國家、先進技術學習的過程。以豐田爲代表的相關企業,在全固態電池領域一直處在研發最前沿,我們非常敬畏也非常尊重他們的研發進展,也一直在學習、吸收、融合和發展。當然,我們有自己的路线和思路。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是完全封閉的,比如在產業鏈上,我們就和相關日本企業互相溝通和學習。”

  (本文來自於蓋世汽車Gasgoo)



標題:上汽集團:2026年量產全固態電池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7662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