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張安平近日出席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論壇,被問到近期受到各界關注的碳費或碳關稅議題,特別引用最近熱議的科幻小說「三體」,強調氣候變遷因應、經濟發展及社會政治體制就是氣候問題碰到的三體問題,每個都有獨特解決方案,但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
正因為是過去全球沒有遭遇過的問題,所以需要由上而下的方法來處理溫室氣體,張安平表示,溫室氣體不可能無成本的進行排放,所有排碳都需要付出代價,因此應該要有溫室氣體排放的費用。
支持碳有價,台泥再度呼籲政府應依據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將碳定價制度延伸至邊境的精神,並在 2025 年開始本地企業支付碳費時,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同步要求需支付碳費產業對應的進口原材料與產品申報碳含量等資料,為未來實施台版 CBAM 預做準備。
台泥表示,樂見環境部在碳費子法正式將碳洩漏風險納入考量,但環境部設定碳洩漏風險係數值,僅能短期緩解碳定價對台灣經濟的衝擊,長期來看若無台版 CBAM 的配套,將發生台灣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碳洩漏問題。
台泥認為,做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的台灣,譬如像金屬產品如扣件等中小企業誤用未在台灣或出口國支付碳費的進口高碳排原材料做成成品,未來出口到歐美國家時,才發現產品碳足跡太高、可能必須負擔更高的碳成本,勢必會削弱台灣整體出口的競爭力。
台泥指出,政府若不實施台版 CBAM,碳費上路後將促使更多高碳洩漏風險企業從製造商變成進口加工業,以水泥鋼鐵業為例,恐讓部分業者減少本地生產量,大幅進口國外無碳足跡資訊、無須負擔碳成本的低價原物料,再進一步加工,即可能達到環境部子法中的減量指定目標。
台泥分享,這些進口原材料,沒有透過台版 CBAM 推行,公部門根本無法掌握碳排資訊,結果台灣想以實施碳費來達成整體國家減碳目標,卻在邊境產生碳破口,而這破口無疑是將台灣的碳排轉移到其他國家造成「國與國的碳洩漏」。
台泥理解台版 CBAM 無法即刻上路實施,然而本土產業將開始負擔排碳成本之時,相對應進口原材料與產品也應善盡碳盤查與揭露之義務,因此台泥呼籲環境部應依氣候變遷因應法第 31 條規定與授權,務必要求相對應進口原材料與產品申報產品碳含量,尤其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應優先施行。
(首圖來源:台泥)
延伸閱讀:
標題:鋪路台版 CBAM 「三體」問題!台泥籲進口品同步申報碳含量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6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