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地滿足消費者需求,能夠給出“高性價比”的就餐體驗是近年新加坡餐飲的重中之重。
湧向新加坡的中餐,有如過江之鯽。
△圖表來源:三億世代這個趨勢在2023年達到了巔峰,2024年只會更熱鬧。但已有隱憂。
“中國餐飲落地客戶從去年年底开始有很強的增長。從去年一整年籤約3-4個,到今年一季度有接洽的就超過10個,籤約品牌已超過去年全年。”新加坡維衆餐飲咨詢公司(Wemedia Consulting Pte. Ltd.) 創始人、CEO任悅告訴虎嗅。他口中的客戶,多是以直營爲主的中國連鎖品牌。
背後的本質是:國際資本湧向新加坡,創業者、資本、項目不斷向新加坡集中。“新加坡是下一個香港”的說法不絕於耳,在吸引更多中國有錢人這件事上,新加坡似乎志在必得。
在新加坡業界的一條普遍共識是,很多中國企業的入駐,並非完全出自战略層面的計量,而是出於創始人/聯合創始人的移民需要、子女教育需要。這也讓一部分中餐在新加坡的擴張異樣與國內:它可能並不完全是一個單純的商業行爲。
“既然人和錢都已經來了新加坡,闲着也是闲着,就給自己找個事兒做。”一家服務中國企業落地新加坡,承接移民、資產管理業務的公司創始人告訴虎嗅。類似的評論,我在新加坡聽了不少。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餐正在成爲出海新加坡的風口。在中國耳熟能詳的中餐品牌擠入新加坡餐飲賽道,在大衆認知中,熱鬧翻倍。
那些不知其中深意的餐飲品牌們,可能會被這場盛大的表面繁華引誘,冒然淌入這片已然在中國品牌擠壓下競爭激烈的紅海。以至於這股浪潮被再度放大,並引發了更大的海嘯。
“2024年可能會迎來中餐關店潮。”一位深耕新加坡餐飲行業多年的從業者告訴虎嗅,新加坡對中國的免籤政策延後了這個趨勢,但能奏效多久,還有待觀察。
我在新加坡走訪了衆多餐飲品牌,很多品牌給出的2024年增長目標是保守的5%。結合與餐飲咨詢公司、外賣平台、餐飲服務商的交流,行業給將要出海新加坡的中餐品牌的建議是:謹慎樂觀。
個中緣由,待我細細道來。
01.
泡沫的積聚
“新加坡餐飲兩極豐富(食閣和高端餐飲),中間地帶缺失,是中餐的必爭之地。”貓抓烤肉創始人、CEO方大慶告訴虎嗅。這也是出海新加坡的中國連鎖餐飲品牌們的共識。
在全球百萬富翁人數最多的20個城市中,新加坡排在第五位。富豪的城市坐擁一衆昂貴的餐廳。
面積狹小的新加坡擁有55家米其林星級餐廳。今年3月26日,2024年“亞洲50最餐廳” (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揭曉,新加坡獨佔9席,是有最多餐廳入榜的城市。以國家計,也僅次於老牌料理強國日本和地大物博的中國。
△ 2024年“亞洲50最佳餐廳”國家佔比;圖表來源:三億世代位列新加坡最佳餐廳的法餐廳Odette,位於新加坡國立美術館內,5道菜的正餐爲348新幣(約合人民幣1871元),7道菜的正餐爲498新幣(約合人民幣2677元)。
上周,一位來新加坡考察的餐飲老板告訴我,他在新加坡老字號桃苑點了一條馬來西亞的“忘不了魚”,加上稅和服務費,價值7400多元人民幣。
與高端餐飲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新加坡人特有的食閣文化。食閣,英文爲Hawker centre,即“小販中心”,後改名Food centre,類似於我們的大排檔。
食閣是由政府興建室外开放式飲食集中地,密度極高,一般建於組屋(保障性公共房屋)或交通交匯處附近,尤其受到中下層民衆歡迎。爲鼓勵居民在食閣就餐,促進就業與經濟,組屋大多沒有抽油煙機,不方便做飯。
雖然食閣環境簡單,沒有空調,需要自行歸還托盤,但勝在價格低廉,一餐10新幣左右可以喫飽,是絕大多數新加坡人解決三餐的地方。
處於高端和食閣間的中間地帶,有着相當的空間,是連鎖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處於中間地帶的餐廳,環境優於食閣,價格優於高端餐廳,一般位於各大商場,可以滿足家庭聚餐、遊客出行等場景需求。
雲海餚聯合創始人、海外負責人呂志韜2019年來新加坡考察的時候,中檔餐飲幾乎沒有競爭可言:“大部分商場的餐飲品牌就那么幾家:鼎泰豐,海底撈,加上本地的莆田和樂天。沒有什么創新的餐飲品牌。”
其中,樂天餐飲集團旗下的品牌人均價格不高,菜系符合本地人的口味,以高復購著稱,是中餐品牌們的主要競爭對象。
“2019年來的時候,新加坡真的很好賺錢。”他回憶道,雲海餚新加坡首店機場店开業時,排隊排到50米开外。作爲新鮮的特色菜系,雲海餚喫到了一波紅利。
太二酸菜魚海外大區經理吳展維告訴虎嗅,新加坡的東西文化融合度好,本地人對於新事物接受度很高。這也是很多中餐能在新加坡迅速站穩腳跟的原因之一。
而現在,新加坡的餐飲行業格局已經越顯擁擠。中餐品牌的大量湧入讓整個餐飲市場進入了激烈競爭階段。中餐品牌帶進新加坡的不只是產品和服務,還有各種營銷玩法,都超出了穩定增長的新加坡市場的認知。
以中檔餐飲中佔據上風的火鍋品類爲例。“在新加坡,紅湯火鍋賽道是絕對的紅海,競爭激烈。”任悅對虎嗅表示。
海底撈在新加坡目前有20家門店(去年因商場裝修關閉了1家),任悅認爲,這個門店數已經逼近新加坡能容納的上限:“海底撈以前對標的是鼎泰豐,後者在新加坡有23家門店。”
另一強勢競品是樂天集團旗下的美滋鍋,在新加坡有7家門店。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要進駐新加坡的中國品牌中,也不乏多個火鍋品牌。
與此同時,包括大龍燚在內的兩家火鍋品牌在競爭中倒下,即將退出新加坡。
火鍋賽道的激烈只是市場的一個縮影。
一位來新加坡考察了幾次的連鎖餐飲主理人楊珈貝總結,新加坡市場對中餐的理解還很淺顯,沒有形成中餐裏八大菜系的系統認知。看似機會很多,實際上只有粵菜、閩菜符合新加坡文化傳統,辣味的川、湘菜和火鍋獲得了新加坡大衆認可。其他菜系的機會並不顯著。
換句話說,市場沒有想象中大,但競爭卻愈顯激烈。
02.
選址疑難
在新加坡,選址成了2024年的新問題。
最表層的原因是新加坡國土面積小,人口少。
“新加坡太小了。再开店,我都生怕新店搶了老店的生意。”呂志韜告訴虎嗅,今年雲海餚將暫停在新加坡的拓店。
“新加坡常駐人口590多萬,其中外籍勞工超過150萬。常駐人口當中,華人佔76%左右,新加坡籍人士又有20多萬常駐海外。所以,在新加坡,有消費能力的華人社群總人口也就300萬左右。”新加坡連鎖KTV品牌嗨翻創始人魯漭告訴虎嗅。
深究一層,去年开始,新加坡合適的點位極端緊缺。
新加坡商場密度很大,遠高於上海。新加坡大約有190家商場,上海面積是新加坡的10倍,有433家商場,不到新加坡的2.5倍。
雖然商場多,但並非每家商場都適合餐飲入駐。
首先,遊客雲集、客流量大的購物中心點位自然是緊俏的。
新加坡很少建設新的商場,新進品牌只能等老商場的門店調整機會。一般來講,品牌會和商場籤“3+3”的合同。由於新加坡商業環境穩定,注重信譽和契約關系,3年租約到期後,品牌很容易就能和商場續約3年。
也就是說,條件好的商場,可能幾年都等不到一個空出來的位置。
其次,除遊客雲集的中心區購物中心外,大多數商場的性質是鄰裏中心,即服務周邊1~3公裏居民高頻日常綜合消費需求的小型商業綜合體。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的社區規劃中,每個街區,每6000~8000套住戶配套建設一個鄰裏中心。
一家連鎖餐飲品牌的一位店長告訴虎嗅,他所處門店位於鄰裏中心,70%~80%都是老顧客生意。高復購對餐飲的新品推出頻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該品牌的海外負責人向虎嗅分析,鄰裏中心不適合特色菜系生存。品牌在商業中心的門店欣欣向榮,但幾家坐落於鄰裏中心的門店業績出現了明顯下滑,“已經處在盈虧平衡點上”。他認爲,鄰裏中心更適合家常菜系,復購更高。
點位緊俏自然會引發租金上漲。
多位連鎖餐飲品牌負責人告訴虎嗅,今年門店房租以近乎瘋狂的趨勢上漲,“房租比2022年高了30%以上”。有人給出了自己能承擔的最高報價,發現最終成交價格比自己的上限高出一檔,“說實話,有點難以想象”;有人去年競標了三個位置,都沒拿到;有人被對手以近1.5倍的價格碾壓,並發現對方也是中國商家。
一個有些黑色幽默的細節是,漲租金並非最大的問題。畢竟衆所周知,中國品牌最不缺的就是錢。最大的問題是,哪怕租金到位,不缺租客的商場們可能不愿意租給中餐品牌。
原因是多樣的。
一家新加坡頂尖房地產集團創始人告訴虎嗅,他要考慮每塊商圈的品牌多元化、國際化,不會引入多家中國品牌。同時,在一些高端商業區域,他會主動把控品牌調性。“中國商人很有錢,但不一定適合每個區域。”
新加坡普遍的“非競爭”心態也會影響中餐品牌入駐。
新加坡不提倡內卷,單一行業中,如果有一家做得成功,同行往往會避开同一品類,避免正面競爭,轉而選擇周邊品類進行經營。他們喜歡共同構建一個大的“生態”,一起賺錢。
商場的招商邏輯也是如此。如果已經有一家火鍋店,商場往往不會再接受火鍋店的進駐。
最後,還有國內影響力無法平移到新加坡的問題,削弱了中國餐飲品牌的談判底氣。相對於國內市場中品牌的優勢地位,在新加坡,商場的甲方地位更爲強勢。
我和任悅在烏節路Paragon商場會面,烏節路是新加坡最知名與繁華的街區。他提到,有中國品牌(超過300家連鎖門店)在和知名商場磋商時,沒有拿到任何鋪位。
只有面對維衆咨詢這樣手握西餐、韓餐、中餐等多品類客戶,並且會根據商場需求反向尋找合適品牌的中間方,商場才愿意公开自己待釋放的餐飲點位。我們見面前,任悅剛和Paragon开完兩個小時的會,Paragon介紹了未來一年中可能會空出的所有餐飲鋪位。
本質上,這是僧多粥少的境況下,話語權的問題。
03.
機會在哪裏?
“去年四季度开始,新加坡業績下滑了10%~15%。”一位連鎖餐飲品牌新加坡負責人告訴虎嗅,此前,新加坡業績一直比較穩。他感受到了明顯的消費力下降。
他的感受和大數據相吻合。
萬事達卡經濟研究所(Mastercard Economics Institute)發布的《2024年經濟展望》報告指出,2023年,新加坡實際消費支出增長率爲3.5%,但是在生活成本上升和通脹高企的影響下,消費者購买力和信心有所減弱,導致實際消費支出增長率2024年將放緩至2.8%。
△衡量通貨膨脹的一種常用方法是使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圖爲2018年-2023年新加坡CPI變化。圖片來源:CEIC DATA
上述負責人去店裏觀察消費情況,給顧客點菜時,他發現,很多新加坡本地顧客一家五口人點四個菜就夠喫了。“以前我們的人均消費接近40新幣,現在的人均消費降到了35新幣。”
因此,他爲品牌規劃了轉型,主要的轉型的方向是向低客單價轉換,供更親民,更大衆消費的菜品:“我希望把客單降到30新幣以內。”
同時,他考慮把集團客單價更低的子品牌帶入新加坡。比如說,以雲南過橋米线爲主的休闲快餐,更適合新加坡市場目前的情況。
“海外市場還是比較適合快餐的發展。”他提出,全球前30強的餐飲企業中,除了一家海底撈,其他29家全都是快餐企業。
△全球前20強連鎖餐廳名單 圖片來源:Brand Finance任悅提醒,滿足大衆消費的快餐是好賽道,但不要選擇螺螄粉、鍋盔、煎餅果子等小衆特色品類。這些品類在新加坡沒有廣泛認知,教育市場的成本過高,想象空間太小。此前,已經有經營這些類目的品牌折戟新加坡市場。
楊珈貝在新加坡考察時觀察到,幾家在國內聲名顯赫的中餐品牌飯點上座率不足50%。而肉眼可見,每家商場生意最好的是鼎泰豐。
一位餐飲分析師告訴我,鼎泰豐是木板效應的集大成者,雖然沒有特別的優勢,但勝在沒有短板。標准化一流;解決了華人對碳水和熱食的需求;幹淨的店面提供社交場景;倡導家庭消費;價格宜人。
因此,多方位地滿足消費者需求,能夠給出“高性價比”的就餐體驗是近年新加坡餐飲的重中之重。
而富者恆富,甚至愈富。
任悅今年的業務重點是引入高端餐飲品牌,尤其是能衝擊米其林的中餐品牌。他認爲,新加坡高端中餐市場的選擇已顯老舊,仍然是御寶、樂天、利苑這樣的老牌在看守。在富豪大量流入的當下,高端新品牌有機會在新加坡站穩腳跟。
繞了一圈,新加坡餐飲的機會愈發向兩極(高端和低客單價)進發,做到極致,就逐漸回到了最初的產業格局。
面對幾倍於國內的單店投資,進軍海外市場需要信心,更需要謹慎。人們往往想做乘風破浪的破局者,但有時候,順勢而爲,才能獲得更大的回報。
標題:新加坡喫不消這么多中餐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6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