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邊境怒江迪政當村:傳統與現代相融

2024-03-31 18:50:42    編輯: robot
導讀   中新社怒江3月31日電 題:中緬邊境怒江迪政當村:傳統與現代相融   作者 陳靜   現代房屋建築內保留傳統火塘、獨龍族婦女用古老腰機織出色彩斑斕的獨龍毯、村民在現代服飾外披着七彩獨龍毯長袍或馬...

  中新社怒江3月31日電 題:中緬邊境怒江迪政當村:傳統與現代相融

  作者 陳靜

  現代房屋建築內保留傳統火塘、獨龍族婦女用古老腰機織出色彩斑斕的獨龍毯、村民在現代服飾外披着七彩獨龍毯長袍或馬甲……3月31日,中新社記者走進中緬邊境雲南省怒江州獨龍江鄉迪政當村,探訪這個大山深處傳統與現代相融的鄉村。

  迪政當村地處橫斷山脈縱谷地區、獨龍江鄉最北部,西鄰緬甸克欽邦、北接西藏察隅縣,全村共174戶593人,是獨龍族聚居地之一。

  在獨龍江鄉獨龍族博物館內,獨龍江大峽谷過去的生活逐一展現:刀耕火種,住木楞房,過江靠溜索、穿衣靠紡麻、看病靠佔卜,過着結繩計數、刻木記事的生活。70多年前,獨龍族人尚處於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來到距博物館30余公裏外的迪政當村,仿佛瞬間跨越千年——村內小橋流水、道路整潔,家家戶戶庭院裏栽花種草,鵝卵石壘建的圍牆與遠處雪山、近處獨龍江、繚繞雲海融爲一體。

  “自2018年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後,我們不斷探索,傾力打造‘生態宜居、美麗村莊、文明和諧、鄉風淳樸’的新農村。”獨龍江鄉副鄉長陳笑介紹,由上海援建的“克勞洛”鄉村振興示範點內,28棟主體房屋均以獨龍族傳統民居木楞房爲原型建造,還包含一座獨龍文面女體驗館,一座民族文化傳習所,讓新農村建設與民族傳統文化相融。

  在迪政當村現代化的住房中,每家每戶廚房裏都有火塘,保留了獨龍族千百年來的生活習俗;民族文化傳習所裏,展示了獨龍族的扎染、植物染技藝;獨龍族婦女的文面習俗,經過改良成爲遊客可體驗的項目;用石板鍋烙制的石板粑粑,成爲招待客人的美味。

  獨龍毯是獨龍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標志之一。過去由於交通不便,獨龍毯只能就地取材使用麻线編織。隨着1999年獨龍江公路通車,2014年高黎貢山隧道貫通,棉线、毛线、羊毛、絲线等運到獨龍江,讓獨龍毯變得五彩繽紛、更加柔軟。2015年,上海一家服飾公司在獨龍江鄉建立織女工作室,訂單式生產,獨龍毯得以走向外界。

  “是媽媽教我織獨龍毯的。過去織好的毯子只能自己用。”35歲的迪政當村民丁秀珍今年加入織女工作室,天氣晴朗時,她會和三兩婦女聚在一起,用外界流行的配色編織獨龍毯,每織一牀獨龍毯有三四百元(人民幣,下同)收入。織好的獨龍毯將寄往上海,被加工成抱枕、半裙、包袋、披肩等,遠銷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目前,全鄉1543名婦女中,約500人編織獨龍毯。

  如今宛如世外桃源的迪政當村,令無數遊客向往,當地卻沒有大肆开發。“獨龍族自古信仰萬物有靈、敬畏自然,不會隨意砍樹、獵捕野生動物,獨龍江鄉森林覆蓋率高達93%。”陳笑說,遊客進入獨龍江必須通過小程序預約,每天僅开放500個名額。

  不過,獨龍江的物產通過线上、线下,暢通無阻地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白忠平是迪政當村小有名氣的“網紅”,他通過拍攝獨龍江日常生活,在社交平台有“粉絲”近3萬人,並通過電商銷售獨龍毯、蜂蜜、靈芝等土特產,2023年銷售額達30萬元。

  通過網絡,獨龍江峽谷的生活與外界更近一步,2022年7月,5G網絡覆蓋了全鄉所有行政村。周末,來自昆明的李林正在獨龍江度假,月亮瀑布、獨龍族博物館、迪政當村的文面女、流水潺潺的獨龍江......他和很多遊客一樣把所見所聞上傳社交媒體,讓更多人看到這個神祕、美麗的地方。



標題:中緬邊境怒江迪政當村:傳統與現代相融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5195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