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思路闖新路 向土地要紅利

2024-03-18 18:40:06    編輯: robot
導讀 地還是那塊地,可是土地上人們的思維已經變了;地已不是那塊地,貧瘠的土地搖身一變也能生出“金”了。在近日召开的安徽省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座談會上,三位來自基層的村黨支部書記吐露心聲、傳經送寶,聽聽他們是如...

地還是那塊地,可是土地上人們的思維已經變了;地已不是那塊地,貧瘠的土地搖身一變也能生出“金”了。在近日召开的安徽省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座談會上,三位來自基層的村黨支部書記吐露心聲、傳經送寶,聽聽他們是如何帶領村民向土地要紅利走上致富路的。

通過規模化經營種好糧

講述人:合肥市長豐縣義井鎮紅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孟凡余

曾經的紅橋村一半土地撂荒,村集體基本沒有經營性收入,欠外債10多萬元,農村講媳婦的媒人都不愿意來,田荒、錢荒、人荒、村黨組織軟弱渙散。2023年,這個村集體自主種糧1.1萬多畝,經營性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元,收益超過200萬元。

2016年,省裏試點“三變”改革。在徵得群衆一致同意後,第二年爭取到高標准農田整治項目,整理土地5421畝,新增耕地300畝。爲了真正把政策落到實處,高標准農田建成後,村“兩委”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由村集體成立全縣首家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動折股到戶,有效解決“有的拋荒不幹、有的幹了不合算”的問題,爲規模化經營奠定了基礎,通過集體經營實現了種好糧。

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後,生產工作組怎么構成,誰來負責經營?如何做到“旱澇保收”?經過不斷探索,村裏找到了符合村情的路子。一是生產托管,統一經營。2019年夏天,村“兩委”自己種大豆,結果不理想。後來,村集體引入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金豐公社,對5700多畝耕地進行“耕、種、防、收、售”全托管,同時聘請職業經理人參與經營管理,讓專業人幹專業事。二是市場經營,訂單生產。爲了適銷對路,村“兩委”既跑田頭又跑市場,先後與荃銀高科、北大荒、迎駕集團等公司籤訂了小麥、高粱長期種植訂單,與福娃航天生態育種、墨禾苑生態農業等公司籤訂了航天大豆、航天芝麻等實驗種植訂單,做到產得好、賣得掉。

風險共擔,做好保障。利用高標准農田的優勢,說服金豐公社以每畝460元的較低價格籤訂托管協議,並明確每畝700元的保底收入條款。同時與國元保險洽談合作,分別以每畝11元、每畝6元的價格爲小麥、高粱購买種植保險。村“兩委”以共贏爲目標,爲金豐公社協調灌溉用水、管理用工,發動黨員群衆做好莊稼看護,不當“甩手掌櫃”。

規模化種植帶來的真金白銀讓大家信心倍增,幹勁越來越足,成效也越來越明顯。2021年,確定了“引進來、走出去”的新目標。這兩年,村集體先後引進企業興辦糧油加工廠,建成農事服務中心,把種植範圍從鄰村、鄰鎮拓展到了經开區空港新城,並在黑龍江依蘭縣訂單收購水稻,在當地加工成大米銷售。去年,除支付土地入股現金分紅外,村裏還拿出50多噸米面油,給每家每戶實物分紅。

盤活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講述人:亳州市蒙城縣岳坊鎮戴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戴同陽

歷史上的戴堯村以燒窯爲生,一年只有半年糧,老百姓沒有致富門路,被列爲貧困村。如何帶領老百姓擺脫貧困,成爲村“兩委”一班人日思夜想的心頭大事。“窮思變,變則通”,村“兩委”變心動爲行動,赴浙江安吉縣余村等地觀摩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拓寬發展視野。主動對接高校,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先後引進7名“土專家”“田秀才”,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和开展自主創業。

如何讓土地“活起來”一直困擾着全村人。村“兩委”積極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精准務實培育鄉村產業的做法,依托沿渦河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產業,讓村民的錢袋子漸漸鼓起來。

由於戴堯村地勢低窪,旱不能澆,澇不能排,因此村裏決心實施“旱改水”項目,流轉土地發展“藕蝦共作”“蓮漁共養”等項目,建成了萬畝蓮藕基地。西瓜、蔬菜、中藥材等一批特色產業也紛紛落地,給村裏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爲提檔升級延長產業鏈條,蒙城縣積極響應“四個蹄子”追趕“四個輪子”的要求,村裏也乘勢而上,抓住機遇,依托引進的岳佳醬、肯多司等企業打造食品產業園,开展以蓮藕和牛肉爲主的深加工,夾肉藕盒等產品暢銷長三角,打通了從田間地頭、食品加工、電商物流最終到餐桌的全鏈條。

以“渦水文化”爲主題,戴堯村連續舉辦耕讀蓮藕文化節,以節會友,吸引周邊地區群衆參觀旅遊。村裏順勢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組織260余名村民參與市場化運作,讓村民有事可做、有利可得。村級集體經濟投入各類公益事業65萬元、累計爲農戶分紅21萬元,讓看得見的集體經濟變爲摸得着的共享紅利。

“孬地”“荒山”變成“聚寶盆”

講述人:宿州市蕭縣白土鎮張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陳波

張村過去資源少、底子薄,村民增收無路、致富無門,是全縣典型的窮鄉僻壤,老百姓戲稱“山窮水盡”。2014年,借着脫貧攻堅的春風,村“兩委”決定要“弱鳥先飛”,如今不僅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0到500萬元的突破,還帶動了285名低收入農戶年均增收8000余元。

莊稼靠人管,人勤地不懶。鄉村想要發展,土地是最大的資源。村“兩委”把過去的“孬地”“荒山”變成了“聚寶盆”:一是鹽鹼地改成了優質田。張村地勢低窪,部分土地不保墒、地力差,村裏爭取3000畝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邀請安徽省農科院專家測土配方、改良鹽鹼地,疏浚溝渠1400米,改建生產路1280米,打通了農田水利“最後一公裏”;二是貧瘠地種出了高產糧。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集約1100畝土地,通過科學施肥、統防統治、規模經營,有效提升了地力,去年夏秋兩季畝產2300余斤糧食,較之前增產近30%;三是闲置地蹚出了致富路。利用廢棄庭院和闲置土地,帶領40戶農戶種植平菇,戶均年增收3000元。在5000畝石頭荒山上,建設全省規模最大的村級光伏電站,年增收100余萬元。

培育優勢,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徑。村“兩委”認識到,村子要想持續穩步發展,必須培育壯大優勢產業,走融合發展的路子。

做優金字招牌。新建1500平方米科研大棚,組建黨員攻堅小組,採取“1畝地6棵樹”種植模式和“三統一”管理辦法,改良品種20余個,去年葡萄產量達45萬斤,“陽光玫瑰”“春光”分獲中國葡萄產業科技年會、長三角精品葡萄推介會銀獎。

延長增收鏈條。新建240平方米冷庫、2000平方米倉儲物流中心,在建5000平方米葡萄工坊,實現保鮮貯存、分揀包裝、精深加工“一條龍”服務,外地客商達成合作後即可提貨,提升了效率,贏得了口碑。

打造流量熱點。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葡堤原鄉”旅遊觀光示範園,推出“原鄉大地藝術節”“螢火蟲之夜”“葡萄採摘節”等特色農文旅主題活動。去年5月運營以來,吸引8萬多人前來“打卡”,示範園火爆“出圈”,帶動園內就業150余人,人均增收約2000元,示範園增收20余萬元,拉動周邊餐飲、住宿等行業增收40余萬元。




標題:轉思路闖新路 向土地要紅利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4755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