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KTV是最受歡迎的春節假期活動之一。
親戚朋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酒過三巡,大腦因酒精的刺激而興奮,會情不自禁地想要高歌一曲。
而KTV能夠提供足夠的場合及設備,滿足人們的聚會需求。
以往經常會看到KTV在春節期間爆滿的場景。
但如今,這種風潮正逐漸消退,曾經叱吒風雲的KTV如今不得不依靠中老年人的捧場度日,大量KTV正面臨倒閉的命運。
截止去年,全國KTV總數從2015年的15萬家驟減到6萬家左右。而在這剩余的6萬多家裏,仍然在營業的不足50%。
圖源:IC photo曾經的KTV有多火,如今就有多低迷。
人們忍不住想,也許再過十幾二十年,KTV也會逐漸淪爲“時代的眼淚”。
改變亞洲夜晚的發明
更早的時候,KTV還叫做卡拉OK。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深受美國嬉皮士的影響,日本的年輕人對音樂非常迷戀,經常去酒吧等場所聽歌手演唱。
那個時候想唱一首歌曲,需要麥克風設備以及現場樂隊的配合,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普通人很難擁有這樣的機會。
圖源:IC photo於是一個名叫井上大佑的歌手突發奇想,做一個自帶麥克風的伴奏機器,只要投幣就能播放伴奏,這樣誰都可以上去唱了。
他找來做機械設計的朋友,還真就把這個東西鼓搗了出來,這也就是第一代卡拉OK機器。
而所謂的卡拉OK,分別取自日語的“空”(發音爲“卡拉”)和英文的Orchestra(交響樂隊)的前兩個字母的發音OK,意爲“無人樂隊。”
這種演唱方式迅速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後來這種形式傳到了中國台灣,原本做音樂錄像帶生意的劉英發現客人們來店裏試聽試唱的不少,但买的人沒幾個,於是將MTV和卡拉OK結合在一起,讓客人們就在店裏邊看邊聽邊唱。
這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錢櫃。
圖源:IC photo在形式上,以往KTV按照歌曲數量收費的模式也改成了以小時計費,也就是“量販式”。
價格也變得平民了許多,讓以往只有有錢人能消費得起的KTV,逐漸成了大衆都能消費得起的娛樂方式。
在KTV最火的時候,你甚至能在包房裏看到很多明星去K歌。
因此,KTV也常被認爲是“改變了亞洲人的夜晚”的偉大發明,“喫飯喝酒唱K”成了多少人夜晚一條龍的消遣娛樂活動。
KTV也是獨屬於東亞人特有的娛樂方式。
圖源:IC photo曾經有網友出國留學,發現在當地想找到一家像樣的KTV十分困難。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居然需要用點歌本來點歌,仿佛回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他好奇地問身邊的朋友,難道西方人都不唱K的嗎?
得到的回答是他們認爲唱的好的人會選擇去組樂隊,唱的不好的人壓根不會選擇在人前唱歌。
但在內斂含蓄卻向往情緒宣泄的東亞人眼裏,這無關唱功,而是一種情緒得以宣泄,情感得到釋放的方式。
無論五音不全還是歌神麥霸,在KTV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一群人的狂歡
曾經網絡上流行這樣一個“孤獨等級”的說法.
其中,獨自一人唱KTV被“診斷”爲第六級。
那個時候,KTV是一群人的狂歡。
作爲一個90後,小視還記得學生時代,自己所在的城市裏的KTV中午11點开門。
但不到10點,大廳就已經擠滿了放假的學生,只爲了搶奪最便宜的小包間。
至於KTV超市裏的食物酒水,买是不可能买的。
於是你一瓶飲料,我一袋蝦條,藏在包包裏偷帶進去,還要時不時地跟來來回回巡邏的工作人員鬥智鬥勇。
那時候,即使唱個通宵也不覺得累,因爲KTV是除了網吧洗浴之外,少數能夠包夜的地方了。
那時候總是想,什么時候能舍得在店裏买喝的喫果盤呢?什么時候能不挑時段地开個大包?
那時候,同樣也是華語樂壇的巔峰。
有故事的男同學,喜歡唱陳奕迅的《十年》。
一邊唱着“如果那兩個字沒有顫抖”,一邊想着留下遺憾的那個人。
常年單身的人,一定要唱《單身情歌》。
那時候他們憧憬着着“找一個最愛的深愛的相愛的親愛的人來告別單身”;後來才發現遇見的都是“給自己傷痕”的人。
總有一些人不信邪,要挑战《死了都要愛》。
高音上不去沒關系,唱出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才最重要。
如果現場有失戀的姐妹,一定會爲她點一首《分手快樂》。
“分手快樂,祝你快樂,你可以找到更好的……揮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逢……”就是對她們最真誠的祝福。
不過,也總會有人一邊唱着“我們都沒錯,只是不適合”,或者“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後”一邊默默流淚。
人多的時候,點一首《情歌王》。
12分鐘30多首情歌的串燒,足夠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參與進去。
冷場的時候,點一首《最炫民族風》。
即使只做曾毅,也能瞬間把氣氛搞熱。
你會發現那個平時不起眼的男生开口就是BEYOND,整個人的魅力好像提升了不少。
那個沉默寡言的女生唱起飛兒樂隊,一下子就贏得了全場的歡呼。
經常被起哄的兩個人被推上台,一起唱一首《被風吹過的夏天》,相視瞬間都是甜蜜與青澀。
有一些歌成了時代的眼淚。
《狼愛上羊》《求佛》《白狐》,這些關於動物的情歌好像總是傻傻分不清楚。
《老鼠愛大米》和《兩只蝴蝶》常年霸榜KTV,你很難說清楚到底誰更受歡迎。(《丁香花》表示不服,申請出战。)
《秋天不回來》《認真的雪》《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都是emo男孩的最愛。
那首火遍大街小巷的《玫瑰花的葬禮》,直到幾年後人們才發現原來不是周傑倫唱的。
有一些歌曲經久不衰。
直到現在,如果你要點周傑倫、五月天,SHE……就別奢望自己可以獨霸麥克風了,群體大合唱是避免不了的。
神奇的是,他們的歌好像每首都沒有特意學過,但每首都能唱上那么幾句。
奇怪的是,現在再去KTV的我們,好像唱來唱去還是那么幾句。
就好像華語歌曲最鼎盛的時期停留在那個階段,我們也不再愿意向前。
一個人的避風港
如今,KTV的意義好像又變了。
我們再也不需要在开門之前就去早早地等待,小時候“开大包”的愿望,現在很容易就能實現。
再也不需要偷偷帶零食進去,終於能喫得起果盤,喝得起啤酒。
只不過打开點歌器,發現排行榜早已更新,滿屏的新歌不會唱也沒聽過。
結果選來選去,唱的還是那些曾經再熟悉不過的老歌。
曾經是衡量孤獨等級的地方,總是承載着一群人的狂歡;但如今,那些一起狂歡的人早已各奔東西。
即便在短暫重聚的日子,大家一起玩的提議也不再是KTV,而是更傾向選擇時下更加流行的劇本殺或者密室逃脫。
本是“組局聚會”的KTV,在很多時候卻變成了“一個人的避風港”。
爲工作事業家庭操勞的中年人,會選擇在KTV短暫“躲避”,盡情地釋放壓力。
很有意思,回頭再看曾經用來衡量孤獨等級的清單,好像我們不知不覺中都做過了。
那些被烙上孤獨烙印的行爲,如今早已成了每個人的常態。
圖源:IC photo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如今的科技似乎越來越深化孤獨。
曾經需要見面才能溝通的東西,動動手指發個消息就能實現。
去超市餐廳,不需要與任何人交流,從點餐到結账,只需要一個二維碼。
即便一個人也能進行的娛樂活動越來越多。
我們距離那個一起A錢去唱K的時代越來越遠。
和小時候相比,離开集體,回歸自我。
更少的表達與社交,更多地選擇孤獨。
就像從繁華走向落寞的KTV一樣,從熱鬧走向孤獨,也是人生的常態。
但即便如此,就像KTV裏經久不衰的歌曲一樣;
在這條逐步走向孤獨的道路上,我們曾經擁有的那些熱烈而璀璨的時光,都是名爲成長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標題:春節KTV:老頭越來越多,行業越來越亂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3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