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
“新”,正成爲老工業基地沈陽奔跑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的主題詞。
這座城市向新求變,新興產業破浪向前,到2025年,沈陽機器人產業產值力爭突破200億元,創新元素迸發湧流;
這座城市自我更新,聚焦未來賽道,重點布局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領域,湧現出東軟睿馳、美行科技等一批行業領軍型企業,以“換道超車”推進動力變革;
在沈陽市渾南區,由東軟睿馳汽車技術(沈陽)有限公司研發的L4級自動駕駛車輛在封閉道路上進行行駛測試(2021年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這座城市以新爲徑,搭平台,給政策,加快構建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爲开闢新賽道厚植產業發展土壤。今年以來,沈陽建設各級各類科創平台達到1510個,“科研之花”正逐步結出“產業之果”。
蓄“新”力:發展壯大新興產業
密閉的真空容器內,由航天級合金鋼材制成的轉子以每分鐘最高4.1萬轉的超音速飛馳旋轉,實現動能與電能的高效轉換……得益於磁懸浮飛輪儲能技術,大自然忽強忽弱的風、明暗不定的光,都能變成穩定輸出的“綠電”。
實現這項技術突破的,是位於沈陽市鐵西區的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走進公司生產車間,一個個外形類似集裝箱的產品整齊排列,等待發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這家年輕的企業已構建起自主可控的科技創新體系和知識產權體系。
在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車間拍攝的由航天級合金鋼材制成的轉子(2023年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我們今年手握10億元訂單,在滿負荷生產。”公司董事長張慶源說,公司能夠在新型儲能賽道上迅速嶄露頭角甚至領跑,靠的就是持續創新。
創新驅動,贏得未來。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正爲沈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勁動力。
在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工人在車間工作(2023年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沈陽市作爲工業體系最爲完整的城市之一,正借助工業互聯網推動新興產業崛起。”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工業互聯網服務專委會主任王國重說。
位於沈陽市大東區的延鋒(沈陽)座椅系統有限公司生產线上,隨着機械手臂的傳感器不停閃爍,座椅需要的小零件自動入庫、出庫。
“車間能實現50%以上的生產作業指令自動下達到數字化設備,大大提高了效率。”公司總經理李哲說。
這是工業互聯網廣泛應用的一個生產場景。記者在沈陽走訪發現,工業互聯網已在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領域大顯身手,縱貫研發設計、加工制造、物流銷售等環節。
目前,沈陽市5G基站實現重點區域、重點場所全覆蓋;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數量達到13個,數量位居東北第一;擁有9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台,21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台,涉及能源、輸配電、食品等多個領域。
參會者在2023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上參觀體驗(2023年10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爲 攝
沈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馬恩林表示,作爲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和承辦單位,沈陽將以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爲重要平台和載體,充分發揮其對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推動制造業和數字產業“雙向奔赴”。
蓄“新”能:前瞻謀劃未來產業
前方有行人,車輛自動避讓;需要左轉,車輛自動轉向;行駛中遇到多輛重型貨車,車輛自動平穩換道……近日,記者在沈陽大東區的自動駕駛示範道路內,體驗了一次神奇的自動駕駛。
“大東區已建成22公裏L2級別的汽車城公交專线,17.5公裏的L4級別道路,道路沿途有機關、高校、企業、廠區等不同場景,部署了攝像機感知系統、雷達感知系統、信號燈感知系統等智能網聯道路設施。”沈陽車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趙輝說。
曾幾何時,“重、大、沉,缺少未來感”是很多人對沈陽制造業的傳統印象。如今的沈陽,產業結構正悄然發生變化。
近年來,沈陽結合地方實際和產業優勢,瞄准無人駕駛、人形機器人等重點方向,布局一批前沿性未來產業,持續蓄“新”能,建設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和發展高地。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航空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59.5%、18%和34%。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一個唐代詩人李白的仿生機器人正在吟誦詩歌,不時還有一些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也十分豐富,吸引了大批觀衆駐足觀看。在沈陽市大東區的EX未來科技館,一種“未來已來”的科技感讓人仿佛置身於科幻電影中。
“相較於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培育周期長、成長不確定性大。對正在奮起直追的沈陽來說,着眼既有產業基礎,謀劃相關未來產業,以現有產業托底未來產業,以未來產業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是一個頗具前瞻性的決策。”EX機器人研發工程師西爾艾力說。
“現在的小苗,或許就是未來的參天大樹”。沈陽市的決策者認爲,發展未來產業,不是“要不要”,而是“快與慢”的問題。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誰起步早,誰才能贏得先機。
未來已來,智造未來。
沈陽正加速創建高能級科創平台。目前,沈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算力擴容至300P,被納入全國人工智能算力战略體系,進入全國第一梯隊;今年以來,沈陽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9個,新增國家級科創平台15個,建設各級各類科創平台達到1510個……夯基壘台,築巢引鳳,企業不斷增強的“獲得感”正轉化爲城市產業的“未來感”。
蓄“新”勢:厚植產業發展土壤
今年7月,在沈陽舉辦的國際機器人大會格外熱鬧:咖啡機器人現場拉花、行走機器人輔助養老助殘、300余名青少年操控機甲競技機器人賽,线上线下賺足人氣。
這是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2022年4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當前,沈陽以新松爲代表的機器人產業鏈條已基本形成,上下遊配套企業超過500家,能夠提供工業、協作、移動、特種、服務五大類近百種機器人產品,已搭建起國內領先的產品线。
這一系列成果離不开政策的持續發力和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撐。日前,沈陽市還制定了最新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計劃,提出到2025年,全市機器人整機年產量達到15000台套,機器人產業產值力爭突破200億元,規模以上機器人企業數量突破50家。
沈陽創新資源豐富,擁有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沈陽計算所等中科院駐沈研究所,設有全斷面掘進機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專業技術平台,爲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沈陽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現有6支院士團隊的基礎上,沈陽每年將培養機器人領域高學歷人才500余人,積極推動院校機構將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結合,以“未來思維”培育人才。
搶抓機遇加快布局新賽道,沈陽利用數字技術推進產業轉型:工業重鎮鐵西區闖出“數字天地”,借中德園工業互聯網創新基地帶動“數智”轉型;“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沈陽)成爲東北地區最大的網絡通信樞紐節點。
今年上半年,沈陽出台了《沈陽市支持產業數字化試點示範項目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從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積極培育優秀數字化應用場景和智能升級項目。
“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沈陽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11月8日,沈陽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再次對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進行了具體部署。
東北大學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說,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東北涅槃重生的必由之路,沈陽作爲“共和國的裝備部”,只有向新求變,競逐未來,才能重回中國工業的制高點。
文字記者:徐揚、於也童、丁非白
視頻記者:高銘
海報設計:謝悅
編輯:李民、戚文娟、陳海通、侯幫興、鄔金夫
統籌:方思賢、周詠緡
標題:向新求變 蓄能未來——沈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觀察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99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