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社區醫院: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2023-11-20 18:50:30    編輯: robot
導讀 73歲的王成良身體不適,第一時間聯系的不是兒女,而是自己的籤約家庭醫生陳瑤。“陳大夫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醫術高、有耐心,我問了好多問題,她永遠都笑呵呵解答,百問不煩。” 出門能看病,在家問醫生。...

73歲的王成良身體不適,第一時間聯系的不是兒女,而是自己的籤約家庭醫生陳瑤。“陳大夫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醫術高、有耐心,我問了好多問題,她永遠都笑呵呵解答,百問不煩。”

出門能看病,在家問醫生。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日在沈陽市和平區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採訪發現,面對老年人看病需求激增、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難題,沈陽持續加強社區醫院建設,越來越多“叫好又叫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與此同時,由於缺崗、缺編、缺錢,許多社區醫院仍面臨人才流失的困境。如何留人,正成爲國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面臨的挑战。

家門口看病讓老百姓心裏有“醫”靠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开設中醫特色門診,家庭籤約醫生在线答疑,安寧療護病房守護患者最後一程,跨越千裏遠程問診……近期,記者走進和平區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現,“小”社區醫院在基層發揮了大作用。小病、常見病能在家門口診治,越來越多居民的就醫體驗不斷改善,健康管理效果大幅提升。

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居民都有叫得出名、記掛在心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早上5點,大部分人尚在睡夢中,沈陽市和平區北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陳瑤已开始准備工作。她輕敲手機,隨着“今日出診”四個字同步發到四個居民微信群,一條條咨詢不斷在群裏跳出:“陳醫生,我心髒又不太好”“這幾樣藥能一起喫嗎”“我最近腦袋老疼”“近期還有免費的肺CT嗎”……四個微信群裏,都是她的籤約居民。

41歲的陳瑤是籤約居民心中“比閨女還親”的人。她24小時在线,隨時投入线上問診。“叔,好一點沒,晚上一般喘得重。”這是一條陳瑤23時發出的消息。93歲高齡的李臨濱氣喘不停,陳瑤白天問診完,晚上仍不放心,“不管多晚,我都要把群裏的消息回復一遍。”

在大慶路社區的健康宣講課堂,陳瑤正向居民們介紹高血壓的風險。50余位聽衆中,64歲的北市社區居民焦譽光和老伴早就耳聞陳瑤是有責任心的好醫生,他們在社區網格群中了解到健康講座消息,便早早佔好前排位置。

“陳醫生能用最通俗的語言給我們講清楚高血壓、糖尿病的防治,我們收益很大,她是個說話能讓人聽懂的好醫生,我們非常信任她。”聽了講座後,老兩口決定與陳瑤籤約。

“我走了很多醫院,都不愿收留父親,最後來到北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在已住院20多天了。”陳傑93歲的父親患有結腸腫瘤,日常受到肚子痛、嘔吐折磨,北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接納了他父親,還悉心照料,老人的狀況已經平穩。

安寧療護的原則是把自然死亡看作人世間的平常事,爲病人生命末期減輕痛苦症狀,提供身體、心理和精神支持。北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瑩回憶,61歲的班素蘭長期被惡性腦膠質瘤折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症治療,緩解了老人的頭痛。後來,班素蘭在醫護人員陪伴下,安然走過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北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2018年开展安寧療護試點工作,通過醫學、護理等方式,爲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提供照料和人文關懷,讓患者盡量舒適、有尊嚴地離世。病房建立以來共收治安寧療護患者521人,其中169位患者在安寧療護病房安然離世。

走進和平區南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醫生沈玲的診室,小架子上放着100多種中藥材。每看一個病人,沈玲就根據具體情況配成特制的中藥穴位貼。

長期以來,南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的特色中藥濃縮型湯劑和中藥穴位貼廣泛應用於臨牀,被患者稱爲“小兒王”。沈玲說,過去“小兒王”的藥都是粉劑面藥,爲更適宜兒童服用,醫院對藥劑進行了全方位改良,專門從北京引進設備,把藥面變成湯藥,再擠壓濃縮。“成品就一小袋,孩子喫起來更容易。开了5天藥才100多元,還免費煎藥。”市民趙媛說。

40歲的任贊陽家裏有3個孩子,“中藥制劑對我家孩子的腹痛特別有效,喫上兩三包就能好轉不少。”哪怕要驅車二十公裏,他也要來這裏就醫。

和平區南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醫生李冬梅認爲,中醫的“簡、驗、廉、效”優勢在基層診療中往往事半功倍,推拿手法和針灸療法能緩解小兒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皮膚科常見病等多種疾病症狀,適用範圍較廣,“有的孩子食欲不振,不愛喫飯,我們選用針刺調脾;有的孩子消化系統有問題,但懼怕扎針,我們就用小兒推拿。”

優質資源下沉,培育特色科室,籤約家庭醫生

記者採訪發現,和平區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所以受歡迎,背後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醫聯體模式引導優質醫療資源有序下沉。今年以來,和平區在北市和長白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全科專業試點开展了全科、專科聯合門診建設工作,將醫大專家編入家庭醫生團隊,讓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診療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實現慢性病篩查與診治、危險因素幹預、跟蹤隨訪及康復等全流程閉環管理。

“以醫聯體建設爲載體,我們形成醫務人員和社區患者‘兩上兩下’機制,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沈陽市和平區衛生健康局副局長付文麗介紹,一是醫務人員雙向流動。即建立完善全科醫生到三級醫院輪訓和三級醫院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訓指導制度;二是患者實現雙向轉診。根據需要,將疑難、重症患者上轉到三級醫院,將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患者下轉回社區繼續治療。

其次是點狀培育特色科室。付文麗認爲,开展“小兒王”、安寧療護病房這類社區專病、特色科室建設,可有效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服務能力,推動居民選擇基層首診。

南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醫生李冬梅日均接診20名小患者,她坦言,兒科醫生短缺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普遍硬傷,發揮特色科室的龍頭帶動作用,組織專家定期坐診、培訓、宣講,可有效彌補不足。

李冬梅常去南湖、長白等區域开展一周一次的巡診活動,也借此對基層診療有了更全面的認知。“很多家長不知道中醫兒科的醫治途徑,也不了解它的理念和適用範圍,現在首要任務是加強傳播力度,讓廣大群衆先了解、再認可,最後選擇中醫兒科。”

以特色兒科爲例,目前,和平區已在長白、沈水灣、南湖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小兒王”工作室,帶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兒科和兒童保健服務能力提升。

第三是健全社區醫生籤約體系。和平區持續優化家庭醫生籤約服務,不僅根據老年人不同診療需求制定個性化籤約服務包,還以家庭醫生團隊爲單位,上門开展居民檔案建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老年人健康體檢和孕婦產後訪視等工作,確保籤約服務工作全覆蓋。

截至目前,陳瑤團隊個性化籤約患者累計已超8600人次,和平區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的73個家庭醫生團隊已進入1579個居民微信群,24小時爲轄區居民提供健康服務。

“叫好又叫座”的社區醫院依然難留人

“一聽說上級醫療機構招人,我們就像‘地震’一樣,好不容易培養的人才又走了,社區醫院成了上級醫院培訓基地。”北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瑩很無奈。記者採訪發現,缺崗、缺編、缺錢的“三缺”是當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面臨的共性難題。

一是崗位設置比例過低、崗位等級聘用年限長。一方面,高、中級崗位比例過低,職業發展前景受限;另一方面,崗位等級聘用受入編工作年限限制。調查中,記者了解到,和平區下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有136名考取高級職稱的醫務人員,因崗位設置比例限制,無法聘用到相應崗位。

“聘用到相應崗位最短需要1年,最長需要8年。所以很多同事等不起,都走了。”陳瑩說,如今國內不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招聘方式、職稱評審方式讓衆多業務骨幹流向大醫院,大醫院的“虹吸效應”日趨明顯。

二是編制少,工作任務繁重。近年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所增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量越來越大,人員編制卻很少調整。爲緩解任務壓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通過公益性崗位、人事代理、勞務派遣等方式招聘編外人員進行補充,甚至有些機構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編外人員。工資待遇低、心理落差大、缺乏激勵機制,加上填報表格、入戶隨訪等工作任務繁雜瑣碎,導致基層醫護工作者的留存率較低。

三是醫療收入少,基層工作人員待遇較差。在基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靠公共財政支持,但是在收入分配上,績效考核機制並未特別傾斜。基層醫療機構發展存在如下問題:公共衛生、超聲影像、康復和精神衛生等專業崗位無法招聘到相應人員;人力資源在不同區域、城鄉之間配置不均衡,個別偏遠地區和農村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缺乏好醫生;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備超期服役、老化,基層醫療水平良莠不齊。

對此,業內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合理核定編制崗位,選聘放射醫學等方向專業人才;弱化論文、課題等分數佔比,將基層服務年數、實績作爲考核的重要標准,表現優秀者可優先晉升;中央財政人才支持項目向基層傾斜,彌補現存的績效資金缺口。

另一方面,可進一步強化醫聯體服務模式建設。一些一线醫護人員認爲,目前醫聯體建設主要依靠行政命令,醫聯體內績效分配、財政支撐等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醫聯體發展缺乏持續動力。長效發揮醫聯體制度優勢,還需醫保、財政等多個部門形成合力,從上至下促進“財通、醫通、人通”。(本報記者於力 於也童 劉藝淳)



標題:“問診”社區醫院: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9377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