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能源轉型與 ESG 需求的崛起,企業購買綠電需求也水漲船高,然而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特性讓電力供應商、購買者在簽署購電合約時,往往遇到許多挑戰,對此慧景科技推出全台唯一的 AI 綠電採購平台,以管理全台超過 5,500 座光電場、結合過去 6 年的發電資料,為供需雙方提供最佳電力匹配。
慧景科技 6 年來管理全台超過 5,500 座光電場,也是台電配電處與調度處長期合作夥伴,為台灣太陽能市佔率最高的監控廠商,擁有龐大的太陽能發電資料庫,透過獨有的 AI 基因演算法,可讓企業用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電和發電的匹配,同時提供各鄉鎮市過去 6 年的發電數據,以模擬未來綠能購買是否需要調整每月的購買量及裝置容量。
慧景科技產品總監陳韋婷指出,慧景科技開發獨有的 AI 基因演算法,只要用電戶提供過去的電費單、於系統上選擇欲購置的發電案場位置,並填入配比目標「餘電比例」、「RE 目標」或「綠電購置度數」,系統將跑完數十萬種可能性,並自動計算出最佳解,大量減少售電業者計算出精準數據的時間。
目前,康舒科技旗下的售電業康展電力已經在該平台上使用。
陳韋婷也分享業界 50 幾家售電業者遇到的挑戰,包括契約容量怎麼簽才不會虧、如何追蹤客戶買足量,契約容量簽太少也難達成 RE100 目標,以及台電的多對多契約讓電費單管理極為複雜等。
根據能源局統計資料,與 2022 年同期相比綠電轉供量已增長超過 217%,推估年度轉供量將超過 4.2 億度,但目前僅佔 1.94% 的光電總發電量,且以目前市場上公開的綠電轉供匹配結果來看,各售電業至少浪費 15% 到 25% 的綠電,這表示供應及購買雙方皆有損失。
陳韋婷指出,綠電具有間歇性特性,例如太陽能只在白天發電,發電量受日照影響,故發電量會隨時間、季節變化,購電目標更不會是整年除以 12。如果某一時段發電量超過用電量,電廠的綠電無法完全被購買方使用,即為餘電,通常會以較低的價格回售給台電。相反,如果發電量小於用電量,用戶則必須向台電購買灰電。
如今透過 AI 綠電採購平台,以 AI 運算不再需要手動拉設 Excel 檔案,陳韋婷表示,利用大數據追蹤分析,為客戶計算每月應採購的綠電目標,確保達成 RE100,年度購買量和 RE 目標也不會因天氣變化而有不達標的風險。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標題:逾 5 千座光電場 6 年發電資料,慧景科技推 AI 綠能採購平台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7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