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捎上步伐緩慢的菜農

2023-09-13 18:50:31    編輯: robot
導讀   作爲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象徵,地鐵常常意味着高效、快速和便捷。地鐵停留的時間往往按秒計算。地鐵上的人大多衣着體面,步履匆匆。   因此,當一群白發蒼蒼的老人勾着腰、挑着扁擔、背着背簍出現在地鐵站,同...

  作爲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象徵,地鐵常常意味着高效、快速和便捷。地鐵停留的時間往往按秒計算。地鐵上的人大多衣着體面,步履匆匆。

  因此,當一群白發蒼蒼的老人勾着腰、挑着扁擔、背着背簍出現在地鐵站,同行的乘客往往都會多看幾眼。

  而這樣的畫面,重慶渝北區石船地鐵站的工作人員已經習以爲常。每天清晨6點,他們就看到幾十位老人陸續來到地鐵站口,背簍裏裝着絲瓜、南瓜、空心菜、紅薯等新鮮的蔬菜。他們是石船鎮附近的村民,乘坐地鐵是爲了去市區賣菜。

  石船鎮位於重慶市區的東北方向。地鐵站一位工作人員說,自從2022年6月重慶軌道交通4號线二期开通後,石船地鐵站开始運營,菜農便漸漸多了起來。

  重慶地鐵4號线是一條東西向的地鐵线路,全長約59公裏,設33座車站。目前一期和二期已經开通運營,該线路連接了重慶北站、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等重要區域。

  石船站是這趟地鐵线末端的倒數第二站。地鐵站开通前,老人們都在鎮上賣菜,鎮上人少,菜賣得慢,菜價也低,而市區的菜市場賣得更多,價格也更高。一位老人說,同樣的空心菜,這時候在石船鎮1斤賣1.5元,到了市區能賣2.5元。

  賣菜要趕早。爲了趕上6點31分的首班地鐵,老人們早早便從家裏出發,拖着幾十斤重的背簍前往地鐵站口,有的是孩子騎着摩托車送來的,有的是自己騎着三輪車來的,還有的是走過來的。

  “舍不得买車”。68歲的徐紅和老伴王宏5點從家往地鐵站走,走了一個小時才到地鐵站口。王宏一邊走,一邊拉着推車,推車上放着板凳、塑料袋、老式木杆秤、背簍,背簍裏裝了總共五六十斤的冬瓜和南瓜、3斤空心菜、3斤紅薯葉,還有60個土雞蛋。

  其他老人的背簍裏也裝得滿滿當當。爲了省力,有的老人在背簍下方裝上滑輪,拉着背簍走。有的用扁擔挑着兩個背簍,扁擔在肩膀上搖搖晃晃。也有的只是用肩背着,等待地鐵的片刻,將背簍放到垃圾桶上,以緩解背上的壓力。

  爲了便於老人們通過,工作人員沒有要求老人們將背簍放到安檢傳送帶上,只是用安檢儀掃描他們攜帶的東西。看到行動緩慢的老人,他們時不時搭把手,幫老人扶一下背簍。一位老人覺得,地鐵上的工作人員都很友善,給不識字的老人指路。

  有的老人從進地鐵車廂开始就做起了“生意”。有乘客看到新鮮的蔬菜,順便就买走幾斤。

  哪裏有菜市場,老人們就去哪裏聚集。有的老人去距離石船站較近的龍興站,有的乘坐半個小時地鐵前往魚嘴站,還有的先坐到重慶北站北廣場站、保稅港站,再換乘其他地鐵线路去市中心的菜市場。

  “地鐵开通後挺方便的,想去哪兒賣就去哪兒賣”。70歲的樊建軍去過3個菜市場。以他的經驗,越靠近市中心的菜市場路程越遠,但菜賣得越快。最近,他都是乘坐一個半小時地鐵,去市區觀音橋站的菜市場賣菜。通常情況下,他兩個半小時就能把50多斤的空心菜賣完,回到家裏還能趕上喫午飯。

  徐紅和王宏去了魚嘴的一個菜市場,說是菜市場,其實只是馬路邊上幾百米的人行道。這裏到11點就沒多少人了,徐紅和王宏需要盡快將菜賣完,因爲菜價會隨着時間推移逐漸降低。2.5元一斤的空心菜一個半小時後降到兩元一斤,等到最後還沒售完,买菜的人便會問,“1元一斤賣不賣?”這時,菜農只能低價賤賣。

  觀音橋的菜市場人流更持久些,但趕上菜農多,菜賣得也慢。爲了保持菜的新鮮,樊建軍賣菜時只在攤位上擺出來一小部分,其余的放在塑料袋裏。還有的老人帶着一瓶水,在瓶蓋上戳個洞,時不時往菜上灑一灑。

  擺攤的位置影響賣菜的數量和速度。在魚嘴菜市場這條小小的人行道上,入口處的攤位最受歡迎,那裏處於三條路的交匯處,人流更加密集。9月1日這一天,兩位老人幸運地找到了入口處的一個攤位。王宏在靠近馬路的人行道一側鋪上泡沫板、塑料袋,擺上菜和瓜,沒一會兒,就賣出去幾十個雞蛋。

  然而,沒一會兒,城管就來了。他們不愿交5元擺攤費,只得往下挪。

  “搬家了!”王宏將瓜和菜放到背簍裏,用繩子捆住,推着車往下走。他們到了整個人行道的末端,賣完菜和雞蛋之後,攤上的冬瓜和南瓜遲遲無人問津。徐紅又去人行道前面找位置,發現兩個攤位間有處空隙後,招呼王宏趕緊過去。

  王宏默默裝筐、卸筐,將攤位再次轉移到這裏,但賣出去的瓜仍然很少。兩位老人再次將攤位挪到人行道對面一個人流密集的茶館旁,一旦有人經過菜攤,王宏就吆喝,“要瓜嗎?”

  9月5日,樊建軍的菜也遲遲沒有賣完。爲了盡早賣完菜,他換了4處攤位。樊建軍說,越是靠近主街的攤位賣得越快,他在主街上賣過,半個小時就把菜賣完了。但城管不讓在主街擺攤,菜農只能在主街兩側的路上賣菜。

  樊建軍沿着主街一側有坡度的小路走了幾十米,擺上攤位賣菜,旁邊是兩位早上一同從石船鎮來的村民,分別在賣紅薯和新米。也許是那天菜農太多的緣故,樊建軍在攤位站了1個多小時,只賣出去十幾斤空心菜。看着滿滿當當的背簍,他眉頭緊鎖,將地上的菜用塑料袋一兜,放進背簍,背起背簍,去小路靠近主街的位置尋找空位。

  尋找無果,樊建軍又往回走,在一個賣雞肉的攤販旁停下。十幾分鐘後,他又往小路的主街位置走去,終於找到一個空出的攤位。這次,菜明顯賣得多了,一個小時過去,他筐裏的空心菜就剩下幾斤。

  眼見臨近中午,城管已經離开,樊建軍又將攤位挪到主街上,以兩元一斤的價格賣完剩下的空心菜。背着空蕩蕩的背簍,他眉目舒展,回程的步伐也變得輕快。

  在徐紅看來,“賣多少錢不說”,賣完空手回去才是更讓人高興的事。那樣,他們就可以輕輕松松乘車回家。但9月1日這一天,他們經過一上午的努力,仍然剩下十幾斤冬瓜和南瓜,只好將瓜再背回家。

  徐紅覺得賣菜不累,只是“起早有點辛苦”。3斤的紅薯葉幾分鐘就賣完了,從地裏掐下來卻需要1個小時。他們需要3點起牀去地裏摘菜,清洗後,將紅薯葉放到筐裏。被擺到攤位上時,嫩綠的紅薯葉還是溼漉漉的。

  爲了晚上有精力摘菜,樊建軍前一天早早睡下。旁邊賣新米的大爺,提前一天在家裏用機器打稻谷,打了個把小時,才有了第二天早晨雪白的新米。

  城裏的人們渴望新鮮、健康的蔬菜。9月5日,一位老人專程坐了一個多小時公交車到觀音橋的菜市場买新米。老人家問了一路,終於找到一個賣新米的菜農。盡管走路不方便,她還是买了十斤的新米,“新米有營養,不打防腐劑”。

  同那些开着面包車、裝着滿車新鮮蔬菜的菜農相比,石船鎮的幾十位老人貢獻的菜量並不多。

  但賣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多數時候,樊建軍和徐紅夫婦一天能賣100多元,但他們並不是每天都有菜可賣。徐紅家裏只有幾分地,紅薯葉每五天長一茬,一星期只夠賣兩三天。樊建軍種的空心菜一星期能賣四五天,要是種更多菜,“再一請人就不劃算了”。

  一個月下來,他們靠賣菜能掙個千把塊。徐紅每月只有100多元的農村養老金,加上老伴一個月900多元的養老金,兩人“將就可以生活”,賣菜的錢夠用來买米面糧油肉。

  樊建軍一個月的養老金有2500多元。他年輕時當兵,因病退伍後,靠打工養活家裏,幾十年下來,攢了幾十萬元。兩個兒子結婚,他每人給了二三十萬元。去年,老伴治病,他又花了20多萬元,多年的存款所剩無幾。但樊建軍覺得,人活着比什么都強,“錢沒了還可以再掙”。

  因爲年紀大了工地上不收,今年1月,他开始回家賣菜。剛賣菜那會兒,樊建軍都是現金結算。後來,他也學着其他菜農,在孩子的幫助下打印了微信收款碼。賣菜時,他一站就是一上午,也不覺得累。等最後菜快賣完了,他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孩子們都勸他,年紀這么大別幹了。但樊建軍想着,能賺點是點,盡量不給孩子添負擔。

  相比之下,劉麗的日子要更辛苦些。劉麗住在渝北區大盛鎮,那裏距離石船鎮還有20多公裏。劉麗需要每天早上5點出門,先走半個小時到鎮上的公交車站,再乘坐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到9公裏外的統景鎮,之後換乘,坐一個小時車到石船鎮。到了石船鎮,她還要走半個小時,才能到達石船地鐵站。

  等她到觀音橋地鐵站時,已經是上午9點半。因爲年齡未滿65周歲,還不能享受地鐵和公交免費的福利,來回交通費用20多元。9月5日,她在樊建軍的攤位旁賣海椒和南瓜,一上午賣了十幾元,還不夠來回的車費。中午,她把攤位搬到主街上,买了一個面包充飢,打算賣到傍晚。

  劉麗說,自己原來在超市上班。她一個月也只有100多元養老金。兒子一個月掙兩三千元,她不指望孩子養老,想着靠賣菜維持日常开銷。

  爲了到城裏賣菜,她每天要花9個小時車程在路上。她希望,未來地鐵有一天也能开到自己的鎮上,那樣,就能縮短她去城裏的路程。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徐紅、王宏、劉麗爲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海月文並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題:地鐵,捎上步伐緩慢的菜農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6185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