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場景普遍應用,能在一线崗位上第一時間解決現場復雜問題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成爲企業爭相追逐的“香餑餑”。現場工程師成職場“新寵”的同時卻面臨很大的人才缺口。爲填補缺口,五部門明確,到2025年累計培養現場工程師20萬人。業內人士認爲,“校企一體”能破解人才困局。
“小段,今天要進行混凝土振搗、抹平作業,你到現場去操作一下設備……”8月17日上午,在中鐵建工集團重慶東站2標項目部,總工程師範曉亮對該項目的BIM與信息化專員段先航說道。
“好的。”段先航輕聲回應後,登錄重慶東站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查看整個項目的施工動態。
今年5月,該項目引入了履帶抹平機器人、四輪激光地面整平機器人和四盤地面抹光機器人進行混凝土施工作業,這幾台機器人只需要一個人操作,其每小時的施工面積是傳統施工方式的4倍以上。
操作機器人難度不大,不過需要操作者必須熟悉混凝土在每個時間段的屬性,並且要能夠熟練地協調現場工人進行攤鋪作業,還要懂機械設備的維保知識。“目前能夠勝任這一工作的僅有段先航一人,因此,我們一方面自己大力培養這類人才,另一方面也面向社會招聘。”範曉亮說。
近年來,隨着我國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像段先航這樣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成爲企業急需的人才。然而,面對產業“數智化”升級浪潮的高歌猛進,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供應卻顯得捉襟見肘。
啥都會的“萬能匙”
“段工,你再給我講講如何判斷混凝土處在哪個階段?”“項目主體結構即將封頂,協調各參建單位塔吊作業的方案怎么樣了?”“今天我們收到了幾條關於高邊坡、模架等工程的危險源信息,也根據提醒實施了相應的管控措施,等會兒你幫我再看看……”剛到施工現場,段先航就被技術員、安全員、工人給“包圍”了。
面對衆人各式各樣的提問,段先航早已習慣,同時,解決施工一线遇到的各類問題也是他的職責所在。現場工程師也被稱爲現場應用工程師或現場技術負責人,是在生產、工程、管理、服務等一线崗位上,用科學技術創造性解決技術應用問題的復合型人才。
重慶東站項目現有4家施工單位的50余台塔吊同時作業,隨着工程的推進,塔吊高度也有相應調整。以往,需要各單位坐在一起,將各自統計的數據進行匯總,再計算出塔吊之間互不幹擾的調整高度。這種傳統協調模式不僅耗時耗力,更有可能出現因計算失誤而導致的安全事故。對此,段先航便運用信息化技術开發了“群塔自動化計算”程序,只需將對應的數據輸入程序,便可生成各塔吊需要調節的安全高度。
範曉亮告訴記者,段先航從去年11月來到項目後,就扮演起“萬金油”“萬能匙”的角色,施工現場的各環節、軟硬件設備操作、編程、工藝優化等啥都會,是復合型的技能技術人才。
復合型技術人才緊缺
隨着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場景普遍應用,“互聯網+”的理念、技術、設備被廣泛引入建築工地、生產車間等。然而,軟硬件設備可以靠購买實現,但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卻極爲緊缺。
“我們項目目前復合型技能技術人才佔比約爲10%。盡管人數不多,但卻讓項目的智慧化程度上了一個台階,確保了工程高效、安全運行。”範曉亮說,“能在一线崗位上第一時間解決現場復雜問題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企業爭相追逐的‘香餑餑’,我們也在大力招募這方面的人才。”
在全國勞動模範、重慶宗申航空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樣件工程師劉勇看來,這類技能人才能夠很好地應用數字化、信息化工具和新的技術手段,尤其是涉及一些新技術、新工藝、新的產品开發和攻關,最後一個環節需要靠現場工程師來把控。
記者查詢各大招聘網站發現,衆多知名的制造企業、建築企業紛紛开出重金招聘現場工程師,其开具的平均薪資水平達到了1.3萬元。
此外,據2021年發布的《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報告》預測,到2025年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將有近10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的缺口。爲填補缺口,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明確到2025年,不少於500所職業院校、1000家企業參加項目實施,累計培養不少於20萬名現場工程師。近期,山東、江蘇等地也相繼啓動了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
如何破解人才困局?
高質量培養現場工程師,並實現“量產”,是眼下建築業、制造業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話題。面對20萬的人才培養目標,部分業界人士認爲,現場工程師的合格標准高,且培養任務重,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很難實現;還有部分人士稱,全國職業教育力量雄厚、“產能很高”,完成目標不成問題。
對此,範曉亮、劉勇等均表示,要培養出高標准、嚴要求的現場工程師,單純依靠三四年的學校教育遠遠不夠,這就要求企業、行業要把企業的存量拔尖人才納入現場工程師的培養對象,並與相關院校深度協作,針對其優點和不足,進行查漏補缺、精進加工,走“校企一體”路线。
記者注意到,日前,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與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聯合申報了首批高端裝備產業現場工程師培養項目。
該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學院將結合先進制造業、工業互聯網、數字技術打造通用能力工程訓練基地,企業則依托崗位及高端生產裝備,打造培養關鍵能力的實訓基地;同時,企業選派技術能手等參與學徒培養,並以企業導師爲主、學校內導師爲輔,共同指導實踐教學,並構建匹配崗位任務的課程體系,學院的教師也將在企業崗位實踐中參與企業技術攻關。
“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職業院校和企業是相向而行的。”該負責人說,現場工程師必須“常在現場”,這也就意味着,在培養階段就得讓學生們離企業一线“再近一些”。這種以市場需求爲主導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使企業能夠深度介入職業教育之中,學員學成畢業後也能夠順利找到相應工作崗位,就業、晉升也有了着落。
標題:項目工地引入三台機器人,僅有一人能操作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5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