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生物學家拉姆塞.布朗說過:“世界上如果存在控制所有人的代碼,那一定就是多巴胺的代碼。只要讓你的大腦持續收獲快感,我們就能用極小的代價,讓你去做特定的事。”最近小編算是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多巴胺的“魔力”。我自認爲還是很自律的,平時也很少打遊戲追劇。但前陣子狀態不太好,就想隨便刷個短劇放松一下,沒想到一整天都“搭”進去了,狂追了80多集,根本停不下來,還“不知不覺”充了值。這次經歷讓我想了很多,今天就和大家聊聊。
算法時代,有100種讓你上癮的方法
在某次谷歌全球开發者大會上,安卓副總裁薩米爾.薩瑪特曾現身說法,回憶和妻子一起度假,被妻子禁止在七天假期內使用智能手機時的煎熬。面對強烈的戒斷反應,薩米爾忍不住問自己:“一個沒有智能手機的人仍然是人嗎?或者只是一堆爲其電子假肢發癢的原子集合?”。相信很多人都有刷手機時,被短劇劇情爽點拿捏,欲罷不能;或者打遊戲時被爆出來的裝備打雞血,氪肝氪金的經歷。不少人認爲,是某些人自制力太弱,才導致手機上癮的,如果自制力強,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事實真是這樣嗎?
曾致力於呼籲“最小化的幹擾,尊重用戶的注意力”的前谷歌著名產品經理、“設計倫理學家”崔斯坦.哈裏斯曾說過這樣一句大實話:“一個人的上癮背後,是上千個人努力工作、想方設法讓你上癮。”也許這句話才是算法時代,讓無數人手機上癮的真相和正解。人的意志力,在面對專門針對人性弱點而設計的陷阱時,也許遠沒想象的那么“堅不可摧”。
舉個例子就知道所謂的“人性”能被琢磨的多通透。斯坦福大學教授尼爾·艾亞爾曾寫過一本名爲《上癮》的暢銷書,該書主要探討了如何設計產品或服務來吸引用戶,並使他們產生依賴性。在書中,艾亞爾提出了觸發、行動、多變的獎勵和投入的“四步模型”,用於闡述用戶如何從被吸引到最終上癮的行爲閉環。
“觸發”指的是手機通知、社交媒體更新等,能夠引起用戶注意並促使他們採取行動的外部刺激。比如很多人都期望看到的微信、抖音、小紅書跳出來的帶有數字的小紅點,它們總能激發用戶的好奇心和興趣,驅使用戶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當用戶點擊或觀看內容的“行動”出現後,產品的設計者就會讓用戶在這個階段獲得反饋和獎勵。比如社交媒體中的點贊和留言,玩遊戲中獲得的裝備和經驗值提升,從而讓使用者更能感到滿足和沉迷。僅僅這樣還不夠,艾亞爾還發現,想讓一個人對某樣東西更快速上癮,就不能在每一次行爲發生時都給予同樣的獎勵,而是要通過不定期、不定量、不可預測地給予獎勵,再結合算法對使用者全方位的了解,讓用戶更快上癮完全沒什么難度。
而當用戶在該產品中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數據或金錢時,這些投入就會成爲“綁架”用戶的枷鎖,他們會不舍得放棄已經投入的成本,進而大大增加對產品的粘性,並在無意識中爲下次觸發做准備,使得上癮循環持續進行。
艾亞爾的理論只是無數瓦解人類意志力的套路中的一個,在這個越來越習慣“用技術定義問題,用算法解決問題”的新時代,還有更前沿的算法,更先進的技術,更具隱蔽性的套路,讓人“堅強意志”變得不堪一擊。毫不誇張地說,在這個時代,至少有100種方法能讓你分分鐘對手機上癮。
成爲多巴胺的奴隸,
是毀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
中國青年報曾針對1557名受訪者進行一項調查,數據顯示:87.7%的受訪者喜歡刷短視頻,且受訪者年齡段越低,刷短視頻的興趣越高。受訪者中58.8%的人,刷短視頻的時間在1小時以上,11.3%的受訪者在3小時以上,69.4%的受訪者感到自己過度刷短視頻。這么多人之所以會飛蛾撲火、不受控制地“中”那些產品或平台的“計”幕後的元兇,不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意志力”,而是大腦內實實在在分泌的化學物質,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在大腦中起着傳遞信號的作用,與愉悅感、獎勵機制密切相關,往往會在我們完成某個任務或體驗到快樂時得以釋放,因此也被稱爲“快樂激素”。然而多巴胺不只和“快樂”有關,還有“陰暗”的一面。研究表明,當我們不斷尋求外界刺激時,比如玩手機、刷短劇或暴飲暴食,都會導致多巴胺分泌。大腦也會逐漸適應這種高水平的刺激,進而需要更強烈的刺激,才能獲得同樣的滿足感,這也就是成癮的开始。一旦長時間失去這種刺激,生理上就會產生狂躁、焦慮的"戒斷反應"。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臨牀教授卡梅倫·賽帕,進行過一次著名的“多巴胺戒斷”試驗,參與者都是硅谷的高管們。這些高管由於工作忙壓力大,平時習慣通過抽煙、喝酒或參與社交活動來緩解壓力。在試驗中,瑟帕教授要求高管們暫停這些舒壓的行爲,結果發現這些沒能得到“放松”的高管,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顯著衰退等症狀,不僅在工作中經常走神、易怒,在生活上也感到焦躁和空虛。這些情況就是典型的多巴胺戒斷反應。現實中,我們常出現的一追劇就停不下來,5分鐘不擺弄一下手機就覺得百爪撓心等現象,其實也是多巴胺戒斷反應的表現。
聰明的商家在开發產品時,就充分考慮這一人性特點,在產品中設計很多多巴胺“分泌點”。
比如,一些短劇通過精心設計的剪輯、出人意料的翻轉、觀衆期望的爽點不斷刺激多巴胺分泌,讓觀衆產生持續的觀賞快感。玩遊戲時,通過在最刺激的環節,突現彩蛋或幸運爆裝,讓玩家瞬間產生滿足感,越玩越上癮。
當別人設計的“產品”,成了我們的“癮品”,也就是悲劇开始的時候。密歇根大學心理神經學教授肯特·貝裏奇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把一根小金屬棒貼在老鼠籠子上,當老鼠觸碰這根金屬棒時,會遭受輕微的電擊。正常情況下,老鼠在被電擊幾次後,就會避开這根棒子。但是被教授激活體內多巴胺分泌的老鼠,卻因輕微電擊能幫她分泌多巴胺,不僅沒有避开金屬棒,反而表現出對金屬棒的迷戀。會不停的靠近金屬棒,聞它,甚至用嘴巴或鼻子觸碰它,即使不斷受到輕微點擊,也在所不惜。
一旦沉迷多巴胺,我們就成了另一種“小白鼠”,在商家設計好的“產品試驗”中,任由他們收割我們的時間、金錢和注意力,而我們則因爲多巴胺上癮,做一些熬夜刷手機、不務正業打遊戲等明知道不好,卻又難以克制的錯誤行爲,最後透支了身體,浪費了時間,讓自己變得平庸沒有競爭力,甚至一蹶不振,把自己完全毀掉。
戒掉多巴胺,追求內啡肽
除了多巴胺,人體還會分泌另外一種“快樂激素”,內啡肽。相較於追求即時滿足的多巴胺,內啡肽的快樂是深沉的,它通常在我們經歷挑战、克服困難或完成長期目標後釋放,不僅可以緩解疼痛,還能帶來持久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是通過努力和堅持獲得的,因此被認爲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滿足。
我有個朋友,平時愛喫愛打遊戲,體重一度超過100公斤。家人怎么勸都不管用,依然沉迷於大喫大喝和在遊戲世界大殺四方帶來的多巴胺誘惑,直到身患脂肪肝、痛風、三高等多重疾病後,才在醫生建議开始跑步,一开始慢跑2公裏就氣喘籲籲,後來在幾個跑友的鼓勵下,竟然堅持下去,後來還體會到了“跑者高潮”(Runner's High),也就是跑到某個臨界狀態後,會越跑越起勁,即使有些肌肉酸痛,腳步依然停不下來,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興奮感和愉悅感。而這種感受其實就是大腦釋放內啡呔所帶來的。這位朋友的經歷,恰恰就是多巴胺和內啡肽互相廝殺卡位的過程和體現。
多巴胺的分泌,主要通過從外界獲取刺激;而內啡肽的獲取,是更多地通過自身的付出和成長來激發,其中延遲享受則是收獲內啡肽的關鍵“路徑”。比如,一名學生通過不懈努力,取得優異成績;一位普通員工通過長期積極表現,成長爲項目經理等等;一對年輕滬漂經過不斷打拼存錢,买下了屬於自己的房子…這些長期付出耕耘,所獲得的持久而深邃的滿足感,能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多巴胺帶來的短暫歡愉所不能比的。
人到中年,學會滋養自己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進入中年階段,個人的生活和職業生涯面臨着諸多挑战與選擇。如何在這個關鍵時期學會滋養自己,不僅關乎身體的健康,更涉及心理的成長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1、延遲滿足,升級快樂
1960年代,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那些能忍住不喫眼前的棉花糖、懂得延遲滿足的孩子,在後來的生活中表現出更強的自控力和更好的社交能力。
中年人學會延遲滿足,在面對誘惑時做出理智的選擇,同樣能得到額外的回報和快樂。比如,在業余時間,有人選擇刷劇、打遊戲,有人卻選擇讀書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很明顯,後者放棄了眼前的輕松,更在意投資未來、自我增值。他們這種延遲滿足,也會在將來爲他們帶來更多的收獲。
2、深度思考,耕耘未來
進入中年後,許多人开始思考自己的職場和人生的上半場,這一階段是深度復盤個人價值、處境,以及構想未來規劃的重要時刻。
我以前有個女同事,懷孕期間就一直焦慮未來的職業發展。後來想通了,利用產假考了心理咨詢師資格,並創建自媒體账號,慢慢成了小有名氣的情感博主。最後離开IT行業,全職做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成功轉型。
3、不斷蓄力,擺脫平庸
人至中年,背後是數不清的坎,前面仍有登不完的山。我們還需要不斷蓄力,爲迎接未來的挑战做准備。
中年人除了要保持身體健康外,還要繼續自我成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通過閱讀、學習、旅行、運動等方式,拓展視野,保持思維活躍度。同時,還要培養樂觀的心態和穩定的情緒,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讓自己擁有自我賦能、自我充電的能力。只有這樣,中年人才能持續葆有活力、創造力和生命力,才能不疲沓、不認命、不平庸。
崔斯坦.哈裏斯還曾公开說過另一句大實話:“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刻,人們的生活被一群3個大公司(谷歌、亞馬遜、Facebook)裏、大多數爲25—35歲的男性白人技術人員所深刻地影響着。這些人手下誕生的設計,決定着數百萬人每天該以何種方式度過……”當然,我們每個人手裏也握有“阻斷”這些影響的籌碼,那就是決絕的多巴胺熔斷。問題是,我們做到了嗎?
(轉自:大象財局)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標題:多巴胺是最廉價的毒藥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3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