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了四年花費千億,台積電美國工廠涼了?

2024-10-18 18:11:01    編輯: robot
導讀 美國在芯片領域的稱霸之心幾乎是路人皆知,爲了讓自己長期控制這個領域實現霸主地位,美國四年前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招募到了將近4000億美元的投資,並邀請到了台積電赴美建廠,當時的拜登甚至一度放話表示...

美國在芯片領域的稱霸之心幾乎是路人皆知,爲了讓自己長期控制這個領域實現霸主地位,美國四年前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招募到了將近4000億美元的投資,並邀請到了台積電赴美建廠,當時的拜登甚至一度放話表示,美國芯片產業將重回巔峰。

如今四年過去,讓美國沒有想到的是,台積電竟是顆粒無收。

這個場面,多少有點兒尷尬吧?

衆所周知,台積電是芯片代工行業的頭部玩家,技術上按理說不存在問題,四年來更是在美國建廠費心費力,投入了八九百億美元的資金,那爲什么就是如今這個尷尬的結果呢?

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台積電的實力究竟何在。

首先,毫無疑問,在全球廣袤的芯片制造廠商中,台積電是繞不過去的一顆閃閃發亮的明星,這是一家來自中國台灣的企業,全名台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仍在芯片制造行業遙遙領先。

這得益於它在技術研發方面的狂熱追求,台積電每年斥巨額資金投入芯片研發,曾率先推出過7納米、5納米等先進的制造工藝。

以7納米爲例,它的制造需要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積上按照圖樣放上1.1億根晶體管,制造這種集成電路需要極高的微雕技術。

當然了,也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建造一座5納米的工藝晶圓廠就需要200億美元不止。

其次,台積電有着豐富的人才基礎,通過優厚的資金支持吸納來自全球的先進技術人才。

以建立之初爲例,當時有着台灣“科技教父”的李國鼎曾引薦技術人才張忠謀從美國回到台灣擔任工研院院長,此後,李國鼎從國外挖回了不少技術人才,比如技術執行官胡正明就是他引薦的,包括原先在AMD的梁孟松和在惠普的蔣尚義。

除此之外,台積電還有相當便利的地理位置,與全球客戶與供應商之間的來往都非常便捷,加上周邊電子產業資源豐富,有着完整的產業鏈條,台積電成爲翹楚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那么,如此實力雄厚的企業,爲何在美國卻放了一個啞炮?

原因幾乎與台積電的成功背道而馳,首先台積電在美國本土並沒有中國台灣那么多的一流工程師加持,人才資源先天不足。

其次地理上的優勢消失,生產芯片需要的大量純淨水就成了一大生產難題,在台灣本地台積電有着非常完善的產業鏈,周遭圍繞台積電建成了爲其服務的配套設施,而在美國要形成如此完善的電子產業鏈尚需時間。

而且,自從台積電與華爲“分手”之後,面向大陸廠商的代工芯片業務折戟,本身原廠對於周遭日本、美國等國家的芯片業務就呈現一個飽和狀態。

僅就美國高通、AMD等企業無法完全消化台積電的芯片,現在又扯开了美國的業務口子,資金與技術必然要向美國流通,本土的企業資金與業務自然有了虧空。

這事兒台積電自己也看得門兒清,從外界來看,台積電現在並未孤注一擲將業務押在美國建廠上,更多的重心還是在台灣本土,且美國的芯片補貼法案本身值不值得信賴依舊要打一個問號,所以台積電目前在美國的“拖”字訣也不失爲一個良策。

從現實數據來看,台積電分散產能之後,自身的數據也有了好轉,在今年7月實現了營收數據的新高,同比增幅達到了44.7%,甚至有機構預測,本年度台積電的業績增幅有望達到30%。

至於與美國的合作,四年磨一劍,最終顆粒無收,想必還是生了不少悶氣,但誰又能說台積電的選擇有錯,與虎謀皮向來不易,至於之後如何,台積電還是且行且珍惜吧。

說到芯片制造,就不得不提一句大陸本土的芯片產業發展,作爲中國大陸的芯片制造企業,中芯國際在技術研發與產能擴張方向上也取得了不少突破,雖然與台積電這種發展時間更長、規模更大更成熟的企業還有一定距離,但在成熟制程工藝上也有自己的發展方向。

如此一來,台積電不僅面臨與美國合作的壓力,同時還面臨來自三星、中芯國際與英特爾等企業的聯合競爭,至於下一步棋怎么下,台積電自己可能也要重新想想了。

作者:黑貓



標題:幹了四年花費千億,台積電美國工廠涼了?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3330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