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每日深觀察
文 | 氨基觀察
醫療器械的崛起,有時候是需要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
過去幾年,影像學設備的國內玩家們,顯然等到了這個機會。政策從研發到商業化層面的支持,再加上疫情的催化,包括聯影醫療、東軟醫療等企業的發展走上快車道。
當然,與其說機會是等來的,更不如說是搏來的。看似幸運的背後,眼光、勇氣、長期主義缺一不可。
等來的紅利,稍瞬即逝;只有搏來的地位,才能牢牢握在手中。對於國內的影像學設備企業來說,國產替代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出海也需要繼續探索。
只有繼續“搏”,才有可能成爲真正的巨頭。
01 必須啃下的市場
影像學設備,是構建臨牀診療體系必不可少的醫療產品。
醫學影像類設備通過借助於某種介質(如X射线、電磁場、超聲波等)與人體相互作用,把人體內部組織器官結構、密度以影像方式予以表現,供診斷醫師進行判斷,從而對人體健康狀況進行評價。
臨牀常用的醫學影像設備包括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X 线成像設備、核醫學診斷設備以及超聲設備(US)等。
不同模態的醫學影像在工作原理,成像特點,應用場景,和優劣勢上各有不同,但作用相對一致:
醫學影像設備是目前多數疾病幹預前的基礎性診斷選擇之一,尤其在國內老齡化背景下,多數老齡化相關疾病如心腦血管,腫瘤均需要影像設備作爲幹預前診斷手段。
對於國內醫療器械企業來說,影像學設備是必須啃下的一個市場。畢竟,這是醫療器械最大的細分市場之一,僅國內市場規模就超千億。招商證券研究報告預測,2026年國內影像設備市場規模有望接近1500億(終端口徑)。
市場規模龐大的同時,也凸顯了該領域自主可控的必要性與急迫性。由於起步較晚,國內影像學設備領域,一直由GPS三巨頭(GE醫療、飛利浦醫療、西門子醫療)掌控。
爲了打破外資醫療器械企業壟斷國內市場的局面,近年來,國家多個部門持續釋放加快醫療器械國產化進程的信號。
例如,自2014年起,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开展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遴選工作,逐步引導國產醫療設備品質的提升,從而促進醫療設備的品牌化和國產化發展。
2021年,工信部關於印發《政府採購進口產品審核指導標准》(2021年版)提到,除兩款超高端超聲產品,大部分影像產品要求100%採購國產。
自上而下各種政策的加持下,國內醫學影像設備國產替代進程,开始加速,醫療器械企業也等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契機。當然,就目前而言,這還是遠遠不夠的。
02 國產替代仍需努力
對於過去幾年影像學設備領域的成就,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低端市場已經完成突圍,但中高端市場有待突破。
這一點,從CT市場的數量和銷售額就能窺探一番。
CT市場是國產替代進程最快的醫學影像領域之一。從銷量來看,2023年我國CT國產化率已達到50%左右,同比增長6.29%。
但實際上,在銷售額層面,2023年我國CT國產化率只有35%左右,相比銷量來看還有較大差距。這也意味着,國產設備更多的還是以量取勝。
同樣的情形,也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領域出現。從銷量來看,2023年我國MRI國產化率達到33.51%,同比下降0.18%。從銷售額來看,這一比率爲23.88%,同比下降4.14%。
而在一些更高精尖的領域,國產設備的存在感還相對有限。最典型的就是血管造影X射线機(DSA)市場,2023年我國DSA國產化率(銷量)只有10%左右,從銷售額來看,這一比率則只有6.63%。其中,頭部企業東軟醫療市場佔有率不到3%,萬東醫療更是不到2%,GPS三巨頭仍把持着超90%的市場份額。
造成這一現象的核心原因在於,國產影像學設備企業還需要在技術層面持續追趕。作爲精密儀器的影像學設備,核心元器件是質量的關鍵,也往往是成本的大頭。
例如,CT的X线球管、高壓發生器、探測器等佔設備成本超過60%,MR的超導磁體等佔設備成本40%-60%。而由於國內產業起步較晚,長期依賴進口,部分國產核心元器件與進口質量差距較大,因此在部分高端市場難以競爭。
與此同時,國產影像學設備企業更需要在“品牌”端完成反超。對於部分國產設備來說,在技術端可能已經不佔劣勢,例如聯影醫療的高端PET-CT類設備,從技術參數、指標上來看,部分性能參數和指標已經優於國外競爭對手。
但是,由於影像學設備在診療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在實際終端推廣與使用中,還需要極強的“口碑”。三甲醫院選設備更看重廠家和儀器的口碑、性能,而不僅僅是價格,選擇更加慎重。
也就是說,國內藥企真正要做到全面的國產替代,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攻堅,更需要品牌端的協同發力。
03 盡頭是國際化
當然,對於國內影像學設備企業來說,目標僅僅是國產替代,或許是遠遠不夠的。
如何成爲巨頭?海外醫療器械企業的成長路徑相對一致:通過國際化布局,降低單一市場風險,最終打开成長空間。
國內影像學設備企業,也必須出海去。邏輯很簡單,與創新藥一樣,海外創新醫療器械的支付環境更友好,也能帶來更豐厚的利潤,與成爲巨頭的底氣。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醫學影像設備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6年達到843億美元。全球市場份額5%左右,就能夠再造一個邁瑞醫療。2023年,邁瑞醫療收入折算成美金,只有49億美元。
當然,不要說拿下5%的份額,1%的份額也並不好啃。一方面,是市場准入問題。在歐美核心市場,大多需要經過嚴格的臨牀等,才能達到最高等級的注冊證。
另一方面,挑战還在於銷售模式。目前,國內的銷售模式主要是經銷,核心是綁定經銷商大腿。
而在海外成熟市場,醫療器械的銷售則主要是直銷和GPO模式,對企業的銷售能力,以及後續的售後服務能力,均提出了較高要求。這需要企業經驗與資源的持續積累。
當然,難才更有價值。出海不僅意味着更廣闊的市場,也能夠突破巨頭的封鎖。畢竟,GPS三巨頭在2022年合計佔有65%以上全球份額。
目前來看,國內影像設備的崛起,不僅推動了國產替代進程,也推動了國產醫學影像龍頭公司向海外突破。
包括聯影醫療、萬東醫療等企業,都在借助有競爭力的產品,去打开亞非拉國家,甚至是進軍日本、美國等發達醫療市場。
期待有野心、有夢想的國產影像學設備領跑者們,能夠在全球舞台上大放異彩,成爲真正可以抗衡GPS的超級巨頭。
海量資訊、精准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標題:影像學設備,等一個國產巨頭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2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