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貴爲基因療法“獨角獸”的藍鳥生物,是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但如今,手握3個天價商業化產品的藍鳥,卻被扔進了“垃圾桶”,市值僅剩1億美元出頭。
撰文| 潤嶼
藍鳥生物,市值一度觸達300億美元,股價最高點時爲152美元/股,但截至美東時間8月21日收盤,藍鳥生物報0.7美元/股,市值僅剩1.38億美元。一家百億美元市值藥企,就在這短短幾年時間內,徹底跌落了。
作爲基因療法先驅,藍鳥的手中握有三款基因療法:Zynteglo,美國定價280萬美元;Skysona,定價300萬美元;Lyfgenia,定價310萬美元。三個產品自2019年相繼獲批,一個賽一個昂貴,但全都銷售慘淡。
8月14日,藍鳥生物公布了2024年Q2業績,兩個數字再次讓投資者大跌眼鏡:去年年底剛獲批上市的鐮刀型貧血療法產品Lyfgenia,只有4名患者接受治療,Skysona從Q1到Q2只增加1名接受治療的患者。另外,公司Q2營收爲1610萬美元,管理層認爲現金流只足夠支撐公司運行至明年Q2。
消息一出,失望已久的投資者再次“用腳投票”,藍鳥生物當日大跌23%。
天價療法賣不出去
2024年Q1,接受Lyfgenia療法的患者僅3人,2024年Q2,接受該療法治療的患者僅4人。同期,藍鳥生物整個產品組合實現共27名患者接受治療,雖然另兩款療法的商業化情況同樣不甚樂觀,但比起Lyfgenia要略好些。
然而,Lyfgenia療法原本的患者人群空間,是要遠大於這兩款療法的。
另外,藍鳥生物對於Lyfgenia這一產品,是有苦難言。Lyfgenia原本是藍鳥生物行至死穴活下去的一大籌碼,被寄予厚望,約在8年前,藍鳥生物便啓動了該療法的研發工作,但此後,該療法上市申請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尤其在2021年,FDA叫停了Lyfgenia面向18歲以下鐮狀細胞病患者的臨牀試驗,原因是有患者發展爲急性髓性白血病。此後,又由於接受治療的患者出現了貧血現象,FDA於當年年底再次對Lyfgenia相關的臨牀研究進行部分擱置。
好不容易在2023年年底上市,但恰在Lyfgenia獲批的同一天,全球首款基因編輯療法Casgevy也獲得了FDA批准,且與Lyfgenia是同一適應證,定價相對更低。
從目前接受治療的患者情況來看,Lyfgenia的开局是極其不順利的。
而剩下兩款療法的商業化成績,早已慘淡。2023年,是全球首款上市的-地中海貧血基因療法Zynteglo商業化第4年,但Zynteglo的年銷售額僅1670萬美元。該產品在歐洲、美國兩地的定價分別爲157.5萬歐元和280萬美元,市場曾經預估其銷售額能在2024年達18.7億美元。現在看起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着實懸殊。
同在2023年,藍鳥生物的第二款基因療法Skysona銷售額僅爲1240萬美元。
今年Q1,藍鳥生物淨收入爲1860萬美元,今年Q2淨收入爲1610萬美元,環比在下降。截至今年Q1,藍鳥現金、現金等價物和限制性現金余額約爲2.64 億美元,迫於無奈,藍鳥生物進行了一筆爲期五年、價值1.75億美元的貸款,管理者稱足以支撐藍鳥運行至2026年第一季度。
盡管臨時融資可以緩解短期現金緊張,但實現現金流盈虧平衡的路徑並不明朗。果不其然,到了今年Q2,其現金流減少至1.93億美元,其中包括約4900萬美元的限制性現金,根據當前的運營情況,藍鳥生物預計其現金流僅能支撐公司運營至明年第二季度。
此次財報中,藍鳥生物公布了兩起人事變動,一個是更換新的首席財務官,一個是將一位頗有BD經驗的業內資深人士任命爲董事會成員。能夠看出來,藍鳥生物在緊急地尋找融資、“自救”方式,但現在,還來得及嗎?
藍鳥墜落
如今,藍鳥生物笑着比哭着還難看。
他原本代表了基因療法最受資本市場狂熱追捧的那個時代。2013年前後,藍鳥生物手握的慢病毒載體體外編輯技術相當炙手可熱,毫無疑問在當時是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彼時,藍鳥生物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完成了1.16億美元的IPO。接着在市場利好下,藍鳥生物先是與BMS就CAR-T細胞療法達成合作,後又跟再生元就开發和商業化新的細胞療法達成了合作,頗受大藥企青睞。
2018年、2019年,這是藍鳥生物史上最爲“高光”的年份,當時,全球生物科技行業都期待着其基因療法的誕生。而當藍鳥生物首款基因療法帶着天價光環獲批後,投資者起初還給予了超高的市場期待。
殊不知,那是下坡路的开始。
此後幾年,藍鳥生物的商業化產品組合全都大不及預期,自1992年成立以來每年的淨虧損狀態,並沒有因爲有產品商業化而得到明顯好轉。
慘淡營收伴隨的,更是投資者的耐心逐漸告罄。很明顯看到,過去3年,藍鳥生物一路暴跌超99%。
又從2020年起,一連串問題接踵而至,商業化成績慘淡、關閉歐洲業務、美國監管提交被推遲、經營被詬病、財務報表出現漏洞……更關鍵的是,曾經爲藍鳥生物造創造光榮與夢想的人,也开始先後離他而去,高管頻繁更迭。
基因療法領域,技術迭代本就最爲嚴苛。但在近年來,藍鳥生物的慢病毒載體路线屢受質疑,市場目光被同一領域更爲前沿的CRISPR技術路线所奪取。
2021年,藍鳥生物的“余糧”縮短至只能支撐其運行1年多,命運全部押注在FDA的審查批准上,疊加資本寒冬,藍鳥不得不狂裁員、搬遷總部等方式來擠出現金流。
2024年,藍鳥沒有“死”,但他的“活”卻難受至極。如果藍鳥生物真正“自爆”,那這將是罕見病基因療法領域最大的“慘案”,無疑,這也將給市場如何理性看待細胞與基因療法領域,帶來沉思。
實際上,天價細胞與基因療法,愈發不被海外投資者看好。去年底,與藍鳥生物Lyfgenia同一天獲批的Vertex/CRISPR基因編輯療法Casgevy,同樣沒能讓投資者興奮,不久前全球首個TCR-T細胞療法上市,定價72.7萬美元/針,背後企業Adaptimmune股價在首個交易日反而跌近10%。
在這一燒錢極快的領域,做出產品了只是第一步,最關鍵的是如何打通終極的商業化閉環。“天價”不是一個光環,而是一個希望與絕望兼並的挑战。如果在商業化上始終碰壁,那么倒下的藍鳥生物,絕不會是那唯一的一家企業。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標題:自爆!千億市值超級獨角獸,把自己“作死”了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13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