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感”很重的年輕人,到底在“偷”什么?

2024-08-20 18:50:28    編輯: robot
導讀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潘璐 實習生 王琦欣   編者按:2024年過半,近日,有媒體發布了半年熱詞。這些流行語刻錄着人們的生活印記和年輕人的精神狀態。透過這些關鍵詞,我們拆解年輕人的“玩梗”,也觀...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潘璐 實習生 王琦欣

  編者按:2024年過半,近日,有媒體發布了半年熱詞。這些流行語刻錄着人們的生活印記和年輕人的精神狀態。透過這些關鍵詞,我們拆解年輕人的“玩梗”,也觀察他們的生活狀態。

  “上班總覺得自己偷感很重怎么辦”“大學生偷感行爲大賞”……伴隨着背着布袋、帶着綠色頭套、彎着腰的“偷感人”表情包,“偷感”一詞正在社交平台風靡,成爲今夏的新晉網絡熱詞。

  然而,“偷感”和偷竊行爲不同,大多表現爲在某些場合感到拘謹、畏縮或扭捏。不少年輕人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偷感”:在景點拍照時縮頭縮腦;不敢告訴別人在考研,偷偷學習;“在辦公室說話聲音比蚊子還小,感覺在當小偷”……

  “偷感”,到底是一種什么感覺?

  偷感表情包。 圖源網絡

  “只想當公司的透明人”

  在江蘇一家外貿公上班的“00後”顏玥覺得,自己在領導面前的“偷感”挺重的。有時候工作量比較少“無所事事”,顏玥就會在工位上摸魚,但怕被領導發現,她會採取“避开目光、非必要不對視、領導經過的時候偷偷遮住自己的手機、最小化微信窗口”等偷偷摸摸的措施。

  顏玥理解的“偷感”是一種心虛的表現。在單位,是“因爲不想讓領導注意我,只想當公司的透明人”。在穿着睡衣出門扔垃圾的時候,她也會有“偷感”,並且採用“玩手機,快走,速扔,回家”的方式來回避人群,“因爲那個場景下沒那么自信,會比較在意別人的看法。”

  在线上聊天的時候,顏玥也喜歡用一些“偷感”十足的表情包,“來緩解尷尬的場景。”

  23歲的自由職業者楊清對於“偷感”的理解則有所不同。“我們在明明由自己獲得的處境裏,感到怪異、感到不配、感到無所適從,‘偷感’重”——她在社交平台上說道。“比方說在上課的時候,可能覺得其他同學都很厲害,而他是一個混進去的人,或者說在工作場景中,其他人都是精英,而他像個小孩。一些人通過努力和奮鬥進入一個場所,但他們依然會覺得是不配得的,自己不屬於這裏。”

  離職前,有時難以融入的工作環境也會讓楊清覺得會有“偷感”。

  “可能同事們領導們在討論一個方案,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的時候,我會覺得這跟我有什么關系?”楊清提到,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更個人主義、更難以獲得成就感,但他們也無法做到去改變周圍的環境,這可能會導致認知失調,在這樣的矛盾下,“偷感”成了一種自洽的方式,像是年輕人的一種反抗。“在‘偷感’形成的新話語空間中,有更多的主體和主體的意識,其實也可以幫助調試自己的狀態,然後讓自己能夠活得更經得起推敲一點。”

  微博截圖

  “偷感”是一種心理自我防御機制

  “偷感”爲何會在當下的年輕群體中流行?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楊江華認爲,是因爲它准確捕捉到年輕人在社交、工作和生活當中的一種共同感受。據他觀察,年輕人的“偷感”可能來源於多種因素,包括對個人形象和成就的過度關注、害怕失敗或被評判、對隱私的重視,以及如何在社交媒體上掩飾自己的焦慮情緒。

  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王寓凡則認爲,“偷感”是青年群體面對不確定性時,尋求的一種心理自我防御機制。“就是害怕失敗給自己帶來的創傷,就給自己心裏先鑄建了一個防御高牆,如果失敗了他們也不會非常痛苦。”

  此外,楊江華稱,“偷感”一詞的快速傳播與廣泛流行也反映出網絡社會和現代社會中的某些典型特徵。“例如,社交媒體普及所引起的信息高度透明、社會競爭加劇導致的對個人成就過度關注,都會加劇年輕人在社交互動中的不安和焦慮。”

  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李鈞鵬指出,當下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內卷化,“有一部分人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在努力,他覺得一旦別人知道了他的努力,別人也一樣努力的話,他可能會失去更多的機會。”

  “我們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很多東西都面臨着不確定性因素。此外,還有社會原子化帶來的影響,我國一些傳統社會制度解構後,人們越來越自由、开放、個性,而人們也越來越難從親密關系中獲得支持,所以會說‘偷感’。”王寓凡表示。

  “偷感”很重的動物。 圖源網絡

  對於“偷感”,我們需要多一些理解

  “偷感”成了互聯網熱梗,不僅人有“偷感”,不少動物看起來很局促的圖片也被評價爲“偷感很重”,讓網友們代入了自己:感覺“它的精神狀態和我差不多”。

  李鈞鵬認爲,其實過去就有類似的現象,只是沒有“偷感”一詞。“一些沉重、復雜的現象,用一個流行詞,有意無意、輕描淡寫地表現出來了。”李鈞鵬說,“輕松的詞背後會掩蓋我們對一些沉重議題的關注。”

  在楊江華看來,“偷感”一詞既具幽默色彩,又有自嘲意涵,反映出年輕人內心深處對於“被理解”的渴望,同時也傳遞出年輕人對於隱私、個人空間和社交壓力的真實態度與應對方式。在當今社會迅速發展與變革的大背景下,應當充分尊重年輕人所展現的“偷感”現象,每個人的社交需求和舒適區都是個性化的,存在差異。因此,對於年輕人選擇在熟悉、安全和接納的環境中表達自己,不僅要給予理解,更應予以鼓勵和支持。

  王寓凡也指出,“偷感”是一種青年亞文化的表達,但要防止這個詞的污名化與標籤化。“如果大家都偷偷地去做一些事情,都不善於表達自己合理的訴求,如果有關方面無法真正地了解到青年群體的需求,制定政策方面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战。”王寓凡坦言,“這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現象,我們要防止它異化。”



標題:“偷感”很重的年輕人,到底在“偷”什么?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1223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