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建起現代化新牧區——內蒙古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觀察

2024-08-14 18:41:45    編輯: robot
導讀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提起內蒙古,遼闊壯麗的草原風光是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作爲當地重要的生態系統,草原佔內蒙古全區國土面積的74%、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既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提起內蒙古,遼闊壯麗的草原風光是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作爲當地重要的生態系統,草原佔內蒙古全區國土面積的74%、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既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組成部分,也爲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提供了生產資料。

然而,隨着草原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草畜矛盾逐漸凸顯。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指出,總體上看,內蒙古的草原已經過牧了,要注意休養生息。

“牢牢把握黨中央對內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導向,扎實有效推進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內蒙古農牧廳黨組書記、廳長郭佔江說,內蒙古在全區17個旗縣啓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工作,因地制宜探索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路徑方案,從草原保護、產業轉型、民生保障三方面統籌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爲切實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實現草原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農牧民生活水平提供了一批新範例。

牛羊喫上“預制菜”

——構建飼草供給體系實現由靠天養畜向生態高效轉型

在興安盟扎賚特旗羊草種植基地內,成片青草宛如一塊巨大的地毯蔓延到天際,遠遠望去,一台緩緩移動的紅色機器正在作業。

“這是草籽播種機,可以對天然草場進行免耕補播技術修復,到了秋天打草,牛羊的飼草就不愁了。”牧民王偉民介紹,基地種植的羊草抗旱、耐寒,在固土固沙方面很有效果,是利於草原生態恢復、增加牧民收入的優質草種。

從小生長在草原上風吹日曬,讓王偉民看起來面容粗獷,可談起大學畢業後返鄉種草的初衷,他又盤算得格外細致:“小時候漫地放羊,越來越多的羊群在草原上啃食,天然草越來越稀疏,就覺得這條路不長久。現在流轉了2500畝草場種羊草,產量差不多每畝300公斤,一年下來收入有10多萬元,雖然不放羊了,可效益沒下降。”

扎賚特旗羊草種植基地是國家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重點項目之一,2023年啓動建設以來,已種植羊草12萬畝,涉及9個蘇木鄉鎮和33個嘎查村。通過數字化無人值守、指針式噴灌、氣象病害預警等現代化措施,使草原植被覆蓋率穩定在78%以上,有效緩解了畜牧業飼草飼料需求壓力,實現天然草地休養生息。

無獨有偶,位於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的瞭望山打草場,同樣一片蔥鬱景象。此前,該區域既是放牧場又是打草場,長期超載過牧、無序打草等不合理利用行爲,使草原退化明顯。近年來,當地草原監理部門嚴格禁牧管護、恢復草場植被,牧草產量提升50%以上。隨着近10萬畝天然草場交由當地牧民自主管理,草原保護和利用的雙贏局面逐漸形成。

“草”是畜牧業生產的重要資源,大食物觀背景下,一口肉、一杯奶都離不开“一棵草”。大力發展飼草產業,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築牢基礎,已在內蒙古形成共識。“草首先具有重要的飼用價值,推動傳統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能夠有效緩解天然草原放牧壓力。”內蒙古農牧廳飼料飼草處處長巴特爾說,內蒙古堅持爲養而種、種養結合、草畜一體化發展,正加快形成“草-飼-肉”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並持續放大草的生態、觀光等綜合價值。

好草產自好種。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草產業園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對接,收集全國草種進行宜種品種篩選和高產栽培技術示範推廣,打造集草種研發、牧草加工、倉儲物流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條。草種生產車間內,工人爲草種子披上彩色“外衣”,園區工作人員介紹,包衣技術處理後的種子重量增加,有利於精准播種,同時減少了病蟲害發生,發芽率由10%提升至60%以上。

產出好草還要供得上。在科右前旗、西烏珠穆沁旗等多地草產業園,飼草料“中央廚房”成爲標配。該模式以草產業園爲中心配合牧戶飼草棚,統一爲50公裏輻射範圍內的牧民提供飼草,構建起“旗縣+蘇木鄉鎮+嘎查村”三級飼草儲備體系,有效推廣舍飼全混日糧,提升冬季應急飼草供應能力。

“一棵草”牽動“一條鏈”。目前,內蒙古羊草、苜蓿、飼用燕麥等各類一年生、多年生人工飼草種植面積2000萬畝以上、產量近2000萬噸,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產量近3000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2800萬噸,整體上保障了飼草料供給,家畜生產性能、舍飼育肥能力全面提升,生產效率顯著提高。

資源整合增效益

——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爲科學高效養殖提供支撐保障

日前,西烏珠穆沁旗良種肉牛育肥基地正式揭牌運營,基地內一排排新型裝配式棚圈林立,一改牧民自建棚圈土坯牆、木板房的老舊面貌,採光、通風、保暖等性能都有很大提升。

牧緣合作社是第一批把牛犢送到基地進行集中育肥的經營主體之一。“我們把111頭牛犢送到了基地,除了合作社10戶成員的牛犢外,全旗範圍內還有25戶牧戶在這裏聯合育肥。”合作社負責人敖木希勒算起收益喜上眉梢,基地以高出市場價每斤1元的價格收購,除了賣牛收入外,還有每頭500元的育肥牛養殖扶持資金獎勵,合計收益超過了12萬元。

該項目是西烏珠穆沁旗2023年啓動建設的國家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重點項目,採取“戶繁企育、龍頭加工、多元聯結”模式,通過引入龍頭企業代管國有草場,建設現代化棚圈,集中育肥後統一收購發展精深加工,輻射帶動30個至50個嘎查村1500戶至2000戶肉牛養殖戶增收。既解決了牧區育肥不足問題,又分流了放牧牲畜,解決了過牧問題。

從生物習性上看,牛只喫草尖,不影響草的生長,而羊喜歡喫草刨根,對草原破壞較大。爲緩解草原放牧壓力,近年來,內蒙古因地制宜採取“減羊增牛”“穩羊增牛”,推廣牛羊集約化、規模化、標准化養殖,減少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做到少養精養。

隨着牲畜養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對經營主體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爲此,內蒙古積極依托大型養殖、獸藥、飼草生產經營企業和獸醫第三方檢測機構等組建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企業+合作社+農牧戶”“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等模式,將服務領域由養殖、防疫等環節向飼草料加工、畜產品採集、倉儲冷鏈等環節拓展延伸。

“加快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可有效解決小農牧戶生產融入現代農牧業發展、農牧業節本增效、農技推廣能力不足等問題。”內蒙古農牧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趙玉生說。

在西烏珠穆沁旗畜牧診療研究示範中心,牛羊掛號看病、住院治療等場景都在這所“動物醫院”實現。作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子項目,中心由地方政府投資建設、第三方診療服務企業運營,通過“旗級中心+蘇木鎮級診療分所+流動診療車”的三級服務體系,有效解決了全旗93個嘎查9000余戶牧戶牲畜疫病診療缺醫少藥的問題,打通了獸醫社會化服務“最後一公裏”。

錫林浩特市現代肉羊產業園則瞄准湖羊繁殖率高的特性,建設自動化繁育母羊舍,爲周邊牧民提供種畜、圈養技術培訓、產品檢驗和飼草配送、交易信息平台等綜合服務。園區示範服務中心負責人張潤成表示,園區所在牧場人均草場少、產業發展受限,在生態保護和增產增收間找到平衡點,要堅持走舍飼圈養、多胎繁育的產業轉型發展道路,通過新技術新模式示範推廣帶動牧民轉變生產方式增加收入。

“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產”,功能全、機制新、覆蓋廣的現代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爲科學高效養殖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工作啓動以來,內蒙古17個旗縣創建社會化服務組織45個,已舍飼分流231萬羊單位牲畜,今年7月底試點旗縣將全部解決超載過牧問題。同時,2023年全區牛羊肉產量達到77.8萬噸和108.8萬噸,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47%、17.5%,持續領跑全國。

增減之間,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產業鏈上謀共富

——構建新型經營體系實現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升級

走進錫林浩特市首放食品加工園區,陣陣奶香中,工人們正忙着制作各色奶食。衆多深加工產品中,一款不用佩戴耳機、僅憑嘴巴也能“聽”音樂的牛奶棒棒糖備受年輕人青睞。

“這款產品利用骨傳導原理,牙齒咬合時棒棒糖震動發聲傳遞到耳膜,從而帶來邊喫糖邊聽音樂的味蕾聽覺雙重享受,是我們爲進一步打开特色乳制品消費市場,專門研發生產的個性產品。”園區負責人楊靜介紹,當地傳統地方特色乳制品生產基礎深厚,但長期以家庭小作坊式零散加工銷售爲主,標准化、規模化程度不足。通過創建產業園區、搭建發展平台,統一建設基礎設施、制訂生產標准、打造產品品牌、拓展市場銷路,有效提升了產業發展成色。目前,園區已籤約入駐特色加工戶18家,產品涵蓋13大類21個傳統地方特色乳制品種類,帶動就業200余人,年產值達上億元。

牧民從草場面積小、經營收入低、舍飼成本高中解放出來,將草場流轉給經營大戶,實現分工分業,在二產中增加收入,首放食品加工園區創新傳統畜產品發展路徑的實踐在內蒙古頗具代表性。解決超載過牧問題,一頭關乎草原生態、一頭牽動牧民生活,面對草原生態承載力的剛性約束,在控畜減畜的同時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提升產業質量效益,通過多種利益聯結機制使牧民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獲取多元化收益,成爲平穩推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近年來,內蒙古以構建新型經營體系爲主线,跳出畜牧業發展畜牧業,拓展全鏈條收益,強化聯牧帶牧機制,湧現出一批畜牧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典型案例。

——發揮產業聯合體優勢。扎賚特旗探索“劣畜換優畜”模式,依托龍頭養殖企業引進優質基礎母牛,引導牧戶自主選擇與企業進行置換,推進現有本地養殖品種迭代更新;科右前旗草地羊合作社聯合社進行標准化規範管理,要求養殖戶不進行過牧養殖,通過提升草原羊品質、統一打造草原羊產品品牌,改變牧民依賴增加養殖數量提高收入的傳統模式。

——延長畜牧業產業鏈條。西烏珠穆沁旗引進聚寶原肉業有限公司,通過“企業+合作社+牧戶”的訂單協議方式鼓勵牧戶養殖有機羊,在穩定掌握純正烏珠穆沁羊源的基礎上,發展精細分割和熟食加工,在羊肉鏈條上幫助牧民增收;科右前旗、西烏珠穆沁旗等多地建設奶制品產業園吸引牧民入駐,在保留傳統生產工藝的同時促進特色奶制品標准化生產,肉乳牛養殖和奶食品加工收入逐年增加。

——促進多業態融合發展。科右前旗統籌草原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建設“草原宿集”發展旅遊業態,吸引遊客體驗遊牧文化,文旅收入成爲禁牧減畜後牧民重要收入來源;西烏珠穆沁旗依托蒙古馬資源,打造“白馬文化產業園”,开展“研學旅行”“婚紗旅拍”“攝影那達慕”等休闲文化活動,蒙古馬養殖戶通過提供馬匹獲取收益分成。

據統計,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工作啓動以來,內蒙古培育壯大了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包括45個養殖園區、74個家庭牧場、1255個合作社和435個聯戶牧場,畜牧業生產集約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如西烏珠穆沁旗牧場主阿拉騰敖其爾抓住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有利契機,流轉6300畝草場成立白音蘇布格生態家庭牧場,牧場積極響應自治區“減羊增牛”號召、堅守綠色優質底色,通過引進牲畜良種培育適應地方環境的高產優質白牛品種,同時向周邊牧戶提供優質種公牛和母牛犢,提高了牲畜養殖效益,年收入達50萬元。

“圍繞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內蒙古探索出全年禁牧舍飼、舍飼半舍飼、‘放牧+補飼’、家庭牧場、‘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托養利益聯結、冷季異地代養、智慧牧場、產業園區、牧文旅融合10種模式。”內蒙古農牧廳畜牧局局長白音說,下一步,將繼續着力轉變牧區生產方式,強化優良品種推廣應用、機械裝備自動化智能化、牧民經營管理技能提升等基礎能力建設,推動特色畜產品精深加工、草原觀光旅遊等多元業態融合發展,建設現代化新牧區,持續提升牧民生產生活質量。

碧草悠悠肉奶香,沃土綿延牧歌遠。今天的內蒙古草原,現代畜牧業和現代加工業、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正悄然改變着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多贏局面初步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築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保障國家重要農畜產品供應,一個畜牧業生產發展、農牧民生活富裕、草原生態良好的“三生統一”現代化新牧區,正在內蒙古大地穩步崛起。



標題:草原上建起現代化新牧區——內蒙古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觀察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0993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