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綠色建築對於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2024-07-16 18:00:19    編輯: robot
導讀 如今,除了交通的喧囂聲外,大多數城市的背景音還包括建築工人不停地鑽、錘、挖的聲音,他們正在緊張地建造新的建築。 實際上,每五天,全世界就增加相當於巴黎大小的建築。然而,專家們表示,人類建造和運營建築...


如今,除了交通的喧囂聲外,大多數城市的背景音還包括建築工人不停地鑽、錘、挖的聲音,他們正在緊張地建造新的建築。

實際上,每五天,全世界就增加相當於巴黎大小的建築。然而,專家們表示,人類建造和運營建築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最近的一份報告,2022年,建築運營和建設的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新高,增至10億噸,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7%。

“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並避免氣候災難,減少我們住宅、辦公室和其他建築的碳足跡至關重要,”UNEP氣候緩解代理主任Ruth Coutto表示。她補充說,減少建築排放必須成爲應對氣候變化的更大、更雄心勃勃的全球努力的一部分。

以下是建築如何加劇氣候危機以及如何讓它們更綠色的一些探討。

建築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是什么?

建築環境,即人們生活、睡覺、工作和娛樂的地方,同時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這種溫室氣體在地球表面附近滯留熱量,導致地球變暖並推動氣候變化。

爲什么建築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建築物消耗大量能源用於供暖、制冷和照明。根據UNEP《全球建築與建設狀況報告》,2022年,建築部門佔全球電力消耗的34%。在許多國家,能源主要來自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這些燃料在燃燒時釋放二氧化碳。這就是所謂的運營碳。

其次,建築中充滿了鋼、混凝土、鋁和玻璃,這些材料在制造、運輸和安裝過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再次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這就是所謂的隱含碳。

我們在建築部門脫碳方面進展如何?

目前,進展不佳。全球建築部門的排放量仍在上升,2021年至2022年間增加了1%,相當於全球道路上新增了1000萬輛汽車。《全球建築與建設狀況報告》指出,該部門仍未達到到2050年實現脫碳的目標。2022年,建築物使用的能源中僅有6%來自可再生能源,而國際能源署設定的2030年目標是18%。

讓建築更加綠色的需求有多緊迫?

非常緊迫。到2050年,將有一半的建築尚未建成。

除非世界改變建築的建造和使用方式,否則幾乎不可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而這將導致更多極端天氣等問題,這是地球無法承受的。這就是爲什么到2030年,接近零排放和具備韌性的建築需要成爲新常態。這是由法國和摩洛哥領導、UNEP主持的全球建築與建設聯盟協調的建築突破國際努力的關鍵目標之一。

如何減少建築部門的排放?

人類必須減少建築的運營和隱含排放。爲了減少運營碳排放,建築必須提高效率,減少供暖和制冷等方面的能源使用。這可以通過採用更高的建築能效標准、對現有建築進行翻新、使用更高效的設備、更好的能源規劃和系統集成來實現。還必須增加建築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這需要更多的投資嗎?

是的。人類需要增加在使建築氣候友好方面的投資。根據《全球建築與建設狀況報告》,脫碳建築的投資達到2850億美元。但這一數字未能達到2030年和2050年的目標。更糟糕的是,預計2023年的投資略有下降。

如何減少隱含排放?

UNEP支持的報告《建築材料與氣候》提出了一個三管齊下的解決方案:避免、轉變和改進。首先,可以通過減少使用材料、重復使用建築組件和重新利用現有建築來避免隱含碳排放,這是建設更循環的建設方法的一部分。其次,重要的是轉向更多可再生、可持續來源的生物基建築材料,如木材和竹子。第三,人類必須改進傳統材料並降低其碳足跡,包括混凝土、鋼鐵和鋁。例如,可以在制造過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

所有這些措施結合起來,可以幫助世界在2050年前實現建築和建設部門的淨零碳排放。

政府現在可以做些什么來降低建築的碳足跡?

有幾件事可以做。首先,政府可以制定並執行建築和建設的氣候行動路线圖。目前,全球還有161個國家尚未這樣做。政府可以確保建築能源規範與零排放建築原則一致。他們可以激勵投資於建築脫碳,並制定政策,通過可持續的做法和材料來減少隱含碳。他們還可以推動舊建築的翻新以減少能源消耗。

各國還可以加入去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啓動的建築突破計劃,並籤署在全球建築與氣候論壇上公布的《沙伊洛宣言》,以促進國際合作。實施這些框架中規定的承諾可以幫助各國實現建築部門的可持續轉型,並更廣泛地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下一輪國家層面的氣候承諾(即國家自主貢獻)也爲領導人提供了爲建築部門制定明確目標的機會。

資料來源:unep.org



標題:爲何綠色建築對於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9773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