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順
余依婷
楊浚瑄
覃海洋
潘展樂
張雨霏本版供圖新華社
本報記者 陳思彤
奧運會有高需求門票的說法。正常來說,注冊媒體不需要門票就可以憑證件進入場地採訪,但是如果有的比賽太熱門,想去現場採訪的人太多,也需要加以限制,這個時候,進入場館採訪除了媒體證件,還需要配上高需求門票才能入場。
歷屆奧運會,高需求門票的場次略有區別,畢竟舉辦國不同,大家對項目的喜好也有差別,但是不管在哪兒辦奧運會,遊泳都是高需求門票。根據目前巴黎奧組委的預測,遊泳預計每場決賽都是高需求,需要憑票入場。
爲什么遊泳這么受歡迎?
很簡單,項目觀賞度高,一個晚上的比賽,高潮迭起,平均2分鐘就誕生一塊金牌的速度讓人看得激情澎湃。簡單易懂,誰快誰就贏,連3歲小孩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群衆基礎好,作爲基礎大項,它不僅是一個體育項目,還是一項求生技能,更是一門必修課。
觀看遊泳比賽的門道在哪裏?其實,看上去越簡單的比賽,越是不容易真正看懂。今天就一起來看看你未必知道的關於遊泳的那些事兒吧。
混合泳的泳姿順序是怎么決定的
個人混合泳是遊泳比賽項目之一,中國選手葉詩文曾經在倫敦奧運會上拿過女子200米個人混合泳和400米個人混合泳兩塊金牌。混合泳選手必須按照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的順序,各完成1/4的距離。
混合泳項目是很多遊泳運動員不愿意練的,因爲要同時使用4種泳姿,所以個人混合泳對選手的全能性有很高要求,選手必須具有良好的全面訓練水平,不能有明顯的弱項,想要取得好成績,還必須在某個項目比較突出才行。比如葉詩文,她的自由泳成績相當出色,可以說個人混合泳是衡量選手專項技術水平、兼項能力的重要依據,一些遊泳水平較高的隊伍把個人混合泳作爲全面技術訓練手段。
之所以設置成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的順序,是因爲蝶泳對腰腹肌肉和胸肌的要求最高,必須具備足夠的體力和力量才能順利完成,因此爲了讓比賽更加精彩,也爲了保護選手,把蝶泳放在了第一位。
個人混合泳在1964年第18屆奧運會成爲正式比賽項目,當時只設置了男子400米和女子400米項目,在1968年奧運會上增加了男子200米,在1972年奧運會又增加了女子200米,但是在隨後的奧運會又被取消,直到1980年奧運會後才重新恢復,將個人200米混合泳重新作爲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除了個人混合泳,遊泳比賽中還有4×100米混合泳接力,那接力的出發順序是不是也是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呢?
用3秒鐘想一想,接力中先出發的應該是哪個泳姿?
只能是仰泳。原因很簡單,其他項目都是從跳台上起跳出發的,但是仰泳是從水中直接出發的,如果先比其他項目,仰泳選手怎么交接棒呢,總不能潛伏在水下到時候再上來,那就不是遊泳比賽了,是潛泳比賽。其次是蛙泳、蝶泳,最後一項當然是最好看,也是速度最快的自由泳。
自由泳是想怎么遊就怎么遊嗎
從字面上這么理解是沒錯的,理論上來說,自由泳就是想怎么遊,就怎么遊。
確切地說,自由泳不是一種遊泳姿勢,它僅僅是一個比賽項目,它的競賽規則對遊泳姿勢幾乎沒有任何限制。換句話說,用蛙泳把自由泳比賽遊完,也不犯規,只要你不介意它慢。
目前,我們在奧運會上看到的自由泳比賽,用的是爬泳的泳姿,這種姿勢結構合理、阻力小,速度均勻、快速,是最省力、速度最快的一種遊泳姿勢。所以人們在這種對泳姿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的比賽項目裏,往往會使用爬泳這種阻力小、速度快的泳姿,把自由泳和爬泳等同看待。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自由泳被列爲正式比賽項目,20世紀50年代以前,遊泳運動員非常重視兩腿打水的作用,一般是兩臂輪流劃水1次就打腿6次,後來科研材料證明打腿的能量消耗比劃臂大得多,而推動身體前進的動力主要來自手臂的劃水動作,因此以臂爲主的現代自由泳技術重視臂的劃水動作和兩臂的配合。
但是在混合泳比賽和混合泳接力比賽中,對自由泳的泳姿是有限制的——不能採取蝶泳、蛙泳和仰泳這3種泳姿,其他泳姿隨意。只不過經過多年驗證,其他泳姿都比爬泳要慢,所以沒有人使用,慢慢地,在人們印象裏,自由泳的泳姿就剩下爬泳一種了。
在這裏有一個冷知識,如果你不幸落水,正常情況下,雙手抱在胸前後仰的姿勢等待救援是最省力的。如果覺得距離近,體力夠,遊泳技術也沒問題,一定要遊的話,千萬不要炫個爬泳的泳姿,各種泳姿同樣熟練的前提下,要用蛙泳。
遊泳成績受什么因素影響
相對於戶外項目,遊泳所受的外界影響是相當微弱的,但是在1/100秒都可以決定勝負的比賽中,也有一些因素會稍微影響到遊泳比賽的成績。
首先是水池的深度。通常情況下,我們日常健身的遊泳館深水區不超過2.5米,但是許多大賽中,泳池深度會達到3米。這是因爲,打水產生的水波會向下傳遞到池底再反射回來,對人產生阻力,影響運動員成績。水越深意味着來自池底的反彈浪湧越小,更有利於運動員發揮。
而用來分隔泳道的五顏六色的浮筒,除了分隔作用,還是經過科學設計的“碎波器”,能防止泳池變成泡沫泛濫的“水上樂園”。
其次是比賽的道次。初賽之後,成績好的選手在決賽時往往會被安排在中間道遊,特別是第4道,常被稱爲“冠軍道”。一方面是預賽成績第一的都被排在第4道,另一方面,邊道的運動員會受池邊的反射水影響,影響遊進速度。
當然,這也不乏特殊情況。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100米蛙泳決賽,羅雪娟就是在1道出發,最終拿到冠軍,類似的故事也在焦劉洋身上發生過,上海遊泳世錦賽上,焦劉洋同樣是在1道拿到了女子200米蝶泳的冠軍。所以道次只能說有微弱的影響,而不是決定因素。羅雪娟和焦劉洋都曾表示過,在1道出發,因爲看不到對手,可以更好保持自己的節奏,也不是毫無益處的。
泳衣也是個影響成績的因素,專業運動員的泳衣通常比較緊身,因爲這樣會盡量減少水的阻力。2008年前後流行的“鯊魚皮”泳衣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這個泳衣穿脫一次就需要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一件7000多元的泳衣只能穿6次就宣告作廢。菲利普斯在北京奧運會上成爲八金王,前無古人,不可否認,他的遊泳技術非常高超,但是鯊魚皮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爲了比賽更加公平,國際泳聯於2009年7月底作出了決定,從2010年起禁止在比賽中使用高科技泳衣、泳衣材料必須爲紡織物、泳衣不得覆蓋四肢、新規則使用前世界紀錄不作廢。
同樣值得關注的公开水域遊泳
1991年,馬拉松遊泳在國際泳聯世界遊泳錦標賽中成爲正式比賽項目。那屆比賽中,馬拉松遊泳全程爲25公裏,參賽者需要5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遊到終點。2001年世界遊泳錦標賽中,10公裏比賽首次成爲競賽項目。2005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世界遊泳錦標賽就設有5公裏、10公裏與25公裏的公开水域遊泳小項。2005年10月27日,國際奧委會決定將公开水域遊泳列入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之一,分別設有男子10公裏以及女子10公裏兩個小項。馬拉松遊泳在公开水域進行,比如海洋、河流和湖泊都可作爲比賽場地。運動員需要花費將近2個小時完成比賽,他們的耐力、體力和腦力都將接受考驗。選手的適應能力同樣非常重要,自然水域的流速變化很快,所以運動員的战術必須將其考慮在內,正確適當的战術將成爲比賽關鍵。賽程的最後3公裏,選手們开始向終點线衝刺,如何管理體能,也將成爲影響比賽結果的重要因素。
因爲公开水域遊泳進入奧運會時間較短,所以很多運動員之前是其他自由泳項目的職業選手,有很強的競爭力。突尼斯遊泳運動員烏薩馬·梅洛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贏得了男子1500米自由泳項目的金牌,4年後又在倫敦奪得了男子馬拉松遊泳冠軍。本次代表中國隊出战巴黎奧運會的辛鑫此前就是一名長距離自由泳選手,曾在全國冠軍賽中獲得過800米自由泳的冠軍,2013年开始從事公开水域遊泳項目。巴黎奧運會公开水域遊泳比賽將在塞納河上進行。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標題:蛟龍劈波盡歡“遊” 飛魚斬浪“泳”爭先——巴黎奧運會項目盤點之遊泳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9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