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是最近幾年的熱詞。近日網上突然盛傳這樣一條消息:國軒高科向印度轉移鋰電池技術,迅速引起外界廣泛關注。
這條消息,至少觸發了以下幾個敏感詞:
鋰電池,中國出口新三樣,產業升級典型代表;
技術轉移,暗合歐美輿論“產業鏈撤出中國”的陰謀論。
印度,剛剛合法“搶劫”走了手機品牌vivo在印的大部分股權。
這幾個關鍵信息都比較敏感,也容易在網上形成討論,總體上是以反對聲居多。
現在,我們就來扒一下,這個事情到底是個什么性質,它真的會造成中國核心技術流失嗎?
首先,我們來查一下這個消息來源。
簡中互聯網上“國軒高科向印度轉移鋰電池技術”這個消息的來源是一個叫作“南亞研究通訊”的自媒體,創始人毛克疾,是國內南亞研究領域的知名人士,目前擔任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也就是說,這個自媒體是有點東西的,並不是胡咧咧那種類型。
那么,“國軒高科向印度轉移鋰電池技術”在英文媒體上又是如何報道的?
看起來,兩者間的新聞有點兒像,又有點兒不像。英文媒體闡釋了事實,簡中自媒體添了佐料。
這個消息真正的來源是路透社。6月24日,路透社報道,印度電池制造商阿瑪拉·拉賈能源與移動公司宣布,與國軒高科籤署鋰電池生產許可協議,目的是推動印度本地鋰離子電池的生產。
根據雙方的協議,國軒高科將向印度合作方許可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支持建造電池工廠。
這種合作,是不是很熟悉?
它與中國的合資公司其實是同一種性質,雙方籤署的是許可協議,主要合作內容是“授權生產”,不是核心技術直接轉讓,更不是無償轉讓。這種合作案例,在全球各個行業都很普遍。
而且它也不涉及中國的產業鏈安全。鋰電池相關技術並沒有被中國限制出口,雖然國軒高科作爲主流廠商,掌握很多技術,但涉及到重大敏感技術出口,必須要向國家申報,技術外泄的風險總體可控。
其次,類似技術授權非常普遍,就算在印度生產,也不代表印度能對中國鋰電池產業造成什么實質性的危害。
值得一提的是,與印度企業進行類似合作的中國動力電池廠商並非只有國軒高科,還有長城孵化出來的蜂巢能源。與此同時,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廠商在海外投資設廠時,也會進行類似的合作。
2023年2月份,寧德時代宣布,將會爲福特汽車在美國新建的電池工廠提供技術許可,支持其發展,但這個項目一直遭到美國政府反對,真正擔心所謂“安全”的,不是中國公司,而是美國自己。
與此同時,大衆與小鵬、比亞迪與豐田、上汽與奧迪、零跑與Stellantis集團的合作,也包含了技術授權、轉讓的內容。
實際上,早在2019年5月份,國軒高科就與印度塔塔集團成立了合資公司,其中也包括向印度合作方提供技術支持的內容。現在5年的時間過去了,印度在動力電池核心技術方面超過中國了嗎?並沒有。
這種類型的合作,不但不會對中國的產業安全造成實質性傷害,反而有助於中國廠商开拓全球市場,它們屬於典型的“反向合資”,是中國新能源廠商優勢地位的體現。
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已經佔據全球60%以上,而且完全掌握了各種核心技術,如果對正常的技術授權都誠惶誠恐,大呼“狼來了”,還如何开拓國際市場?
國軒高科等廠商進入印度市場,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爲了擴大市場份額。
印度的電動汽車產業規模與中國相比自然是小字輩,但增長卻十分迅速。權威機構預測,2024年印度電動汽車銷量將會增長66%;到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將會佔到印度汽車銷量的30%左右。
龐大的市場必然催生強勁的動力電池需求,中國廠商不去佔領,也會有松下、LG等日韓廠商去佔領。而且,日韓電池企業在進入印度市場時,也會進行類似的技術授權。
有一點需要弄清楚,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印度這樣的國家,就算有了技術授權,也未必能建立起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產業鏈需要人才、技術、基礎設施、電力、產業政策等多種因素的支撐,還沒喫飽的印度段時間內是很難集齊這些要素的。
印度合作方拿到中國廠商的技術授權,最直接的好處就是降低生產成本,促進電動汽車在印度的推廣,這與國內合資公司中上汽、一汽、廣汽扮演的角色是一樣的。靠着技術授權,中國廠商可以攫取高額利潤。
從中國廠商手裏拿到一點技術轉移,就能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真這么容易的話,印度就不會到現在連電力供應都解決不了了,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對這種正常的商業合作一驚一乍,自亂陣腳。
從另一方面來說,印度成爲電動汽車生產消費大國,對中國未必是壞事兒。
目前汽車行業向新能源轉型的趨勢並不穩固,首先倡導這一產業的歐美國家甚至有打退堂鼓的跡象,中國則是其中最大的踐行者,又掌握着各種核心技術,如果以後印度人民也都用上電動車,必然會進一步擠壓歐美日韓傳統車廠的生存空間,總體來看,對中國是一件好事。
英偉達、英特爾、高通會把採購它們芯片、尋求它們技術授權的中國手機廠商看作是威脅嗎?高通出個芯片,國內手機廠商排着隊要授權,以“高通全球首發”爲榮,這樣的手機廠商,會成爲美國芯片行業的威脅嗎?
同樣的道理,印度合作方尋求中國動力電池廠商的技術授權,會威脅中國廠商嗎?所以,這次合作,真正該關注的並不是所謂的“技術轉移風險”,而是一些場外因素,比如如何防止被印度耍賴皮敲竹槓搞合法“搶劫”。
在這方面,中國手機廠商有慘痛的教訓。從2020年到現在,小米、OPPO、vivo等中國手機廠商不斷被印度監管當局以各種方式騷擾,包括抓人、突擊搜查、罰款、凍結資金等等,甚至強行要求中國廠商增加印度零部件的採購比例。
近日有消息報道稱,vivo手機正在與印度塔塔集團進行談判,由塔塔集團收購其51%股份,並且將由印度籍人士出任合資公司高管,也就是說vivo深耕印度市場十數載,培養了供應鏈,建設了新渠道,成爲了當地第一大手機品牌,最終卻被印度人一腳踢开,拿走所有結果。
教訓是慘痛的,印度是可氣的。爲什么不是可恨的,整個品牌能這么被拿走,證明人家印度是有點兒東西的,至少不怕你報復,不是么?恨,是另一種無能。中國企業不需要恨,讓對方信服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大衆汽車在中國市場。
現實就在眼前,國軒高科等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在印度开展合作,當地的這些盤外招帶來的風險一定要多注意,中國廠商出海,經驗本來就不豐富,同時還面臨國際形勢變化等各種問題,但如果因此裹足不前,那無疑是另一種閉關鎖國不思進取。
標題:國軒高科向印度轉移鋰電技術,就不怕像vivo一樣被合法“搶劫”?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91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