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春耕的重要“战場”,在千裏之外的哈爾濱工業大學。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科研人員把農業遙感、病蟲害檢測、雜草識別等多個人工智能模型,應用到建三江的春耕中,力爭在精准作業等方面取得突破。
建三江是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縮影。綠色科技賦能、黑土地等耕地保護加力、金色種子“芯片”加速更新,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三原色”,揮寫着豐收的美麗圖景。
綠色是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徵,農業作爲最傳統的產業,正以新質生產力激發“動力變革”,向智能化“要糧”。
記者在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看到,工作人員把土地、氣象等信息轉化爲數字,將農業大數據存儲與算法开發相結合,以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革新傳統的生產方式。
糧食增產絕不是簡單增加水、肥投入,這種粗放式的增長方式正被加速改變。隨着春耕自南向北全面展开,“十八般武藝”在希望的田野上紛紛亮相,智能育秧工廠、自動駕駛機械、無人化農場……藏於“技”的糧,正源源生產出來。
土地是最根本的生產資源。尤其是東北黑土地,是公認最肥沃的土壤,當好“壓艙石”,必須要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
踩在黑龍江省寶清縣寶清鎮雙泉村的耕地上,感覺這裏的黑土地格外松軟,這是當地通過施用腐熟劑,加快還田的秸稈發酵生成有機肥的結果,它讓黑土地地力更強、更加松軟透氣。
我國人均耕地數量少、質量總體不高、後備資源不足。從東北的黑土地、到中原的黃土地、再到南方的紅土地,各地正在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上下功夫。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一手抓春耕,一手抓高標准農田建設,各地着力補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
金燦燦的種子孕育着豐收的希望。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致力於提高水稻抗病性等方面研究,已培育出1個新品種,還有20多個品種正在試驗。
從畝均單產看,我國糧食作物仍有提升空間,更新種子“芯片”對增產潛力巨大。
一摞摞沾滿泥土的筆記本,是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的“寶貝”。靠着不懈的科研攻堅,聶守軍和團隊將水稻常規育種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的“綏粳18”是目前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香稻品種。
從東北到海南,種業振興正加速推進。在山東,科研人員圍繞鹽鹼地生物育種,重點攻克鹽鹼地種質資源創新等關鍵核心技術。在海南三亞崖州區的南繁科技城,21家種業科研機構和2800余家種業創新企業在這裏匯集,種業創新攻關成果不斷湧現。
一籽落地,萬籽歸倉。千裏沃野上的辛勤耕耘,必將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中國糧。
標題:糧食安全“壓艙石”的“三原色”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6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