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工具如 Facebook、Twitter 和 Instagram,原用於社群,現成為教育輔助工具。學生藉此分享資源、討論想法,打破地域限制。這些平台非同步性地讓學習能超越時間限制,自主深入學習。教育工作者也運用這些工具實踐和分享資源,形成專業學習社群。
教育遊戲做為數位學習工具,與傳統被動記憶不同,透過模擬和角色扮演強化理解和記憶。如〈當個創世神〉(Minecraft),遊戲融合玩樂與學科,培養分析問題、團隊合作,開放式遊戲激發學生創造,鼓勵無風險的創新嘗試。學習型遊戲在設計上具有調整性,可以即時回饋及調整難度級別,讓每個學習者都能接受恰到好處的挑戰,既保持投入又不會感到過大壓力。
數位製作融入教育,奠定跨學科學習基石
數化製作技術如3D列印、鐳射切割、CNC加工等,為學習帶來動手體驗,鞏固STEM教育概念。這些工具讓學生設計製作實物,增強空間推理及邏輯思維,將理論與現實世界應用結合。筆者認為,數位製作融入教育,在學科上讓學生做好準備外,也為跨學科學習提供新平台和機會。例如在製作關於氣候變化的多媒體報告時,學生需進行科學研究、資料分析(數學)、撰寫報告(文字語言)以及設計視覺元素(藝術)。讓學生在實做中學習各學科的知識,還能讓他們理解這些知識的關聯和作用性。
社群網路系統(SNS)成為高等教育中學習的重要工具,運用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等平台的互動性和連結性來促進教育參與,與傳統學習的管理系統(LMS)不同,社群網路平台提供一個熟悉的介面,以一種較不拘泥於形式互動、更趨向合作與共享的學習方式。例如大學採用社群網路平台促進環境科學課程,該平台被用作資源儲存庫,其亦用於討論、合作和即時回饋的動態論壇。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分享相關文章和影片,甚至組織虛擬學習小組互動。
線上討論,間接提高學生參與意願
以教育視角來看,以往傳統課堂中較沉默寡言的學生,在線上討論時反而較敢發言,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社群網路環境的熟悉,這環境減少了面對面交流可能帶來的壓力,熟悉的網路環境間接提高參與意願,形成更具包容性的教育體驗。
筆者認為在高等教育中社群網路雖有顯著的優勢,但也伴隨某些挑戰。其中問題是個人與職業邊界的模糊化。學生往往難以在網上保持專業形象,易形成不適當交流。教師端也需監管網路討論,確保內容嚴謹相關。我們必須考慮網際網路和數化設備的不平等,可能導致某些學生難以全面參與數位化學習,加劇教育不均。隱私保護亦為關鍵,資料安全成為教育者的責任之一。
〈當個創世神〉不只是遊戲,還能從中學習解決問題能力
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探索以遊戲為基礎的學習方法,特別是提升學生參與度和學習成效。沙盒遊戲〈當個創世神〉已成為創新工具,尤其是在小學教育領域。學生透過在〈當個創世神〉探索、建造和實驗,建立生態系統,解決污染問題,在遊戲中嘗試不同類型的環境互動。
〈當個創世神〉在教育實驗中顯著提升了參與度。遊戲的互動和趣味性使學習變得吸引人,提高科學模組的參與率。筆者認為學生更熱衷於相關課程,因為遊戲鼓勵合作,強化了溝通、協商和解決衝突等社群能力,學生的資訊回憶和應用能力也因而增強。
數位設計中創造出實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創客文化和數位化工具融入教育環境對教與學產生廣泛影響。例如中學的科技科學課程整合3D列印、雷射切割和CNC加工機等工具。課程項目以解決現實問題為主,如用回收材料設計可持續住房。學生運用數位工具製作、測試,根據結果優化原型,被鼓勵從數位設計中創造出實物,將創造力、工程、計算思維相結合,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從教育角度來看,將這些工具整合到課程中初期有要克服的挑戰,學校必須投資購買必要的硬體設施,如3D印表機、CNC加工機等,這涉及了初期的資本開銷,包括對設備進行定期維護和更新的持續成本,這種投資對教育機構來說可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對教師與學生來說,培訓及掌握工具的使用也需要時間和指導。若能妥善管理與應用這些技術工具,有效地融入教學場域,必能提升教育品質。
(首圖來源:)
延伸閱讀:
標題:玩中學、學中玩,科技如何塑造未來教育?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66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