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襟上奔流飛瀑,腰帶上綿延山脊……走進武漢紡織大學共青城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院展廳,一排青綠主色調的“國潮”羽絨服格外“吸睛”。這是“95後”研究生王冉和同學們以《千裏江山圖》爲靈感設計的系列羽絨服。2023年10月,該系列登上首屆“中法巴黎時裝周”秀場。
帶着自己的設計從鄱陽湖畔小城走進世界時尚之都,讓王冉備受鼓舞:“中國傳統文化在復興,創意國潮在興起,我作爲一名服裝設計師,希望能夠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服裝深度結合,以服裝爲載體帶着我們的文化走向世界。”
“研究院是由學校向社會過渡的載體。依托‘研究院+產業園’的發展模式,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企業的發展模式和設計需求,將自己的設計思路直接轉化爲成果。”在共青城,王冉和同學們的設計,不出產業園就可以很快轉化爲成衣。
研究院成立三年多來,800余件出自青年之手的設計在這裏誕生,其中不少設計被相關企業採用進入量產。“下一步,我們計劃面向江西省紡織服裝類院校及專業,建立高技能共建共享實習基地。”武漢紡織大學共青城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院院長王秋寒介紹。
近年來,江西省共青城市不斷深化“研究院+產業園”模式,爲青年參與科研創新、技術轉化提供平台。截至目前,共青城市已和大院大所名企共建研究院6個,涵蓋科技研發、人才培育、技術合作、成果轉化等8個研究類別,推動65個駐市高校學部(系)與65個重點企業結對共建,常態化开展實習見習、技能培訓等,全方位搭建人才培育鏈條。
“在研究院的兩年,我對這個城市有感情了。共青城適合年輕人發展,還有青年專屬政策‘禮包’,無論是生活、學習、工作,都會有相應補貼。”臨近畢業季,王冉正在准備答辯,畢業後留在共青城也成爲她擇業的優先選項。
作爲全國唯一以“共青團”命名的城市,共青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青春之城”。這裏聚集大中專院校17所,在校學生11萬余人,平均年齡僅30.4歲,是江西省青年人口佔比最高的縣級城市。
如何留住年輕人?共青城針對各類青年“急難愁盼”問題,從就業保障、創業支持、安居出行、生活補貼、項目服務等方面,制定普惠性青年政策15條。除了服務青年所需,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共青城還着力打造宜居之城。近年來陸續建成六大公園、42公裏馬拉松賽道、200公裏健身步道,綠化覆蓋率達42.43%。
“幹淨,是我對共青城的第一印象。這裏生態環境優美,十分宜居。人才公寓等優惠政策,也爲我們解決了後顧之憂。”江西翱翔星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松剛結束10公裏晨跑,來到位於基金小鎮的辦公室,开啓一天的工作。兩年前,他辭去北京的工作來到共青城,一頭扎進創業大軍。吸引他的除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高效的營商環境、創新奮鬥的“墾荒精神”,還有這座城市對創業者的包容與溫暖。
事實上,城市與青年更實際的鏈接紐帶在於產業。今年初,共青城啓動了總投資50億元的共青城低空經濟產業園無人機生產制造中心建設,按照“智庫+基金+園區+研究院+中試基地”模式,全力打造全國領先具有樣板效應的低空制造產業集群。鄭松所在的翱翔星雲牽頭組建了共青城低空數字經濟應用技術研究院,通過技術賦能,帶動更多企業聚集,助力無人機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
“趁着年輕,還想努力拼一把。”盡管暫時與家人分隔兩地,但愛“折騰”的鄭松,更渴望在這裏把握住時代脈搏,實現個人價值。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60多年前,98位上海青年來到這裏墾荒創業,揮灑青春和熱血。時代更迭,從共青城板鴨、鴨鴨牌羽絨服,到基金小鎮、低空經濟產業園……青春、創新、創業,始終是共青城不變的精神底色。
“作爲全國首批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共青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扛起試點之責,積極當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成長的引路人,努力‘讓城市對青年更友好,讓青年在城市更有爲’。”共青城市委書記盧治軒說。
(本報記者劉小草 參與採寫:熊敏 楊麗)
標題:江西共青城:讓青年與城市“雙向奔赴”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6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