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張舊照片及其修復版刷屏了。
就在前段時間,河北肅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遷移雪村战鬥犧牲的烈士遺骸過程中,發現其中一名烈士雙臂抱在胸前,緊握一張年輕女性的照片。
照片中的她是誰,這位烈士又是誰,牽動着無數人的心。
於是,爲烈士尋親的齒輪开始轉動。
TR美術工作室嘗試修復了這張被烈士緊握82年的照片。修復人員說,“希望盡微薄之力,爲烈士尋親帶來一些幫助。”
與此同時,在央視新聞的協助下,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受到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邀請,來對烈士遺骸DNA進行鑑定,後續還將通過掃描頭骨,復原烈士的容貌。
據介紹,通過遺骸鑑定判斷,這位烈士很年輕,估計年齡範圍在14到17歲,鑑定結果偏向男性,但最終還需要通過DNA鑑定進一步確定。
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曾在去年9月復原了40余名山西呂梁無名烈士的容貌,更加令人欣慰的是,編號爲“M19”的烈士,找到了親人。
這樣溫暖的後續是否會再次出現?我們是否能撥开時間的迷霧,找到照片中的這位姑娘或者其親人,找到這位年輕烈士的名字、傾聽他的故事?
讓我們懷抱着希望,共同期待。
這一次,圍繞着一張烈士緊握的照片,爲烈士尋親的齒輪快速轉動,地方退役軍人事務局、媒體、高校、社會志愿者,多方接力,全力以赴。
透過這一場溫暖接力,我們看到的是多年來,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再到社會各界,對“爲烈士尋親”的重視和不懈努力。
根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以來中國約有2000萬名烈士爲國捐軀,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萬名,超過90%的烈士都是無名烈士。
爲烈士尋親,讓英雄回家,既是對烈士英靈的告慰,也是對烈士親屬的慰藉。
01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爲烈士確認身份、找到親人,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
2022年3月,《關於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印發,其中明確規定,要持續做好失蹤烈士遺骸搜尋保護和爲烈士尋親工作。
近年來,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烈士遺骸搜尋鑑定中心,深入开展遺物整理、辨識和分析,陸續發布烈士尋親线索,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找尋烈士親屬。
在此基礎上,依托國家烈士遺骸DNA鑑定實驗室,建成了國家烈士遺骸DNA數據庫和烈士親屬DNA數據庫,破解战爭陳舊遺骸DNA身份識別難題,突破復雜親緣關系鑑定等關鍵技術。
今年年初,退役軍人事務部發布了最新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尋親成果,10位烈士經過遺骸DNA比對,成功找到了親人。
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爲烈士尋親的行動從未停止。
照片上的這位烈士名叫王堅仁,在濟南战役中犧牲,沒有留下任何照片。今年清明前夕,工作人員來到王堅仁烈士的家鄉煙台南甕村,把這張復原的照片,送到了烈士的親人手中。
今年3月,利用陵園改造的契機,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四川大學,對865名無名烈士進行發掘、提取DNA,並對200余位有完整頭顱的烈士進行3D掃描。
得到烈士的DNA分型,僅僅是尋親工作的第一步。之後,工作人員需要將DNA信息導入家系數據庫進行比對。根據比對得到的烈士家系线索,工作人員再入村入戶進行家系走訪,結合革命烈士名錄、烈士證等物證,最終確定烈士的姓名和身份。
跨越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地域,要完成這樣的尋找並不容易。但爲烈士尋親的路再難,也要堅持走下去,爲的是對得起烈士當年踏上的保家衛國之路。
而這次,工作人員不僅要找到烈士的身份,還要爲烈士家屬送上一份珍貴的禮物——烈士的復原照片。四川大學相關研究團隊通過自建的深度學習模型和算法,經過反復嘗試和比對,恢復了王堅仁烈士的容貌。
這張復原照片被放到了烈士父母的墓前,“你們掛念的二兒子,現在找到了,你們就放心吧!”
踏遍萬水千山,爲了烈士家屬的這一句“找到了”,一切便值得。
“80多年了,我終於找到你了,爹……”
也是在今年清明,81歲的董齊英老人跨越800公裏,從江蘇蘇州來到山東棲霞,在膠東革命烈士陵園裏,跪在父親陳德新烈士的墓前,與父親第一次“相見”。在江蘇、山東兩地多方的努力下,老人在有生之年找到父親的愿望,終於實現。
這樣的尋親故事還有太多太多——
江蘇專門成立由省雙擁辦、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等單位組成的省級協調小組,开展“爲烈士尋親”專項行動;
貴州省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爲烈士尋親聯動機制,近五年來累計成功爲200多名烈士找到親人;
浙江溫州市通過組建英烈文化研究智庫、尋親志愿者聯盟,創新尋親工作機制;
黑龍江省雞西市成立尋親工作專班,尋親足跡遍及全國20多個省份;
福建省泉州市自2021年啓動“爲英烈尋親”活動以來,已爲150名英烈找到家屬;
…………
幫烈士尋親、送烈士回家的腳步,一刻不停。
02
讓無名烈士重歸有名英雄,是所有人的殷切期盼。不僅是政府相關部門,全社會都在爲之努力,越來越多志愿者加入爲烈士尋親的隊伍。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團隊,多年來致力於用科技手段爲烈士尋親。
2015年至2018年間,文少卿團隊與田野考古學者一起,收集了8個遺址的572名烈士遺骸,涉及滇西保衛战、長沙會战、淮海战役等,並完成了國家英烈DNA數據庫1期建設。
2023年,受呂梁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邀請,文少卿團隊對方山縣南村革命烈士進行系統發掘和分子考古鑑定。他們不僅把烈士們的樣本建成了DNA數據庫,還用三維掃描技術復原了烈士容貌。
讓人倍感欣慰的是,其中,編號爲“M19”的烈士找到了親人,確認名字爲崔海治。
“團隊的老師和學生大多是90後和00後,大家都是邊哭邊完成工作。”
文少卿介紹,方山縣南村出土的烈士遺骸,平均壽命僅爲20.5歲,最小的不到14歲,遺骸上有大量與战爭相關的創傷。
“他們不能也不該被遺忘,希望他們的墓碑上能刻上名字和照片。作爲科研工作者,通過科技手段幫烈士尋親是一件非常值得且有意義的事情。”
爲烈士尋親的路上,從來不缺同行人。因爲同一種情懷,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加入進來,跋山涉水、衆裏尋他。
在遼寧大連普蘭店,退役軍人張勇用18年時間,爲270位革命烈士找到了家鄉和親人。
張勇曾在空軍服役,父親也是一名軍人,這讓他對革命烈士有着格外深的情感。2006年,他主動申請,成爲大連市普蘭店唐房革命烈士陵園的志愿者,爲烈士尋親,一幹就是十幾年。
多年來,爲了印證某條模糊的线索,或是尋找某位可能知曉线索的人,張勇常常輾轉多地。
有人說他“一根筋”,張勇覺得:“爲烈士尋親不是一般的志愿服務,不全力以赴,過不了心裏那道坎。我一直相信,當我們尋找烈士親人時,他們也在尋找我們。只要堅持尋找,就能和他們‘相遇’。”
在爲烈士尋親的同時,許多人也通過自己的方式,慰藉烈屬對烈士的思念之情。
很多革命英烈在战爭年代由於種種原因沒留下一張照片,這也成了很多烈士家屬心中的遺憾。
模擬畫像專家林宇輝退休後,就投身於爲革命烈士免費畫像。多年來,他到過8個省份,27個城市,爲190多位烈士畫過畫像。
爲了真實還原烈士相貌,畫出烈士神韻,林宇輝不僅會走訪烈士家鄉,傾聽烈士家屬、相識人的描述,還會研究不同時期的服裝變化、發型變化。
今年65歲的林宇輝,由於長期伏案工作,身體有些喫不消。身邊人曾勸說他放慢腳步,但是林宇輝說,爲烈士畫像是一項搶救性的工作,隨着越來越多見過烈士的老人離世,未來的繪制工作將會更難开展,時間非常緊迫。
爲烈士尋親,任重而道遠,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
看到爲烈士尋親的相關信息,一次轉發,就是點亮一束希望的星光,匯聚起來,就有可能照亮烈士回家的路。
回到文章开頭的那張照片
如果您有相關线索
請給我們留言,幫烈士“回家”!
監制丨李浙
主編丨王興棟
總台記者丨單澤
撰稿丨謝玉潔
校對丨高少卓
標題:讓無名者“有名”!這場接力一直在繼續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6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