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入局F1賽事,要做下一個“上海”?

2024-04-24 18:20:08    編輯: robot
導讀 圖片來源:新華社   時隔5年,世界第一方程式錦標賽(F1)重回中國开跑。   今年是F1中國大獎賽20周年,也是上海國際賽車場投入使用20周年。作爲迄今爲止F1中國大獎賽的唯一舉辦地,上海更是成爲...
圖片來源:新華社

  時隔5年,世界第一方程式錦標賽(F1)重回中國开跑。

  今年是F1中國大獎賽20周年,也是上海國際賽車場投入使用20周年。作爲迄今爲止F1中國大獎賽的唯一舉辦地,上海更是成爲流量入口、吸睛無數。

  挑战者正在出現。就在幾天前,最新公布的《廣東2024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表》中提到,將在廣州實施“F1廣州國際賽車場項目”,包括一條FIA國際汽聯認證1級賽道及配套設施和一個國際綜合性賽車體育公園,預估總投資200億元。

  這個數字可比當年的上海翻了幾倍。此舉也引發外界猜測:廣州有望分得F1比賽舉辦權“一杯羹”。

  事出必有因。有消息稱,明年將是上海大獎賽賽事合約的最後一年,新一輪的接觸談判正在進行中。而在2019年,F1將具有標志意義的第1000站賽事放在上海時,一級方程式管理公司(FOM)掌門人凱裏也曾提到,“在F1的战略中,現在有兩個巨大的市場需要开發,一個是美國,一個就是中國。”

  有人將F1與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並稱爲世界三大賽事。站在F1與中國關系的新起點上,廣州能否如愿將F1收入囊中仍是未知數。

  但在此之前,一系列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廣州爲何選擇現在入局?回望上海的F1故事,廣州又期望在汽車行業开啓怎樣的新“賽事”?

  “樣板”效應

  廣州打造F1賽場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在當地輿論場中引發強烈討論。歡呼聲中,F1能爲廣州帶來何種收益備受期待,而這也是舉辦大型賽事的城市一筆難以算清的經濟账。

  F1正在與中國市場產生更深度的化學反應。剛剛在上海結束的F1中國大獎賽上傳來一組數據:

  不僅多平台門票在开售後很短時間內售罄,並且賽場附近不少酒店在賽期都出現滿房;在20萬人次觀賽觀衆中,70%來自境內外地、10%來自海外。而在2018年,中國大獎賽觀衆人數比2017賽季總數的三倍還多,增幅達到69%,在全球20個市場居首。

F1中國大獎賽正賽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行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某種意義上說,廣州選擇“入局”的時間頗爲巧妙——根據上海媒體報道,F1正在從虧損走向贏利。

  中國城市上一次對F1的集體競逐還是在20年前。當時,F1初次進入中國選擇比賽場地,上海之外,珠海也曾代表珠三角城市“參战”,並打造了中國第一條永久性國際賽道——珠海國際賽車場,但因賽道軟硬件未通過國際汽聯驗收,最終不得不與F1失之交臂。

  當時,中國賽車基礎設施和市場文化均不成熟。即便是“勝者”上海也不得不在很長時間內面臨F1落地後“甜蜜的煩惱”。直到10年前,面對賽場高昂的投入和維修、運營成本,有關F1上海站每年虧損數千萬元、觀賽人數不足等質疑聲仍甚囂塵上。

  如今看來,上海扮演了市場教育者的角色。有媒體報道,在今年F1上海站觀衆席上,已經出現更多“二代”“三代”的身影。作爲F1歷史上首位在中國站完賽的中國車手,周冠宇就是因20年前在上海的一次觀賽體驗而走到今天。上咨集團咨詢服務中心副主任繆豔萍也提到,F1等國際賽事更帶動了相關賽事產業鏈逐漸完善,大項目不僅是服務能力的證明,也提供了學習借鑑的平台。

  而有了上海“擺席”,更多城市也得以“上桌”,廣州正是其中一員。此前曾多年關注F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業經濟系教授曹建海認爲,在上海之後,廣州有望發揮“後發優勢”,“應該能做得更好”。

  F1在上海舉辦期間,其首席商務官普拉澤提到,過去5年間,“我們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持續增長”;而抱憾錯失F1的珠海賽車場,自2005年开始舉辦泛珠三角超級賽車節,則爲廣東培養了穩定的觀衆群。

  更值得廣州借鑑的是上海賽場運作模式。與大部分城市利用道路、體育場、公園改建不同,上海是當時世界唯一專門爲F1建造高規格專業賽車場的城市。與其近30億元建設費用相比,廣州投入翻了幾倍,將更考驗賽場的運營水平。

  賽事紅利

  發揮後發優勢,意味着廣州不只可以少走彎路,更需要站在新起點上,與上海一道挖掘F1更多價值。

  汽車賽事的誕生本就不只是爲了單純的觀賞和競技。江漢大學中國賽車學院創始院長夏宏武曾分析提到,以賽促研、以賽促產、以賽促用才是賽事產業最重要的作用。潘哈德汽車和標致汽車因汽車比賽獲勝而聲名鵲起,法拉利、保時捷等專業汽車品牌也隨賽事形成,美國納斯卡汽車賽更培養了美國的汽車消費習慣:周末賽車奪冠軍、周一汽車要大賣。

  事實上,上海引進F1的初衷,也與當地打造汽車產業關系密切。有資料顯示,早在上海國際汽車城做規劃時,上海就將F1列入重點規劃項目,並且在最終落定前就同步推進賽道建設和賽事引進。

  然而,在進入中國的20年裏,F1更多充當着國際汽車品牌的展示平台,遲遲未見國產品牌的身影。近年來,近水樓台的上汽开始借F1賽事進行品牌推廣,但離賽場最近的也僅是保障車。

  正如曹建海所說,要讓F1發揮對地方產業的帶動效應,首先要讓當地汽車品牌加入其中,並且讓賽車相關技術成爲品牌的儲備技術。但在F1前掌門人伯尼·埃克萊斯頓制定的遊戲規則中,參賽意味着高昂的投入,並非每個品牌都能負擔。

  一邊是F1潛在的品牌價值富礦,一邊是品牌高昂的參賽成本,兩邊的鴻溝尚有待廣州進一步彌合,借以完成F1進入中國的“下半場”。而在此之前,廣州將思路打开,先一步放眼至一個尚待發掘的汽車後市場產業。

觀衆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觀看F1模型展車 圖片來源:新華社

  就在今年2月,廣州花都區與多家公司籤訂战略合作協議,計劃打造“灣區汽車公園&汽車改裝產業基地項目”,據稱,該項目爲國內首個汽車運動後市場產業基地,將重點構建汽車賽事、汽車測試及數據運維、泛汽車娛樂、汽車個性化定制改裝四大產業體系。

  有業內人士分析,汽車運動能夠延伸出一個包含公關咨詢、物流在內的配套產業體系,將是汽車產業的又一增長點。英國汽車運動協會年報顯示,英國汽車運動產業年產值已超過60億英鎊。

  去年,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動汽車後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將發展汽車後市場作爲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服務的重要內容。對於廣州而言,此舉將有望成爲釋放F1品牌效應的新嘗試。

  “汽車城”形象

  借力F1探索新產業、嘗試新模式,無疑將爲廣州汽車產業帶來更多可能性。而即便是F1賽事本身,對於當下的廣州已然足夠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將是廣州重塑傳統“汽車城”形象急需的“抓手”。

  汽車產業是廣州產值最高、標識度最強的產業之一。在汽車產量多年蟬聯全國第一之下,廣州汽車產業近年來隱憂一直存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跛腳格外明顯——去年,上海、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突破百萬量級,西安、長沙、合肥等城市也領先廣州。即便喊出“汽車制造業產值破萬億”的口號,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廣州汽車陷於掉隊風險的形象。

  F1是不是一塊完美的轉型“跳板”?從產業發展進程的角度來看並不盡然。對於逐漸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參賽企業來說,F1作爲以燃油車爲基礎的競速賽事,愈加缺乏吸引力,其所代表的燃油汽車文化也面臨新的挑战。

  事實上,在未跨越F1門檻的數年間,國內各類汽車賽事數量飛速增長,成爲特別是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刷臉”的平台。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在提案中寫道,國內取得國際認證的賽道數量已躋身世界前三,每年舉辦大型賽事活動超過百場。

  廣東正是汽車賽事“熱土”之一。當地媒體報道指出,廣東布局了不少賽車場,僅位於東莞的廣東競速國際賽車場,作爲國內規模較大的標准國際賽車場之一,年均舉辦各類活動超過100場。

  但正如曹建海所說,眼下仍然沒有一個汽車賽事的影響力能與F1相提並論。如果中國的F1版圖從上海一地進一步擴張至兩城,並形成“系列賽”,原有的影響力還會加倍。

  F1也並非不能鏈接新能源汽車產業資源。在此前F1上海站的配套活動中,嘉定區會組織行業知名企業高管及“投資大佬”觀摩賽事,同時參加招商活動。通過此類活動嘉定引進了蔚來汽車等項目。

  F1同樣有可能成爲廣州汽車產業的一張新“王牌”。但比起20年前的上海,廣州顯然有更多主動權。

  在當地,一種討論已經出現:廣州能否舉辦新能源耐力賽,成爲定義新能源汽車文化的領軍者?更進一步,借鑑上海F1賽事本土化舉辦的成熟經驗,廣州能否孕育出本土知名的汽車賽事品牌?而在各類賽事安排背後,廣州又期望對外輸出一個怎樣的汽車城形象?

  不過在此之前,關鍵是廣州要先邁出這一步。

  記者|楊棄非

責任編輯:張迪



標題:廣州入局F1賽事,要做下一個“上海”?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6199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