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況
1.1 簡介
2024年初,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七部門發布的《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揭示了未來產業對國家發展战略的重要性。這一文件不僅明確了未來產業的定義,即由前沿技術驅動、處於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的前瞻性新興產業,還強調了其战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通過布局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六大賽道,並提出十大大創新標志性產品,中國顯示了其加快發展未來產業、支撐新型工業化的決心。
圖 六大賽道
來源:政府官網
圖 十大標志性產品
來源:政府官網
在全球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入發展。以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爲代表的前沿技術,正在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引領新的產業變革。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已經通過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布局未來產業,競爭愈發激烈。這一背景下,中國的《實施意見》不僅是對內部發展的指導,也是對外部競爭環境的回應。
中國的未來產業發展战略,體現了將創新驅動作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策略。此策略的實施,將對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以及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產生深遠影響。通過強調前沿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中國意圖在未來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競賽中佔據有利位置。
面對未來產業的發展,中國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期。一方面,需要加大研發投入,促進科技創新;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尋求國際合作,共同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中國明確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未來產業不僅要追求技術創新和經濟效益,還要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千際投行認爲,中國未來產業的發展,既是對當前國際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積極參與,也是對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長期战略目標實現的有力支撐。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策略和行動,將對全球未來產業的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將面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雙重挑战。
1.2 組成要素
在未來產業的發展中,從新技術的孕育到產業化的轉變是一個充滿挑战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技術創新,還需要一個全面而堅實的產業創新體系作爲支撐。這個體系由多個關鍵要素構成,包括知識和技術、制度和政策、文化和組織等,這些要素共同作用,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的發展。
來源:資產信息網 千際投行 中信經濟導刊
在未來產業創新體系中,創新主體起着核心的作用。這些主體包括企業、高等教育機構、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機構等。在傳統產業中,企業往往是技術創新的最重要主體,但在未來產業中,由於技術尚處於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許多企業還在觀望,這就突顯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礎研究和技術开發中的重要角色。此外,未來產業創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各創新主體之間形成的網絡關系,這些網絡關系有助於知識的傳播和技術的迭代。
制度和政策環境是未來產業創新體系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鑑於未來產業的市場主體尚未完全成熟,市場機制可能無法完全發揮其作用,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顯得尤爲重要。這包括研發資金的支持、投融資制度、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通過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行爲規範,可以降低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障礙,促進創新活動的展开。
創新生態是影響未來產業創新體系的又一關鍵因素,它涉及社會制度、法律體系、文化習俗、社會網絡、營商環境和創業氛圍等軟性因素,以及基礎設施、金融資本、人力資源、技術與經濟存量等硬性因素。這些因素不僅直接影響創新主體的功能發揮,還決定了創新生態是否能夠爲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政府在此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能動作用以及與市場機制的互補性,是構建和完善創新生態的關鍵。
千際投行認爲,未來產業創新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而全面的過程,涉及創新主體的積極參與、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以及一個健康發展的創新生態的建立。這些要素相互依賴,共同促進未來產業的持續創新與發展。只有通過這樣一個綜合性的支持體系,未來產業才能在技術創新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最終實現從新技術向產業化的成功轉變。
1.3 特徵
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未來產業創新體系的建設成爲推動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這一體系不僅關系到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的有效流動和利用,而且在促進未來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未來產業創新體系既融合了產業創新體系的一般特徵,又展現出獨有的特殊性,體現在創新性、網絡性、开放性、動態性和幹預性五大方面。
來源:資產信息網 千際投行 中信經濟導刊
首先,未來產業創新體系的創新性特徵顯著。前沿技術的突破性和顛覆性是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這要求創新體系不僅要關注當前的科技進展,還要具有前瞻性,預見技術的應用前景,從而推動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升級。
其次,網絡性特徵在未來產業創新體系中尤爲重要。不同創新主體如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政府之間形成的緊密合作網絡,有利於知識和信息的共享,降低組織學習成本,增強技術創新和產品开發的效率。這種網絡化的組織形式,比傳統的企業內部結構更爲靈活,比市場機制更穩定,有助於應對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
开放性特徵則強調了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的復雜性和跨界性。單一主體很難獨立完成復雜的創新活動。因此,企業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習機制,與不同領域的創新主體建立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引入外部的補充性和啓發性思路,突破現有知識和技術的限制。
動態性特徵反映了未來產業創新體系隨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特性。在產業發展的初期,創新主體間的關系可能相對松散,隨着技術的成熟和市場的形成,參與者之間會形成更緊密、更有序的合作網絡。
最後,幹預性特徵指出了未來產業在資源配置和市場競爭中可能面臨的劣勢,以及政府在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中需要發揮的作用。通過研發投入、優惠政策、促進產業化等措施,政府能夠有效支持未來產業的成長。
千際投行認爲,未來產業創新體系通過其創新性、網絡性、开放性、動態性和幹預性的綜合作用,爲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面對全球經濟和技術的快速變化,構建和優化這樣一個創新體系,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是提升其未來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第二章 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引擎
當前,中國的未來產業正處於蓄勢待發的關鍵時刻,擁有培養新質生產力的優質土壤。爲了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推動未來產業成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需要從四個關鍵方面着手。首先,完善產業發展生態,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健康、有力的支撐環境。其次,創新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探索適應未來需求的新業態和新模式。再次,突出應用牽引,確保技術創新能快速轉化爲實際應用,滿足市場和社會需求。最後,堅持开放合作,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入全球資源和智慧,共同推動未來產業的發展。通過這些措施,中國的未來產業將成爲推動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2.1 完善發展生態
在面對全球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完善發展生態成爲推動中國未來產業進步的關鍵。通過一系列战略措施和政策支持,可以構建一個更加健全和高效的產業發展環境,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首先,推動以生態主導型企業、資源優勢明顯的高校、科研院所及智庫爲支撐的未來產業技術研發機構的設立,是構建良好發展生態的基礎。通過探索建立未來產業創新聯合體,加強前沿技術的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及顛覆性技術的供給,可有效促進科技創新和技術突破。
其次,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小試基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衆創空間和孵化器,對於加速未來技術的產業化落地進程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平台和基地不僅可以爲企業提供技術研發、試驗驗證和產業化推廣的服務,還能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加快新技術的市場化步伐。
第三,鼓勵未來產業重點領域成立標准化組織,主導或參與國際標准的制定,對於掌握未來產業標准話語權至關重要。通過標准化工作,不僅可以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有助於推廣中國技術和標准,引領全球產業發展方向。
第四,加強未來產業靶向人才培養,是優化產業發展生態的關鍵環節。通過建立未來產業人才儲備庫、制定高精尖缺人才引進目錄,探索企業、高校及其他社會化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可有效緩解未來產業人才短缺的問題,爲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最後,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充分發揮政府產業基金的引導作用,是完善發展生態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撬動風投、創投等社會資本投向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和企業,打造"耐心資本",同時發揮政府採購的需求側帶動作用,爲前沿技術向未來產業的轉化提供早期市場空間,能夠有效促進未來產業的健康發展。
通過上述措施,中國可以構建一個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未來產業發展生態,爲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2.2 創新發展模式
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下,創新已成爲驅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中國作爲一個正在快速崛起的經濟體,對未來產業的發展寄予厚望。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和實施創新的發展模式變得尤爲重要。以下是關於“創新發展模式”的詳細闡述:
首先,要構建一個鼓勵探索和容忍失敗的環境。未來產業的發展離不开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的不斷探索,這就需要完善容錯機制,合理劃定容錯界限。通過爲科研人員提供“輕裝上陣”的條件,在科技創新的“無人區”中大膽嘗試和創業,是推動未來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此外,建立未來產業中小企業庫,爲創業團隊和中小企業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是激發創新活力和保持產業活力的關鍵。
其次,堅持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對於未來產業中的重大技術創新實施“監管沙盒”試點。這種做法允許產業創新在受控的環境中進行實驗,既保證了監管的有效性,又爲創新提供了充足的“試錯空間”。這種良性互動機制能夠加速創新產品和技術在真實應用場景中的迭代和優化,促進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和產業化。
第三,未來產業的發展離不开精准的統計監測和評估。通過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動態評估,可以全面了解產業發展的進度和質量。建立科學的評價、校驗、調整等動態糾錯機制,有助於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策略,確保未來產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和高效率。
最後,創新發展模式還需強調跨界融合和協同創新。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和技術挑战,單一產業或領域的創新已難以滿足發展需求。通過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可以集合各方面的優勢資源,促進不同知識和技術的交叉融合,激發更多創新靈感和方案。
2.3 突出應用牽引
在中國未來產業的發展策略中,突出應用牽引是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快速結合的關鍵。通過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未來產業場景、面向關鍵領域开展應用示範,以及謀劃未來產業先導區,可以有效推動未來產業的創新發展和應用落地。
首先,全生命周期的未來產業場景構建是促進技術創新與應用緊密結合的基礎。在早期階段,通過聚焦研究未來技術的可行性,驗證場景的打造加速了未來技術的創新突破。隨後,融合試驗場景的建設支持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實施跨界融合示範,爲技術向市場的轉化提供平台。最終,應用推廣場景主要面向未來技術產業化落地和應用迭代,確保技術創新能夠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優化和升級。
其次,針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元宇宙、深海空天等未來產業領域,开展應用示範是探索未來需求空間和可行商業模式的有效途徑。這些領域不僅應用範圍廣泛,帶動能力強,而且在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在這些關鍵領域積極开展應用示範,可以爲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成功案例,促進技術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和廣泛應用。
最後,謀劃未來產業先導區並打造未來產業集群,是實現區域產業升級和增強全球競爭力的重要策略。支持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等科技創新資源密集地區,率先打造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不僅可以聚集高端創新資源,而且有助於形成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未來產業集群。這些先導區和產業集群將成爲中國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爲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能。
2.4 堅持开放合作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未來產業的發展战略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战。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等國際合作平台,積極推動未來產業的創新和發展,致力於構建一個开放、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新格局。
通過高效利用國際合作平台,中國正在爲未來產業創造一個有利於發展要素自由流動的環境。這不僅包括在產業規則和制度的對接上下功夫,還涉及到產業平台的共建、合作模式的創新、以及核心技術的互補。特別是在應用市場的互通方面,中國未來產業展現了與全球市場深度融合的決心和能力。
同時,中國正在支持國內企業拓展國際視野,鼓勵他們設立海外研發機構,开展並購重組,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和創新鏈。這一战略不僅有助於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更重要的是促進了中國未來產業與全球市場的緊密聯系,加速了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爲了吸引跨國公司投資,中國不僅支持這些企業在國內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還積極推動國內高端智庫、領軍企業和科研院所與世界知名的跨國企業及研究機構合作。通過這種方式,中國希望構建未來產業國際創新聯盟,共同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在實現高水平對外开放的同時,中國正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強化國內外未來產業鏈供應鏈的關聯和互動。中國的目標是在未來產業的關鍵環節確立優勢,形成以國內爲主、內外兼顧、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第三章 發展現狀和挑战3.1 發展現狀
在未來產業前沿領域的發展現狀,顯示了中國在突破性技術和顛覆性創新方面已經建立了堅實的能力和技術基礎。特別是在量子信息和氫能兩個領域,中國的進展不僅體現了科研團隊的實力,也反映了專利和知識產權的積累。量子信息領域的成就尤爲突出,中國已經成爲全球量子通信技術專利申請的領頭羊,佔全球47%的份額,明顯領先於美國的24%和日本的12%。2016年發射的“墨子號”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更是標志着中國在量子保密通信方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同樣,在氫能領域,中國的鹼性電解槽技術和質子交換膜電解槽技術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後者的單槽功率更是實現了兆瓦級的突破。
政策支持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加速推進未來產業的布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各省份的“十四五”規劃中都明確提出了加快未來產業發展的策略。這些規劃覆蓋了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等多個前沿科技領域,旨在通過未來產業孵化和加速計劃,推動相關技術和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些未來產業已經進入產業化初期階段,體現在重大項目的成功落地以及領先企業的積極布局中。例如,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线”的建設和國際頂級制氫儲能項目的开工,都標志着相關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重大步驟。同時,阿裏巴巴、騰訊、百度和華爲等企業在量子信息領域的布局,以及陽光電源、寶武集團在氫能產業鏈中的战略合作,展現了企業在推動未來產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中國在未來產業發展上的現狀具備了明顯的進步和潛力。量子信息和氫能作爲示例,展示了中國在前沿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重大成就。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業的積極參與,爲未來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不僅爲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了有利地位,也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關鍵基礎。
3.2 挑战
中國在追求未來產業發展的徵途中面臨諸多挑战,這些挑战既涉及產業基礎能力的提升,也關系到產業創新生態的完善,以及創新人才基礎的充實。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家在全球未來產業競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首先,產業基礎能力的不足是一個重要挑战。在核心技術、裝備、原材料等方面,中國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存在明顯差距。例如,量子信息和氫能領域的前沿研究、樣機研制及應用推廣方面,與歐美相比差距較大。國內知名企業如阿裏巴巴、華爲、百度在軟硬件研發及科研生態建設等方面也尚未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特別是在氫能領域,中國在自主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待加強。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在國外已經進行了新工藝开發和廣泛的項目示範,積累了大量經驗,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集成、海底封存和工業應用等方面則相對落後。
其次,產業創新生態亟需完善。未來產業的發展依賴於特種原材料、零部件、生產設備、工業軟件等的支持,這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然而,中國的基礎設施、技術標准、檢測認證和監管體系尚不健全,缺乏統一的战略規劃和頂層設計。以氫能產業爲例,全國性的發展战略規劃尚未出台,加氫站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建設標准和政策體系不完善,管理部門歸屬不明確。
最後,人才基礎的充實是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然而,中國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人才的比例上較低,尤其缺少跨界型、復合型人才。根據2019年數據,中國研發人員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比例分別僅爲8.17%和12.81%。智能制造作爲先進制造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示例,預計到2025年人才需求將達到900萬人,面臨高達450萬人的人才缺口。這表明,中國亟需加強未來產業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引進。
我們認爲,中國未來產業的發展面臨着諸多挑战,從產業基礎能力的提升到產業創新生態的完善,再到人才基礎的強化,每一方面都需要國家、企業和學術界的共同努力。通過綜合施策,中國有望克服這些挑战,加快未來產業的健康發展,提升其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地位。
第四章 未來展望
展望中國未來產業的發展,我們看到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战並存的前景。隨着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中國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准備邁向更高質量、更加綠色、更具創新性的產業未來。
在機遇方面,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產業鏈體系以及快速增長的數字經濟,爲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政府對於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投入,包括增加研發經費、優化創新環境、支持創新平台和孵化器的建設,都將爲未來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積極參與,爲其未來產業的國際合作和競爭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挑战方面,產業基礎能力的提升、創新生態系統的完善以及創新人才基礎的充實是中國未來產業發展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產業鏈上下遊的緊密協作、以及在關鍵領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都是中國需要着力解決的問題。此外,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實現碳中和目標,也是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展望未來,中國未來產業的發展將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加強國際合作,優化產業結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中國未來產業將在全球產業競爭中佔據更加有利的位置。未來產業將更加聚焦於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战,如氣候變化、健康醫療、能源安全等,以技術創新促進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千際投行認爲,隨着中國對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清晰規劃和战略部署,未來產業有望成爲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作者:千際投行
編輯:孫廣軍
封面:AI 生成
原文標題 : 2024年中國未來產業研究報告
標題:2024年中國未來產業研究報告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55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