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交流張口忘詞?專家分析爲何出現“詞窮”問題

2024-04-02 18:50:31    編輯: robot
導讀 一離开網絡流行語、表情包就不知如何开口;在正式場合說話,突然“卡住”,大腦一片空白;與朋友面對面坐着,卻相顧無言,尷尬非常……不少年輕人感慨自己的表達能力下降,“詞窮”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年輕人爲何“...

一離开網絡流行語、表情包就不知如何开口;在正式場合說話,突然“卡住”,大腦一片空白;與朋友面對面坐着,卻相顧無言,尷尬非常……不少年輕人感慨自己的表達能力下降,“詞窮”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年輕人爲何“詞窮”?又該如何擺脫“詞窮”?在中國青年報社出品的新一期《參數》節目中,一些受訪者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线上侃侃而談,线下“欲說詞窮”

  “线上通過表情包、網絡流行語交流,顯得大家融入得很好。”但當回到线下,00後大學生李欣然發現情況並非如此。她感慨,每次放完長假返校,和同學見面都有種網友“奔現”的感覺,突然不知該說些什么,“线上‘e人’,线下‘i人’(MBTI人格測試,e人指性格外向的人,i人指性格內向的人——編者注)的情況時有發生。”

  “我在线上比較‘e’,談吐交流更自如。”19歲的大一學生曹洛萌坦言,到了线下面對面交流的時候,出現過大腦突然“宕機”、一片空白的情況。

  25歲的姚文進在新媒體行業工作,在他看來,網上的交流比較簡約,有時一個詞或一個表情包就能反映個人的想法和心情,但在线下,則需要即時的、真實的反應,這時容易出現“詞窮”的情況。

  “在專業領域內,我的表達能力有所提高,但在日常的表達中,語言能力有所下降。”北京某高校大四學生王晨松說,自己在表達情緒時,會因爲想不到詞而“卡住”,而且有時難以精准表達想說的內容。

  “從我接觸的年輕人來看,最直觀的感受是他們的表達意愿不太強,你問一句,他答一句,不太會主動溝通。”作爲一名70後,王玲記得自己年輕時,經常會引用一些名人大家的句子,而現在不少年輕人更喜歡用網絡流行語。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過半受訪青年感覺近幾年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47.1%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詞匯量匱乏、表達單一。

  “年輕人出現‘詞窮’問題,或者說表達能力下降,主要是指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語言能力下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講師趙菁認爲,作爲“網生一代”,這一代年輕人在網絡中溝通交流如魚得水,而且頗有創意,擅長造梗,不太會“詞窮”,但脫離了網絡情境,就容易出現表達不暢的情況。

  “詞窮”背後是表達能力的退化

  “之所以出現‘詞窮’,可能是積累不夠。”李欣然覺得,現在很多年輕人依賴碎片化的表達,比如形容對方很棒,首先想到的是“666”“yyds”等網絡用語,正式的詞語反而想不起來了。“這種零碎的、直白的、淺顯的表達方式,影響了我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缺少積累後,語言就會變得很貧瘠。”

  在北京工作的白雪兒感覺,表達能力下降主要是說得少了,“就像家鄉話,因爲平時不怎么說,等到回老家和長輩交流時,就會變得不敢說,不知道怎么說”。白雪兒覺得,“詞窮”的情況要引起重視,“如果說中文變得像在說一門新的語言,是件很不好的事情。”

  “‘詞窮’反映的是表達能力的退化。”曹洛萌覺得現在大家使用手機的頻率越來越高,無論是跟家人,還是跟朋友,线下面對面聊天的機會越來越少,越缺少溝通,就越不知道該說什么。

  “有些年輕人想表達,但忘記了這個詞,就像‘提筆忘字’似的,有時雖然知道這個詞,但不清楚准確的含義和使用場景。”王玲表示這種情況不僅在年輕人中常見,自己也遇到過。談及原因,王玲覺得現在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地方太多了,很難靜下心去讀書學習,“我們公司有圖書角,但真正去讀書的人很少,讀書的氛圍也沒原來那么濃厚,讀的書少了,詞匯量漸漸地就下降了”。

  “網絡中的語言表達邏輯和現實中的不同,一些年輕人長期沉浸在網絡世界中,當回到現實世界時,會出現不適應,尤其在一些正式的、公开的場合,更容易出現‘詞窮’的情況,表達也比較粗糙。”趙菁表示,網絡世界是個信息過載的世界,充斥着情感、精神、感官上的刺激,面對海量的信息衝擊,個人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細微的感受,因而變得麻木,進而對所有信息缺乏耐心,無形中喪失了精細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個原因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交往是趣緣化的、圈層化的,他們會通過表情包、縮寫詞等手段,設置進入的壁壘,在這個圈子裏,他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但在現實的交往環境中,總會出現不熟悉的人,沒辦法篩選“圈子”,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詞窮”的情況。“而且現實中的關系大多是長久的、難以輕易退出的,比如家庭關系、社交關系、親緣關系等,如果表達得不好,會影響關系的質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幹脆閉嘴不說了。”

  在現實交往中找回表達能力

  “多進行深度閱讀很有必要。”李欣然覺得現在AI工具越來越發達,用這類工具搜集資料、寫文稿越來越方便,但個人不能被工具“綁架”,要重新建立閱讀習慣,在讀書中提升文化素養、鍛煉表達能力。

  王晨松認爲,提高表達能力,保持輸入和輸出是可行的方式。“一方面要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多看書,加強專業知識的輸入,另一方面,要與周邊的朋友多交流,比如就某個話題進行深度討論,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無論是職場人士,還是大學生,社交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曹洛萌說,學校時常會舉辦线下的活動,大學生可以多多參與其中,拓寬交友圈。“同時要放下手機,把更多時間留給家人和朋友。”

  “线上只是初步認識,如果想要真實、清晰地了解對方,還是要到线下。”相比於线上,姚文進更喜歡在线下與朋友交流,“溝通交流是需要場景的,可以多組一些线下交友的局,積極參與线下活動,個人的表達會越來越清晰。”

  “年輕人要保持好线上和线下之間的平衡,在現實生活中建立關系、獲取力量。”趙菁認爲,網絡世界的交往邏輯是以自我爲中心的,關系比較脆弱,不利於個人的成長成熟,盡量不要將網絡中的表達邏輯沿用到线下。對於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提升,趙菁認爲,這些能力需要有意識地練習和培養,比如每天利用固定時間或碎片化時間,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日積月累會有顯著變化,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和精細的理解能力會逐步提升。“主流媒體要發揮引導作用,減少‘萌化’‘簡單化’的表達方式,提供有深度、有邏輯的嚴肅報道內容。年輕人可以多關注這類時事報道,鍛煉理性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

  在北京的朝陽公園,24歲的劉麗佳正在和同事一起健步走,她覺得和大自然接觸、多出去運動很重要,“在輕松愉快的戶外環境中,個人的性格會越來越开朗,自然而然會更愿意與他人交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志偉 白楊



標題:年輕人交流張口忘詞?專家分析爲何出現“詞窮”問題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5284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