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APP被吐槽缺乏邊界感 “熟人推薦”到底爲了啥?

2024-04-01 18:50:16    編輯: robot
導讀   “不要再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了!”近日,該話題登上了社交平台熱搜榜,不少網友在討論區犀利吐槽起了如今各個社交APP都非常熱衷的“熟人推薦”機制,紛紛表示感覺被冒犯,“你推送的人我認識,你要不要猜...

  “不要再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了!”近日,該話題登上了社交平台熱搜榜,不少網友在討論區犀利吐槽起了如今各個社交APP都非常熱衷的“熟人推薦”機制,紛紛表示感覺被冒犯,“你推送的人我認識,你要不要猜猜我們爲什么不是好友?”

  账號被推薦給熟人後 被動曝光“另一面的自己”

  都說現如今用戶們已經被算法“拿捏”了,各個APP背後的大數據算法精准地測算着你可能喜歡什么,不斷地給用戶匹配可能喜歡的內容。而今在社交平台上,通過算法向用戶精准推薦幾乎已成標配,熟人社交平台讀取用戶的通訊錄,向你推薦通訊錄好友,也會讀取你好友的通訊錄,尋找你們之間可能存在的共同好友並推薦給你;陌生社交平台也流行起了這套玩法,APP向用戶申請通訊錄、相冊等等權限,向用戶推送關注信息、關聯好友感興趣的內容,於是我們就在各種APP的通知欄中看到了“他可能是你朋友”“你的朋友正在看”“你關注的1人是TA的朋友。”

  這種熟人推薦機制給不少人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在網上放飛自我寫下的“瘋言瘋語”,因爲账號被推薦給了熟人結果被截了圖廣泛傳播;在社交平台上悄悄吐槽舍友,但是算法卻把账號精准地推送給了室友,讓人尷尬到原地撞牆;私底下喜歡看動漫买手辦,但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好意思公开自己是個“二次元”,本來在自己的社交账號上快樂追番,沒想到自己账號因爲熟人推薦制度被推薦給了長輩,回了家七大姑八大姨一頓議論是躲也躲不過去……更離譜的是,有網友說自己和前任分手後把對方的微信拉黑了,沒想到沒過幾天社交平台上居然給自己推送了前任的社交账號,“看到那一行你們可能是朋友,給我氣得要發瘋”。

  大學生小王就曾被“熟人推薦”機制給坑過,“我之前有一次將在學校演出的圖片視頻發在了社交媒體上,被一個表姐看到了,然後表姐那邊的親戚們就知道了,還特意打電話給我姥姥說‘哇,她上台演出了,妝化得真漂亮,扮相真好’,然後我一回家我姥姥就會提這個事,真的尷尬死了。”已經工作了的小蕾則認爲被老板或者工作相關的人、客戶看到會更加窒息。

  面對隨時有掉馬甲風險的社交平台,小王和小蕾都已經看开了,小王認爲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有的時候刷到的網友沒准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認識自己的,自己很難預料,“看淡了,反正我不幹什么傷天害理的事,看到了就看到了吧。當然,主觀上該屏蔽的還是會屏蔽。”小蕾也認爲互聯網上發布的東西被身邊人看到很難避免,“陌生人都能刷到爲什么認識的人不會刷到呢,而且都發到網上了就不能算隱私內容了吧,不如就只發自己想要分享的、不怕給人看的,互聯網本身也不是什么祕密基地。”

  不厭其煩的“熟人推薦”到底爲了啥 提升用戶粘性,精准提供商品服務

  即便是吐槽不斷,但是“熟人推薦”功能之所以會被這么多社交軟件青睞,自然是因爲這一功能是實現平台商業價值轉化的一環。

  推薦“可能認識的人”本心是想要幫助用戶發現、建立新的社交關系,不僅僅是基於志同道合的興趣,類似的工作關系、學習經歷等等都爲建立新的社交關系提供了可能,對於平台來說,如果用戶可以在這個平台上有更多層次的社交關系,就更有可能頻繁使用該平台進行互動,從而平台的活躍度和用戶粘性都能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大數據在分析用戶行爲後,也能夠更加精准地提供商品服務,提高廣告的轉化率,這也是爲什么如今很多非社交軟件性質的APP也在削尖了腦袋想要开拓社交功能,挖空心思打造平台內部的社交版塊,期待拉高活躍度。

  不過“手”伸得太長,用戶自然會感到不爽,社交平台的熟人推薦機制推出多年,早年間管理比較粗放,在注冊新账戶時默認勾選讀取通訊錄等權限,應用會不經用戶同意關注好友並默認开放账號信息。隨着管理的精細化,APP不會自作主張地關注了,索取權限也會提示,但是“熟人推薦”機制還是飽受爭議。

  記者查看了市場上比較主流的幾款陌生人社交軟件,發現這些APP都有關閉熟人推薦的功能,但是這個功能並不一定好找,往往隱藏在一大堆選項當中,此外,“熟人推薦”功能被細分成了多個小類,比如“同城展示”“附近的人搜索到我”“不把我推薦給可能認識的人”“不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等等。

  不過即便是用戶關掉了相關功能或者對於平台推薦的用戶不予理睬直接“劃掉”,平台還是會鍥而不舍地想方設法給你牽线搭橋,同一個被推薦账戶可能會反反復復出現在你的消息通知欄,大有你不關注就決不罷休的霸道姿態,怎能不讓人煩不勝煩。

  社交APP也需要邊界感 把選擇權交給用戶吧

  “缺乏邊界感”“感覺自己被冒犯”是網友們在吐槽熟人推薦機制時說得比較多的理由,這個功能爲什么會讓一些人感覺自己被冒犯?江蘇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趙偉認爲擬劇理論或許可以解釋這一點,“在社會傳播學領域中有個擬劇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人會根據社會不同場合的需要來管理自己的角色形象。”擬劇理論是借助戲劇類比對日常生活進行研究,擬劇框架是觀察家與分析家研究社會行爲所用的最古老的模式之一,其倡導者戈夫曼把社會比作舞台,把社會成員比作演員來解釋人們日常生活。“有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會選擇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合立不同的人設。”這一點在很多年輕人的社交圈中也看得出,早年間有網友這樣定義自己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不同風格:在朋友圈裏是家長親戚眼中的乖孩子,每天積極正能量,在微博上放肆追星尖叫沒完,到了豆瓣上又搖身一變成爲傷春悲秋文藝青年,“比方說他的這種人設是對應不同群體的,那么換一個環境就可能不合適了。”趙偉表示,“在熟人社交的情況下,你的熟人對你可能會有比較固定的印象,但是你也有不想讓熟人知道的一面,所以會需要一個陌生人社交的軟件來放飛自我。”當原本和熟人之間保持距離的陌生人社交軟件中闖入了熟人時,一切就變得尷尬了起來,原本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被打破,再想要放飛自我恐怕就要顧慮多多。

  “不能否認確實會有人需要熟人推薦功能的,可能可以從中收獲一段新的關系,但是要不要這個功能,還是應該交給用戶來決定。”趙偉認爲,社交平台推出熟人推薦功能本身並沒有什么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反感這一功能,也有很多人因爲這個功能擴展了興趣圈,但永不愿意被打擾的需求也應該被滿足,APP們有時候真應該少一點自作聰明的智能推送,把選擇權交給用戶,還用戶一片清靜的互聯網小園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實習生 羅嘉一



標題:社交APP被吐槽缺乏邊界感 “熟人推薦”到底爲了啥?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5237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