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需求帶來新職業 照護管理師走進老人的家

2024-03-20 18:50:24    編輯: robot
導讀   重度失能老人居家養老,家屬或保姆很難做到專業照護。在西城區,隨着“養老家庭照護牀位”的建立,“照護管理師”這一新職業應運而生。一群具備醫學、護理專業技能的照護管理師走進老人家,爲老人及家屬帶來科...

  重度失能老人居家養老,家屬或保姆很難做到專業照護。在西城區,隨着“養老家庭照護牀位”的建立,“照護管理師”這一新職業應運而生。一群具備醫學、護理專業技能的照護管理師走進老人家,爲老人及家屬帶來科學的照護建議、護理指導。

  專業照護進家庭

  上午9時許,在牛街街道,背着醫療箱的袁俊秀敲響了一戶居民的院門。“劉爺爺,您最近身體怎么樣?這兩天天氣暖和,去院兒裏曬太陽了嗎?”一進門,袁俊秀就熱絡地邊和劉大爺聊天兒,邊爲劉大爺測了血壓、血糖和血氧。“您手還麻嗎?有沒有哪兒不舒服?”袁俊秀記錄下劉大爺的健康數據,了解他每日用藥、用餐的情況。

  袁俊秀是南线閣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一名照護管理師,從事這一職業已4年多了。2019年,北京市試點建設養老家庭照護牀位,西城區創新性地引入“照護管理服務模式”,並培育了“照護管理師”這一新興的養老服務職業,讓老人既能在熟悉的環境裏生活,又能享受到和養老機構同級別的專業服務。

  護理專業畢業且有着3年養老服務經驗的袁俊秀成了首批照護管理師。“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每月入戶爲老人提供1到3次基礎服務,包括健康狀態、活動狀況、居家環境的評估等,爲老人提供健康指導建議,爲家屬或保姆提供專業照護、飲食、康復訓練指導。”

  袁俊秀還記得,4年前她第一次走進劉大爺家時,看到的是一位瘦弱的老人,在昏暗的房間裏躺在牀上。“您長時間臥牀,不僅身體各項機能變弱,還可能導致肌肉萎縮。”袁俊秀耐心地勸導劉大爺,“您房間裏東西多,上下牀有絆倒的風險,我幫您歸置一下。您平時可以扶着助行器,慢慢走到小院裏,站一會兒、走一走、曬曬太陽。”在一次次上門中,袁俊秀除了爲劉大爺做基礎的健康監測外,還總是關心他喫得好不好、心裏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兒……

  “小秀可專業了!我和她說我最近總是手麻,她就教我拍拍手、攥攥拳、拍拍經絡,每次都盼着她來。”劉大爺說。袁俊秀用心的陪伴呵護,讓老人慢慢打开了心扉,建立起信任,健康狀況也有所好轉。

  化解居家醫養難題

  據了解,“照護管理師”這一新職業目前暫未獲得人社部的認證。不過,從2020年起西城區就开展了照護管理師的培訓及認證工作。目前,西城區共培育照護管理師188人,其中121人取得了區養老行業協會認證的《照護管理師資格證》。

  負責運營牛街、月壇等片區12家養老驛站的一家公司中,已有20名持證上崗的照護管理師,其中80%的人具備醫學、護理學專業背景。“照護管理師是介於保姆與醫生之間的一個職業,是‘醫’與‘養’之間的連接。”該公司總經理路嵐淇說。

  在照護管理師王曉惠服務的老人中,有位年過八旬的劉奶奶,老人對去醫院很抗拒,連每年的體檢也不愿做。“老人血壓高、血糖高,每次上門監測時,都不能告訴她真實數值,不然老人一聽就焦慮。”王曉惠從觀察老人的每日飲食入手,她發現老人三餐雖喫得不多,但飯後總愛喫堅果、江米條,喝橙汁,下午還要再喫一次水果。“正餐喫得挺健康,但零食太多了,這就是老人血糖高的原因。”王曉惠向老人的家屬建議,把零食換成低糖的,每次只給一小把,並逐漸減量。她還教會家屬測血壓、血糖的方法,這樣即便老人不愿去醫院,家屬拿着這份數據就可以去醫院替老人對症开藥了。

  月壇街道汽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照護管理師陸亞靜,當過19年村醫,後來轉行當了一名照護管理師。持有西醫士證、健康管理師證的陸亞靜是團隊裏“定海神針”般的存在,面對重度失能、殘疾老人,她都有底氣從容應對。

  今年2月5日晚上7時許,陸亞靜接到一通緊急求助電話,家住木樨地北裏的馬大爺在家發燒兩天了,因爲身體虛弱剛剛摔倒了。陸亞靜一邊往老人家中趕去,一邊聯系附近驛站的夜間值守人員協助。趕到老人家中,陸亞靜爲老人測血壓、體溫、心率;然後幫老人穿好衣物,帶上就醫所需的證件,待兩名同事趕到後,將老人扶上輪椅,趕往醫院就診。

  陸亞靜將老人的身體狀況、既往病史和用藥情況詳細地告知醫生,掛號、繳費、陪同檢查、取藥……直到晚上11時許,3人將馬大爺安全送回家中,向家屬囑咐好如何用藥才離开。“真的多虧了小陸,她已經爲我們服務3年了。子女不在身邊,遇到急事我們總是首先想到小陸。”馬大爺的老伴兒感動地說。

  需要更多年輕人加入

  截至2023年,西城區家庭養老照護牀位已累計籤約牀位4670張。隨着家庭養老照護牀位的增加,對照護管理師的需求也隨之增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這一職業。

  33歲的蔣冬雪是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第二屆畢業生,畢業後她選擇成爲一名照護管理師。“剛幹這一行時,身邊人都不理解,家裏人以爲我的工作就是給老人端屎端尿。”在蔣冬雪看來,這份職業有着長遠的發展前景,“我們服務的人群都是高齡、重度失能或重度殘疾的老人。僅有生活照料單一技能的保姆或護工,難以滿足老人健康照護的需求,他們還需要解決慢性病監測、康養調理、生活照料和慰藉陪護等問題。”

  蔣冬雪服務的一位重度失能、失智老人,患有腦梗、肢體偏癱。老人的家人沒有照護經驗,只能從短視頻裏學習,可真到實踐時依然手忙腳亂。蔣冬雪上門後,首先糾正了家屬錯誤的照護方式。“您手拉手拽老人起身,可能會造成老人腕、肘、肩損傷,用力時還容易導致兩人都摔倒。”蔣冬雪邊示範邊講解,“您試試這個辦法,把老人的腿向內收一收,您的身體下蹲、前傾,讓老人雙臂摟住您,您雙手環抱老人的腰部扶起,這樣更省力一些。”

  “老人的家人有時也會向我吐槽自己的辛苦。每當這時,我就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肯定和鼓勵她的付出,用自身經驗去幫助她。”蔣冬雪說。

  從事照護管理師3年多的時間,蔣冬雪早已喜歡上了這份工作帶來的獲得感,“跟老人和家屬相處久了,無論從情感還是個人提升方面,都很有成就感。”

  新職業需提高認知度

  在路嵐淇看來,照護管理師是一個充滿發展前景的職業。隨着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和醫療行業的發展,健康監測、康復照護等需求將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照護管理師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也會持續受到重視。

  目前這一職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認知度還不夠高。在尋求照護管理服務的人群中,大多是享受政府補貼、籤約“養老家庭照護牀位”的重度失能或重度殘疾的老人,只有少數高齡老人的子女愿意購买服務,根據照護管理師上門次數不同,每月付費100至600元不等。

  路嵐淇分析,老人不愿意爲此付費,是因爲對照護管理服務模式、能提供的服務不夠了解,這需要一個市場培育的過程。“一方面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並享受到這項服務,另一方面也需要行業自身‘修煉內功’。”路嵐淇說,照護管理師將面臨更高的知識、技能和教育要求,需要醫生、護士、養老護理員、營養師等多學科基礎的從業人員提供服務。

  在這家公司的團隊中,80後、90後居多,其中80%爲女性。24歲的王曉惠是團隊中年齡最小的成員,從事照護管理師工作已兩年。她坦言,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的關鍵,是提高照護管理師的社會認可度和福利待遇。“我們每人平均服務40至50位老人。按照約定,我們對每位老人每個月上門兩次,而實際上我們的上門頻次要遠遠超過這個數,還要隨時應對老人的突發狀況。如果能有更多照護管理師加入,分配給每位老人的服務時間就能更多一些。”

  目前,一些地區已經建立了相關的職業培訓課程和證書項目。有關部門也在加緊職業技能標准化开發工作,完善職業標准。照護管理師通過接受系統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專業水平,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行業需求。

  本報記者 褚英碩 文 受訪者供圖



標題:新需求帶來新職業 照護管理師走進老人的家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4854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