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除夕的年夜飯裏,魚肯定是餐桌上的重頭戲。年年有余,承載着中國人最質樸的心愿。不論是燉、煮、燜、熘,還是清蒸紅燒,一塊魚肉入口,足以讓遊子消愁,讓食客忘憂。
跟隨總台記者的鏡頭,看大江南北的年輕大廚們,如何以匠心烹制魚肉,以美食慰藉鄉愁。
曲麗傑:讓查幹湖鐵鍋燉魚飄香萬裏
馬拉絞盤、冰下走網,每年12月中下旬,吉林省的查幹湖就會开始爲期兩個多月的冰上捕魚。
90後姑娘曲麗傑,早已在網前等候。查幹湖盛產的68種魚中,花鰱最爲有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胖頭魚。
曲麗傑是土生土長的查幹湖人,大學一畢業就回鄉开了農家樂,她最拿手的,就是鐵鍋燉胖頭魚。
廚師 曲麗傑:味道又直接入味,一步到底,大鍋喫感覺最好的都給你,圍着鍋喫,圍着竈台喫。
20斤以上的胖頭魚,魚頭和上半身最適合燉。
廚師 曲麗傑:感覺怎么這么神奇,就放點水,放點醬,魚也不煎,怎么就能這么好喫呢?我們自豪地說,這叫原湯燉原食,其實真正的祕訣,都在我們一小碗醬裏。
曲麗傑說,鐵鍋燉魚的靈魂,就在這一碗祕制大醬裏。自制的豆瓣醬加入蠔油、花椒、大料和蔥姜蒜,還有自家晾曬的紅辣椒,大火燒开,小火慢燉兩個多小時,一鍋大醬就出爐了。看着簡單,但爲了讓醬香醇厚,她先後跟着十幾位老師傅學手藝,經過上千次的熬制,不斷調整配料和火候。10年來,累計5000多個小時的慢燉,熬制出5噸多大醬。
廚師 曲麗傑:最初我們熬的時候,火候掌握不對的時候,這個醬就容易焦,後來就知道慢慢熬,每次兩個小時熬的精益求精,熬的是一個手藝。
遊客來自五湖四海,曲麗傑虛心聽取建議,不斷調整配方。
廚師 曲麗傑:有的顧客說我們不喜歡喫太鹹的,有的顧客說我們想喫東北的豆香味道更濃一點,我們也不斷研究一直到現在,這十年做成了我們自己獨有的味道。
在東北,萬物皆可燉。一口鍋裏同時燉上本地產的胖頭魚、鯉魚、鯽魚、鲇魚,同一時間,密集刺激着食客的味蕾。
董俊:從漁船到廚房 傳承家鄉味道
不同於北方的粗獷豪爽,南方的魚更添了幾分精致與細膩。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南水北調中线工程發源地丹江口水庫,爲當地人民孕育了豐富、鮮美的魚類資源。舉家團圓的日子裏,丹江口人的餐桌上總少不了一道鮮美的本地魚——翹嘴鮊。
廚師 董俊:這個魚脊背是黑色的,魚腹是雪白色,眼睛往外凸,肉質比較細嫩,味道帶點甘甜。
90後廚師董俊從小就在江邊長大,現在是一家本地酒店的主廚。他能做出50多種不同的魚類菜品,清蒸、紅燒、香煎、生焗、煲湯各種做法都不在話下。
廚師 董俊:不管是做什么樣的魚,它想要做好的特點就是鮮、嫩。
越是原汁原味的烹調技法,越考驗廚師的功力。爲了最大程度保持魚的鮮味,董俊苦練刀功,一條四五斤的大魚,去腮、刮鱗、切片的時間都以秒計算。當學徒時,因爲刀功不精,片魚片被魚刺扎傷手是家常便飯。做魚過油時需要受熱均勻,顛勺時間久了,手腕也落下了陳年老疾。
與其他廚師不同,做出一手地道的丹江口魚鮮,董俊靠的不僅是過硬的廚藝功底,更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濃濃鄉情。董俊的祖輩是庫區的漁民,抓魚、打水、煮湯,是他童年的日常。
廚師 董俊:我們的衣食住行基本上在船上,那時候大人去忙別的事情了,自己沒有人做飯,在河邊上魚比較多,基本上從小就會做魚。
從漁船到廚房,爲了把記憶裏的味道搬上餐桌,把丹江口的鮮甜風味呈現給南北食客,董俊對選材用料始終堅持着嚴苛的標准。春夏秋三季,他還會加入新鮮藿香葉,這正是讓丹江口人心心念念的味道。
廚師 董俊:放了這種調料之後,瞬間都有那種小時候的記憶,它有獨特的香味。
還原老味道的同時,董俊還不斷开發、改良新菜式,爲食客送上龍年的祝福。比如這道筆架魚湯,原本是丹江口當地農村過年傳統過年的菜式,用支架和大紅絲綢架上剛處理好的魚,銅鑼一敲,好運來到。這道遊龍大白魚,則更是將鮮香做到極致。
廚師 董俊:把魚切成薄片,用濃湯涮熟,擺盤呈現一條龍的造型,咱們的寓意就是龍年紅紅火火、風調雨順、年年有余。
編輯手記
一方水土養一方魚,無論是濃鬱醇厚的查幹湖燉胖頭魚,還是鮮美甘甜的丹江口遊龍大白魚,魚,總是大江南北年夜飯裏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粵菜的清蒸鱸魚,清淡鮮美;徽菜的臭鱖魚,酸辣獨特;杭幫菜西湖醋魚,酸甜可口;還有黃渤海地區的帶魚、川渝地區的水煮魚……年年有魚,連年有余,一道道美味的菜式,寓意着團團圓圓和幸福安康,也寄托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標題:【青春匠心】年年有魚 連年有余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3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