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爲啥“怕”回家過年

2024-02-01 18:51:28    編輯: robot
導讀   去年春節,小楚獨自在外地旅遊,感受不同的年俗文化。   距離春節還有一周,近日“當代年輕人在過一種很新的年”成了微博熱議話題,引起360萬網友圍觀當代年輕人對於龍年春節的“花式安排”:有人去潮汕...

  去年春節,小楚獨自在外地旅遊,感受不同的年俗文化。

  距離春節還有一周,近日“當代年輕人在過一種很新的年”成了微博熱議話題,引起360萬網友圍觀當代年輕人對於龍年春節的“花式安排”:有人去潮汕看“英歌舞”、去東北“闖關東”;有人集體Citywalk,跑進山裏的“無信號區”;有人因爲年三十不放假而駐守原地,打算體驗當地的年味……“過年不回家”背後,折射出年輕人對於“年”的一些感受:一方面是工作一整年終於能好好休息幾天;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走親訪友的奔波,以及被親戚“催婚”“催生”的尷尬。隨着年輕人越來越注重個性和儀式感,在“怎么過年”這件事上,他們也越來越有了自己的主見。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張慧琪(除署名外)

  被催婚、被比較、話題“插不上嘴”……

  遊子過年回鄉怕經歷“精神內耗”

  在熱熱鬧鬧回家過大年的討論下,有一群年輕人似乎“違背常理”,選擇不回家過年。有數據顯示,在18歲到35歲的年輕人裏,只有33%計劃今年春節回鄉過年。

  記者採訪發現,年輕人不想回家過年的理由各異。有人發出“融不進故鄉”的感嘆;有人疲於應對親戚們的“關懷”;有人則苦於過年時需要發大額紅包……就像有年輕網友總結的:“回家走親戚,三句離不开收入,四句走不出結婚,五句都在談節約,六句說的是懂事,七句是把你養大不易,八句說的是你看別人家,九句說的是你要爭氣。”這也引發不少年輕人共鳴——對他們來說,過年回家難免要經歷“精神內耗”。

  “回家的理由只有一個,不回家的理由卻有很多。”在接受採訪時,李智(化名)如是說。李智的家鄉在廣東一個沿海小鎮,以往每年她都會選擇回家過春節,而今年過年,她以“大年三十不放假”作爲合理的“借口”,選擇留在廣州過年。

  出生於1995年的李智,從前年开始便頻繁被家人催婚。雖是家中的獨生女,但這兩年,隨着身邊堂姐堂妹們紛紛結婚生子,李智每次回家後面對的催婚也越來越頻繁。“每年回家過年,就要面對一場接一場的相親。”李智告訴記者,從大前年春節期間只有一兩場相親,到去年春節,李智人都還沒回到家中,父母和小姨就陸續給她安排了4個本地男生的“相親局”,其中大都是他們同事或客戶的兒子。原本李智也抱着可以“試試”的心態去參加這些相親,但三番四次下來,她开始發現自己與對方很難聊到一起。“大家的生活方式不同,都沒有什么共同話題,但我又不好拒絕參加。”

  比起相親,更讓她疲於應對的還有來自親戚們的問候和比較。“那種落差感讓人更手足無措。”李智告訴記者,在老家同齡人之中,她是唯一一個獨自在外打拼的女孩,每次回老家時,她其實也挺享受幫堂姐妹們“帶娃”的過程,但總有那么一些瞬間會時不時讓她從理想回歸“現實”——過去曾一起聊電視劇、聊戀愛關系的堂姐妹,如今話題卻轉變成從婆媳關系、家務事、奶粉、尿布、學區房……她越來越感覺自己有些“插不上嘴”;過去會被親戚們誇學習成績、誇工作單位的自己,從前年开始也變成了大家口中“再過幾年就嫁不出去了”“眼光不要太高”的姑娘。

  這樣的過年體驗,讓她不免有些壓抑。“難得的假期,堵車返鄉,堵車返工,還得‘堵心’過年,倒不如一個人待在這邊。”李智笑稱,今年的春節她也並不孤單,同事裏有兩三個和她一樣不准備回家過年的同齡人,大家規劃着大年三十下班後一同去她家中喫“團年飯”,一同聊聊最新的“都市八卦”。

  疲於走親訪友、發紅包……

  不少年輕人給自己“放個假”

  與李智一樣不回家過年的,還有今年剛大學畢業的王瑤(化名)。王瑤的家鄉在湛江,距離過年還有十多天時,她父母就开始“焦慮”了——他們要根據女兒回來的時間,安排全家一起去走親戚的順序和日期。

  去年秋招時,找工作、考公、畢業論文多线並進,讓王瑤壓力倍增。盡管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但來自親戚們的“關懷”仍然讓她感到無奈:“我們瑤瑤可是碩士生,這工作不得排着隊找她”“瑤瑤以後月薪兩萬不要忘記給阿姨买禮物啊”……她覺得,這些問候中沒有人真的在意她經歷的艱辛,大家都只是熱熱鬧鬧地“客套”一通。與其如此,她覺得今年倒不如一個人在廣州過年。王瑤告訴記者,她已經計劃好了,這個春節假期她就打算好好放松一下,哪怕只是窩在出租屋裏看看電影也好。

  年輕人過年不回家,除了期待屬於自己的悠長假期外,也不乏一些現實因素。子其(化名)是福建人,這個假期她也選擇獨自在廣州過年,對於女兒這個選擇,子其的父母也表示理解。

  “當然想回家,但是過年回一趟家开銷太大了。”子其告訴記者,盡管她還未結婚,但因爲老家的親戚家裏已經陸陸續續“增添”了小朋友,因此每年她回去後,也免不了要給抱着孩子來家中探望的親戚們派紅包。“通常一個紅包就是500元,親戚家的孩子加起來得有四五個,多的時候會有十幾個,一星期下來,算上機票、禮品的花費,就能花掉我一兩個月的工資。”

  “反向過年”“旅遊過年”成潮流:

  尋求個性化體驗 帶父母感受別樣年味

  年輕人不回家過年,並不代表他們完全拋棄了傳統的春節生活方式。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過年不回家”背後,其實反映出的不僅是當代年輕人與老一輩生活習俗上的差異化,還包含着經濟、社會及心理等多方面原因。當回鄉過年讓年輕人开始產生陌生感、壓力感等種種“不適應”後,他們开始選擇過一個更具個性化和儀式感的新年。

  比如有不少年輕人表示,今年春節與家人達成共識,把父母接來自己所在的大城市一起過;還有一些人,則主張“自己安排過年”,並在各地文旅業“花式攬客”的熱潮下選擇了旅行過年。春節臨近,社交平台上“周邊遊/本地遊”同樣成爲搜索關鍵詞;新年燈會、戶外集市、露營、爬山以及Citywalk等項目也都進入了這些年輕人的“備選清單”。

  1月28日深夜,小楚將之前搶到的春節回老家的動車票給退了。隨即,她點开自己的“旅遊地圖”,买了一張大年初二去潮汕的動車票。“這個春節就不回去了,去潮汕看看英歌舞,再去福建找找老朋友,就當旅遊過年吧。”

  這不是小楚第一次選擇“旅遊過年”了。去年春節前,因爲外公去世,小楚休了年假提前回家,與家裏人操持完外公的葬禮後,她便提出想要一個人出去旅遊過年。那個春節,她獨自一人從西安到南京、蘇州、杭州,一邊尋找年味一邊散心。“我突然發現,旅遊過年相比返鄉過年,可以有更多時間與自己相處,也可以體會到更豐富的年俗文化。”

  與小楚一樣“反向過年”的還有小戴和小吳。今年春節,他們倆不約而同地選擇帶父母一同去海南過年。“趁春節大家都在‘闖關東’,這個假期海南機票相對比較劃算,我們就想到了帶家人去海南過年。”

  而更多選擇“反向過年”的年輕人,則是將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尤其是對於一些已經在大城市有了較爲寬敞的自購住房或租賃住房的年輕人。

  湖南小夥郭明偉今年就計劃將父母接來廣州過年,體驗一番“花城看花”的年味。“來廣州工作了5年,但還沒機會好好逛花市。以往每年春節前花市還沒开始我就已經回家,返工之後花市又已經收檔。今年聽說廣州准備了豐富的新年活動,我索性就把父母也接過來過一次廣州年。”

  小楚也稱,盡管今年自己會旅遊過年,但她也給父母买了年初二來廣州的動車票。“等父母在家中陪伴爺爺和外婆過除夕後,我想讓他們來廣州,既可以從春節忙碌的走親訪友裏‘解脫’出來,又可以趁機再感受一下廣府春節。”小楚稱,“更重要的是,與其我回去只能待七天,倒不如讓父母來廣州,這樣他們至少可以在這裏待半個多月。”

  從返鄉過年到“反向過年”,既能讓一家人獲得更長時間的團圓,也能讓年輕人和父母體驗到豐富的城市春節氛圍,更能跳出小縣城、村莊裏相對繁瑣的禮節和習俗——這使得“反向過年”成爲不少年輕人心中的“首選”。

  盡管在大城市裏過年,面對不同的飲食和作息習慣,兩代人或許依然少不了要重新“磨合”。但正如蘇軾所言“此心安處是吾鄉”,當年輕一代“過年不回家”時,長輩也不妨少一些苛責,多一些理解,讓彼此安心過個好年。



標題:遊子爲啥“怕”回家過年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2687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