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聚焦】
光明日報記者 黨文婷 嚴聖禾
博物學是人類與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門古老學問,指在宏觀層面上,對動物、植物、生態系統等所做的觀察、描述和分類等。近年來,在位於深圳東部的坪山區刮起了一股“自然博物風”——每逢晴朗的周末,越來越多的人攜親朋來到自然研習步道,一路聽風聲鳥語、賞藍天碧水、遠眺田頭山尖,從認識家門口的一草一木开始,逐漸進階到識花、觀鳥、辨蟲,在“觀自然”中體悟良好的生態環境與美好生活……
位於深圳市坪山區的馬巒山 資料圖片
“青山半入城,碧水長相依”是坪山區的自然底色。如今,人們走進坪山,宛如走進一座沒有圍牆、沒有穹頂、四季开放的全域博物館。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坪山區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爲關系人民群衆切身利益的大事來謀劃推動,自2020年以來,依托田頭山、馬巒山、坪山河等優越的生態資源,以“無痕山林”理念打造“全域自然博物”,用自然教育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讓生態文明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
溪流魚類觀察點指示牌 資料圖片
全域全景 全民共享
“‘樹之八美’,即忠厚之美、根須之美、果實之美、花朵之美、葉片之美、形體之美、面容之美和時間之美。如果我們用飛鳥的視角近距離觀察一棵樹,就會發現每一棵樹都有講不完的故事和說不盡的美麗……”在坪山中心公園自然藝術步道的樹冠長廊,導賞員向前來參與自然博物公开課的市民講述如何觀察一棵樹,引發大家的無限遐想……
類似的場景在坪山區已成常態。有自然愛好者自發組織,也有學校、教育機構帶領孩子專門前來——這一切,得益於“坪山全域自然博物”項目。它串聯起全區境內的山水,精心設計打造出融合人文藝術的自然博物遊覽线路,共建成15條自然研習步道,總長度達106公裏——這些步道打破空間和區域邊界,形成全域貫通的格局,覆蓋坪山區所有地理形態和自然鑑賞路线;沿途設置的408個實地觀察與研習點、1200個自然研習博物牌,讓人們能輕松接觸山谷、森林、溪流和飛瀑,在親近自然的同時享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不同於“大動筋骨”的基建工程,這些步道根據“無痕山林”理念建設而成,遵循水泥步道零增長、生命物種零衝擊、生態環境零損害的“三零”原則。每條线路配置圖書、課程、標識指引以及线上解說系統、語音導覽,是國內首個零機械建造、智慧型呈現的博物研習步道系統。
“天氣晴朗時我會帶孩子來坪山,現在已經‘打卡’3條线路,完善的博物標識不僅讓孩子,也讓大人學到不少知識。”市民於偉告訴記者。正如他所言,人們可以在馬巒山自然筆記步道學習觀察、認識自然的方法,掌握與自然相處的方式;在坪大詩歌步道一邊看山聽海,一邊欣賞自然題材的詩歌;在坪鹽賞梅步道邂逅梅園勝景,領略暗香浮動……據悉,僅坪山區馬巒山郊野公園,日客流峰值就高達3.7萬人次。
令人期待的是,深圳市“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之一的深圳市自然博物館已落戶坪山,正在火熱建設中。該項目旨在探索全域、全景、共生的自然生態文明理念,建成後將成爲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座綜合性自然博物館,並與這些自然步道聯動,形成獨具特色的全域全景式博物館。
碧嶺瀑布群步道前,遊客正在觀看路线導引。方向生態供圖
自然博物 啓潤人心
“這是深圳本土植物禾雀花,每年春季开放,成串的白色、紫色花蕾酷似雀鳥棲枝,形神兼備,靈動有趣。”
“這潭水中生活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香港瘰螈,它們是‘娃娃魚’大鯢的近親,對水體的水質要求極高。”
……
採訪途中,記者遇到衆多生動有趣的博物牌,用手機掃描上面的二維碼,還能觀看動植物更加詳細的資料和視頻。
“坪山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僅馬巒山郊野公園內就有植物1048種,其中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36種;爬行動物29種,包括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蟒蛇和二類重點保護動物金线龜;此外,還有池鷺、白鷺、白胸翡翠等86種鳥類。”深圳市坪山區馬巒山郊野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黃裔鍇希望將自然博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合起來,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增強公衆對生態保護的認知,开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試點與探索。
爲此,坪山區开發了全域自然博物小程序,配套408節线上解說課程,集地圖導覽、圖文展示、語音播放、影像庫、物種數據庫、线路打卡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市民要想認識一棵樹、一種鳥,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獲得想要的信息。
“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特意採取‘手作’的方法建設腳下這些步道。”坪山區全域自然博物項目服務單位負責人南一方介紹,這些步道不動用機械設備、不使用水泥、不破壞生態,全部依靠雙手修建而成,過程中所用到的石塊、木頭取自周邊的山石和倒木,可謂就地取材、變廢爲寶。“而且,這些‘手作’步道的修建鼓勵公衆報名共同參與,志愿者們可以通過學習步道的修建工法,親身體驗切割、搬運、夯實、制釘、打釘,收獲保護自然的快樂。”
春風化雨 共護自然
“博物的過程也是觀自然的過程。當人們开始對某一自然事物感興趣,就會逐漸走向自然、親近生物,去感知它們的習性與美、發現它們的奧祕,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愛護之情也會油然而生。”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評委、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劉華傑說。
劉華傑注意到,在深圳市坪山區政府的倡導和推動下,當地民衆愛護自然、關注自然、體驗自然的意識和能力整體得到提升,對自然界一草一木的關心與熱愛成爲一種文化時尚。
“我們始終立足全域、全景,將自然稟賦、本土文化與城市發展邏輯有機結合起來。”深圳市坪山區副區長劉理介紹,坪山還依托全域資源建立起自然教育中心,面向公衆开展自然科普教育活動65場,近萬人次受惠。
金龜村的發展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2019年,該村开放了以自然爲主題的書房——“金龜自然書房”,擁有3000多冊可免費借閱的自然圖書。2020年,金龜自然教育步道落地金龜村。同年,金龜自然教育中心正式成立,將村落文化研習、自然觀察和地質觀察課程有機結合起來,成就了一個充滿文化味的自然博物村。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坪山區开始評選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並开展豐富的主題閱讀推廣活動,營造濃厚的全民自然博物氛圍。目前該活動已成功舉辦四屆,成爲中國自然博物出版的風向標。
如今的坪山,讓公衆“走得進山、親得近水、賞得了城”。“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綠水青山好生態轉化成綠色發展的強大動能,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幸福城區,助力深圳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劉理說。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3日 09版)
標題:“全域自然博物”,是個什么樣?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1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