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程前事件?

2024-01-12 18:10:43    編輯: robot
導讀 來源:創業邦 來源丨王智遠( ID:Z201440) 作者丨王智遠 圖源丨圖蟲創意 這兩天,2023年風馬牛年終秀,火了。爲什么? 這場活動會邀請圈內一些實幹家、共同討論當前社會、經濟、文化趨勢,給...

來源:創業邦

來源丨王智遠( ID:Z201440)

作者丨王智遠

圖源丨圖蟲創意

這兩天,2023年風馬牛年終秀,火了。爲什么?

這場活動會邀請圈內一些實幹家、共同討論當前社會、經濟、文化趨勢,給大家提提神,聊聊來年怎么幹。

圓桌環節非常激情。

短視頻大V兼主持人程前與馮侖、王石、周鴻禕幾位大佬就“穩住”話題展开討論;爭議在於,程前在周老師發言時頻繁打斷,並稱對方使用和自己相似的宏觀表達,導致雙方互懟。

衝突隨即引發輿論。

有的說程前過於自我,有的則欣賞年輕人有個人主張。

這些年,我也主持不少圓桌活動,對話不少高管,我發現,活動主辦方訴求變了。

現在,大會和圓桌環節會分別邀請兩個主持人。开場要專業型選手,圓桌是KOL、網紅,懂行的專家,這樣能聊到一起,增加討論濃度。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兼並型選手在某一方面並不專業,還會面臨既要又要的問題。例如,思考怎么做好主持,又激發嘉賓們討論,還能把流程串好,這就很難了。

怎么辦?別着急,我們先從什么是圓桌論壇开始聊聊。

打开搜索引擎,輸入「圓桌論壇」四個字。資訊一欄,映入眼簾的可能是:

XX論壇,穿越周期,重新理解品牌消費和營銷;第六屆中國微生態XX論壇圓滿成功;要么,圓桌論壇,內容創業者與XX的深度對話。

這些圓桌論壇現場,真的像圍爐煮茶一樣煲濃湯嗎?

不一定。

或許場景是:幾個人圍在一起,有點像做廣告宣傳;主持人給每位嘉賓三分鐘時間,大家介紹完各自業務,隨後,針對每位嘉賓提出幾個問題、大家說完觀點,聊完就結束了。

你參加過的是這樣嗎?其實,真正論壇比上述精彩。

圓桌會議形式,最早源自英國亞瑟王傳說。據說,亞瑟王(King Arthur)是5世紀時布立吞人(Briton)的首領,他有超人本領,率領布立吞人抵抗撒克遜人的入侵。

傳說中,亞瑟王召集騎士們开會時,會圍繞着一張圓桌而坐,以此確保每位騎士地位平等,沒有固定首位,從而誕生了“圓桌會議”(round-table conference)一詞。

“圓桌”象徵着去除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差異,強調與會者之間的平等。後來,成爲國際、外交會議的一種形式。主席和各國代表席位不分上下尊卑,更好體現平等原則。

所以,專業角度看,圓桌討論,講究公平。

什么是公平?放在討論語境下,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某個人。不過,中國文化博大精神,延續至今也發生一些變化。社會上,大家習慣按照前輩、職級優先原則進行安排。

這沒什么毛病。

以前,我主持圓桌論壇开場前10分鐘,也有過點頭哈腰的時刻,問主辦方,某某領導來了沒?有時,還要兼並大佬時間,提親過去半天過去彩排。沒辦法,拿錢辦事。

若從社會視角看,社會發展讓圓桌論壇形式發生變化,也不怪任何人。

那么,圓桌主持和大會主持有什么不一樣嗎?當然。

中間學問可多了。像釘釘、阿裏雲、飛書等大企業辦活動,主持人會提前拿到开場詞、嘉賓發言時間和內容。你只要根本串詞,拿着手卡,將內容完美表現即可。

圓桌不同。專業性執行團隊,活動方會給主持人基礎信息。例如,本場幾個大佬叫什么、公司主營業務。謹慎一點的,會給你开場串詞、本次討論的話題;再謹慎一點的,會設置好話題後,告訴你大佬要講的方向。

沒什么問題對不?可是,你知道嗎?圓桌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平庸型。

會議主要目標三方(主持人、活動執行團隊、甲方)達成共識,保守原則,重視流程順暢,不出意外。大家开开心心,你好,我好,他也好,下次再合作。

市面大部分屬於此類。

不過,許多組織者經常面臨着困境: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籌辦一場會議,從邀請嘉賓到安排直播,最終發現,會議,並沒有吸引足夠關注,預期一般。

怎么辦?這時候,要思考如何突破常規,創造更有深度、更能引發公衆興趣的會議內容。

來看看第二種:激烈討論型。

此類圓桌特點在於,觀點激烈碰撞、相互包容,即聊出了核心主旨,又讓觀衆像看精神爽文、文藝片一樣,把瓜喫痛快,還能學到東西。

太多會議主辦想做第二種,最後卻做不成。爲什么?

一方面,如果一個大會主辦方和嘉賓關系不是特別近,在公衆面前,肯定不愿意讓有影響力的嘉賓難看,畢竟,誰也不想在衆人面前cosplay“壞人”角色。

大家更傾向於保護自己的影響力、立場,這就限制了討論的深入和真誠。

另一方面,如果我是主辦方,在圓桌會議中擔任重要角色,和我同台的,還是熟悉的朋友,那么,大家討論的內容,很容易局限在信息繭房內。沒什么看點。

想象一下:

一個創業老板舉辦圓桌會議,同桌是差不多級別其他老板們。這些人聚在一起,會聊些什么?

行業趨勢、商業策略。根本不會聊到,年輕人應該躺平,上班時怎么摸魚;畢竟,內容不符合領導人形象,也與企業利益不相關。

這種情況下,你覺得,討論的信息、角度能逃出已有共識,給觀衆帶來新洞見嗎?很難。

所以,即便有意圖打造一場充滿激烈的圓桌,最終,很難跳出已有框架範疇。那么,想打破困境,該怎么辦?「有意設計衝突」。

什么是衝突?

過去幾十年中,我們能夠开發出足夠強大的電腦,處理速度快到幾十秒,完成數10年的計算量,但我們卻沒有能力,完全避免、修復電腦引起的網絡安全漏洞。

這就是衝突。現實中,男女、老少思想是最明顯衝突。

拿我來說,小時候,冬天到了,父母總提醒我穿秋褲。我即便凍得瑟瑟發抖,也會堅持說不冷;因爲,穿秋褲看起來不夠時尚,臃腫,走路不方便。

衝突設計最直接體現在“思想差異”;圓桌論壇同樣,把男女老少、資本、創始人、打工者不同角色、不同階層的人放在一起,必定碰撞出火花。

不信你想想看?

風馬牛年終秀現場,有一個主持人小史同學,爲什么還要找程前?是程前長帥?還是短視頻因爲採訪過馮侖?

如此安排巧合還是有意設計,我不知道。但的確有趣。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到底扮演演講者(speaker)還是主持人(MC)?我認爲取決於場域(domain)。此概念,是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者的。

什么意思呢?有兩個層面:

其一,要懂規矩。每個領域,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權利結構、規則。你去到別人地盤要遵守規則。

你被邀請進入一個老板群,肯定自我介紹後會觀察幾天,了解大家聊什么,這不僅是規矩,也是一種智慧。

其二,誰找你辦事?你怎么辦好?

當被職位、聲望高的人邀請來完成某個任務,比簡單的主持人工作要復雜。如果單純想把流程做完,主持人小史同學完全可以搞定,即便沒有,馮侖自己不行嗎?

顯然,程前代表的角色是,要挖掘兩位大佬對某個話題的深度看法,並且能激起,對方的表達欲。

另外,訪談的場域和圓桌不一樣。訪談涉及三種關系維度:平等溝通交流,下對上的尋求信息,抑或上對下的問詢信息。

這些維度反映,嘉賓接受訪談時訴求不同,有的爲了金錢、有的爲了名聲;這些最終目的,都會影響訪談的氛圍和受訪者與觀衆的感受。

圓桌不是訪談。

圓桌會議中關系更流動,從主持人角度,如何突出專業素養,從KOL角度,自己怎么更體面?從受邀者角度,你代表誰的嘴替,他想達成什么目的,都要提前商討。

我認爲最難的,是公开性圓桌,活動一般公开的直播,非常考驗現場人主持人反應,一些大佬動不動驚世駭俗,必須提前熟悉下對方脾氣。

我主持圓桌時,經常在开始前半個小時收到主辦方、某個大佬的信息說:智遠,在我的環節,你要這么提問我,角度從哪裏切,你看,一場活動目的,不能用單一維度來看。

這次程前失誤,明顯沒搞清楚他和嘉賓的關系。

錯把之前短視頻訪談中,有點上對下的訪談姿態,拿到公开圓桌上,結果大佬才感到:你多冒昧啊;於是,對他問題不买單,才开始懟他。

短視頻訪談精心設計,有腳本,拍完還能剪輯;但程前沒意識到,他和嘉賓關系變了,圓桌上,雖然准備了一些問題,卻沒預測嘉賓會怎么回答,自然容易失控。

所以,問題也就不奇怪了。

再一方面,演講結束後,講者常犯的一個錯誤是落入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他們講完,常常感覺良好,以爲表現很出色。

實際上,大家印象根本不關注你的內容,而是講者的小動作、說話方式。如果要在演講、主持之間無縫切換角色,那更容易自信過度。

這種過度像喝酒一樣,讓人失去對現實情況的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性格因素也值得考慮。程前做流量生意的創業者,靠幾條情緒價值短視頻和出衆表達能力出圈,周鴻禕作爲資深創業者,當年3Q大战多么激烈。

經歷過無數商战,也享受過流量帶來的好處,這種場合下,年輕人肯定不如老一輩那樣老練。一旦發現衝突可以爲生意帶來增量,必定像狼看到獵物一樣,充分利用機會。

所以,MC也罷、speaker也罷。無縫銜接端水大師的活兒,不好幹。換一個人也不一定做好。即便做好,也未必能夠把一場圓桌,做成事件。

除了程前說話頻繁打斷幾位大佬,以及結尾不禮貌外,我認爲沒有任何不可原諒的錯誤。如同工作中,懟老板怎么了,表達自由是一個人的權利,當還敢說時,證明自己年輕過,不值得被嘲笑。

話說回來,我相信有一天,你也會成爲垂直領域專家,也同樣可能面臨主持圓桌,對話高管、創始人的角色。那么,會場怎么保證自己顯得職業,又不會翻車呢?我的三個方法:

1.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別看我平時邋裏邋遢,主持活動時,會在前一天做好准備,包括護膚、健身、熨燙衣服、甚至和主辦方確認嘉賓着裝,避免搶了他們的風頭。

內容上,我會和圓桌嘉賓溝通,確認討論主題,時長、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確保一切細節准備妥當。

作爲KOL、或專家,主辦方會出現一種錯覺,他們會認爲你是專業的,大概率不會給你手卡、必要時,自己准備一些基礎信息。

比如:

寫一段圓桌开場詞,記一些與問題相關的萬能串詞,或者把嘉賓名字、title寫下來,甚至記一下本場活動有哪些贊助方。

這不是刻意造作,而是對自己角色、職業以及別人對你的信任負責;外行看形象,內行看專業。記住,別人怎么看你,取決於如何呈現自己。

2.肯定、復述、想請教

主持圓桌時,开場容易,難在中間討論;一個常見問題是,話題細分很多,大家討論激烈時,上個嘉賓回答後,下個嘉賓容易跑題。

這時每個嘉賓結束,自己要承載「肯定」的角色。肯定什么呢?對方講的話,觀點。最好能順暢記住幾句,然後重復一下,順便拋磚引玉,問下一位嘉賓怎么看。

拋磚引玉關鍵是扣題到自己的問題上,作爲KOL型主持人,肯定沒有專業主持人職業心態穩,那么,千萬不要隨意拋梗、接梗。

如果實在要接話轉話,最好的辦法是:說自己感受。

比如:

張總突然問你主持人怎么看,你可以簡短當一個speaker說,我覺得張總說的很對,我就在想,我的職業會不會被AI替代。可是現在還沒找到答案,我想請李總說說。

如此,即保證了連貫性,也能有效引導話題。還有一點,你不可能每個嘉賓都這樣做,那么,轉場中,你可以用“好的”給前面話語做一個短暫結語。

然後順便cue一下贊助商,提醒今天活動是獨家贊助。

3.別把受訪嘉賓當道具

上次參加一個消費圈活動,我實在看不下去,那個KOL扮演圓桌主持人,使勁說,似乎嘉賓都是跳梁小醜一樣。

嘉賓是什么?家裏的賓客。在我看來,主”是智慧、“持”是技巧、“人”是關懷。“主”代表空杯心態,應該像在自己家招待客人一樣招待嘉賓,場給別人,自己是倒茶的人,持的技巧在於少說多聽,提煉核心。

至於人的關懷,《老子》說:

知其雄,守其雌。人要有守弱的精神,不是誰都能當主角,也不是誰都能當好配角;真正有閱歷的人都知道,人生不得已,才當主角。哪個人不是在一次次困難中,越來越強大?

對了,千萬千萬,不要給自己賦能「虛幻權力感」。現實中的角色不應該成爲台上的光芒;這三點,我在持續學習,也把它分享給你。或許,縮小ego,才是聰慧。

總結而言:圓桌目的,是激起討論。

討論方法,是挖掘出深度有價值的東西,做圓桌主持人,沒那么簡單,兩歲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找准定位,福德也會隨之而來。

剛才,筆記俠創始人柯洲老師說了一句話,我非常認可,慢(傲慢、以自我爲中心),是大多數知識分子的病,也是很多企業家創業者的特徵。

這次痛苦,對未來的程前是好事,早點暴露,早點清醒,默默祝福。希望每個人都在修行的路上,越來越好。



標題:如何看待程前事件?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1708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