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足40平方米,8家攤位,“嵌入”進兩棟居民樓的夾巷間。很難想象,在成華區菽香裏社區的15號大院,一個袖珍菜市場已和居民樓共生了二十多年。
■ 在負責牽頭改造的成華區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李平看來,菽香裏菜市場不僅是一個在居民樓提供物美價廉的菜市場,而且更是彼此的“社交場”。“如果老百姓們有天然的需求,它的存在就有合理性”。
■ 像菽香裏菜市場這樣的居民日常生活空間如何嵌入?嵌入什么?誰來嵌入,才能最大化利用?對於成都已完成修建改造的社區,這更像一個普遍的問題。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實施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在城市社區(小區)公共空間嵌入功能性設施和適配性服務,有利於推動優質普惠公共服務下基層、進社區,更好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深度報道組記者經過多維度走訪調研,探尋成都社區如何“見縫插針”,發力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
1
看得見的“宏觀結構”嵌入
打造社區家門口“一站式”服務
上述《方案》指出,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是以社區(小區)爲單位,通過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在社區公共空間嵌入功能性設施和適配性服務,嵌入的服務包括養老托育、社區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務、體育健身、文化休闲、兒童遊憩等一種或多種。這意味着,社區嵌入式服務,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軟件,可謂“軟硬兼施”,有着豐富的內涵和層次。
菽香裏社區的嵌入式服務設施具有代表性。和大多數老街巷、老院落一樣,菽香裏社區的菜市場在沒有被“整合”前,也曾是令社區書記張超頭痛——一方面是攤販和居民的情感和實際需要,另一方面是菜市場帶來的環境衛生問題,讓鄰裏間經常發生糾紛。“這需要社區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整合、利用公共空間,爲社區居民服務,尤其我們面臨的居民更多是老年群體。”
張超觀察到,菽香裏菜市場有不小的群衆基礎,盡管社區附近就有個幾百平方米的菜市場,但居民還是習慣去這個袖珍菜市場。
三年前,受李平之邀,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何志森發起的Mapping工作坊與中共成都市成華區委黨校、成華區雙橋子街道菽香裏社區居委會聯合主辦了菽香裏社區菜市場改造工作坊。何志森的辦法是從全國招募工作者來啓動工作坊,其中吸引來了劍橋等國際知名院校的建築高材生。
學生們除了深入菜市場觀察,還會介入攤販的生活,教攤販們整理攤位,敲門調研居民意見,邀請反對者參加討論……在不斷溝通中,攤位上午是菜市場、下午晚上是开展活動的空間,攤位也有更多用處——比如可以打牌,也可以變成孩子的乒乓球桌等,如果放上一個屏幕就又變成了一個電影院。
何志森認爲,“嵌入”更像是需要的時候“插”入電源,不需要也可“拔”出來,靈活性尤爲重要。
在整合社區空間的宏觀層面,蘇坡街道清波社區取得的成效,群衆看得更清楚。該社區是由涉農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型的復合型社區,人員構成復雜、居民需求多元。在整合方面,社區打造“知行學院”、清波·童夢館、媽媽驛站早教科學育兒平台,以“公益+市場”運營模式,圍繞居民需求,籌集多方資源,打造“躬耕長廊”社區便民“一站式”服務平台,提供食堂、茶社、家政等服務業態。
清波社區書記雷霜霜解釋,目前該社區許多的便民服務平台是以居民的需求爲導向,社區才打造了便民服務空間。“我理解的嵌入式社區服務是將各類闲置空間資源進行整合、共享;空間的利用,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做疊加、做增量,把空間資源利用到最大。”
2
看不見的“微觀關系”嵌入
構建鄰裏互惠、互利的信任關系
在李平看來,成都的社區已經過了需要大幅度拆建、修整的階段,並且在不斷地推進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所以社區“嵌入式”服務的提出,更是在使各類服務設施能夠在社區集約化建設和集中式提供。
“激勵團隊打造菽香裏菜市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大家真正關注人的需求,老百姓买菜需求的背後,是想要溝通和交流,所以嵌入式的公共服務,使其超越了功能性屬性,更具有精神性屬性、社會性屬性。”李平解釋。
而想要真正關注“人”的需求,除了硬件和“宏觀結構”嵌入,在構建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看不見的“微觀關系”也很重要。
何志森解釋,菜市場猶如磁鐵催化劑,催化了人跟人之間的連接關系。在菽香裏菜市場,居民买菜只需要一分鐘,但每個人卻要平均停留大概七八分鐘,只爲了能夠交流聊天。“包容和尊重不同的聲音”是何志森提出共建的前提,“社區嵌入式服務必須明確好服務的主體是誰,除了社區書記,還需要更多專業人士,通過工作坊形式,去挖掘居民真實需求。”
如今菽香裏菜市場經過改造,鄰裏關系變得更和諧。張超表示,通過菜市場的切入,居民融合、互惠、互利的信任關系自然而然就建立了。
雷霜霜認爲清波社區除了看得見的服務嵌入,還有許多看不見的人群資源整合。“像我們的物業服務公司,在社區黨委和社區居委會支持和指導下,吸納了一些當地農民作爲保潔人員和保安人員,既將資源輸送出去,又將轄區居民的困難和問題解決了。”
目前,清波社區由居委會擔任法人的物業公司成立以來,公司聘用的保潔員、維修工等全是社區居民。通過規劃停車位收取停車費,开發社區廣告資源,物業公司拓展了收入來源,而在物業費方面,只對居民收取低價普惠的物業費。此外,清波社區還鏈接轄區52家商家機構參與社區共建,達成志愿服務積分兌換合作項目91個,通過“家庭項目認領-志愿服務开展-商家積分兌換”閉環管理,激發內生動力。同時由社區黨組織牽頭,還成立了社區社會企業1家、樞紐性社會組織2家、社區微基金1只,解決居民需求的同時,滿足了公益再投資和可持續發展。
雷霜霜表示,社區嵌入式服務的提出更像方法論,具體該如何落實,由誰來作爲責任單位,是否有標准化的方法和路徑來指導,對於接下來基層能夠落實《方案》十分重要,“因爲基層現在意識到必須要有更多的空間和服務載體來服務居民,雖然有了頂層政策,基層工作人員也有意識,但中間聯動部分該如何執行,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打通的板塊。”
3
從社區“嵌入”轉向社區“融入”
成都下一步還可以做哪些事情?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战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指出,社區嵌入式服務提升社區承載服務的能力,有利於切實推進城市高品質生活。讓托育、養老、家政、助餐等服務可以在家門口實現,送上門的貼心服務也會更加便民。但爲了避免建而不用或建而不管,導致好不容易建成的設施廢棄闲置,在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方面,應該既要注重前期工程建設,也要關注建成後的運營、管理和服務。“嵌入式服務設施重在建設,首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但特別要注意的是,既要把設施建好,也要讓設施用好”。
馬亮認爲,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制度創新,突破制度壁壘,使惠及民生的好項目應落盡落。而社區服務設施之所以是嵌入式,就在於需要在既有社區建築和布局的基礎上做“微創手術”,實現利舊改造,盡可能通過小手術實現大用途。這個過程中,也不難窺見接下來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的難點——不少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將會突破既有土地規劃和住房用途等方面的政策規定,也涉及諸多部門的行政審批。爲此,需要加強跨部門政策協同,探索做好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一件事”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真正讓好事能夠辦好和見效。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教授楊一帆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表示,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不僅指硬件基礎設施,也是軟件基礎設施,即人與人、人與空間需建立起有溫度的連接,服務在嵌入社區的同時更要嵌入人心,換而言之其非硬嵌入,而是軟融合。構建環節中,因爲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涉及多個領域和環節,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試點、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等建設工作間存在內在契合性。所以想要實現“軟融合”,相關部門建立高效銜接的工作機制、形成政府、社會及個人等多方合力至關重要。
楊一帆建議:首先是統一認知,多邊協商。要形成對工作的一致認知,充分考慮各部門不同着力點;要構建對職責的一致認知,建立對問題的趨同認識,消除分歧、形成共識,營造協同文化氛圍;要培養對合作的一致認知,可採用認可鞏固、問題剖析等方式。其次是需要加強溝通,明確責任。要明確責任邊界,釐清各個部門的職責和權限,並及時進行溝通和協商,以確保各部門在協作過程中明確自己的職責邊界。要建立協作機制,明確部門之間的協作流程和相互間的依賴關系,制定項目管理流程或者制定相關的工作指引;要建立平等溝通平台,爲各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同協商提供有利架構,從而提高社區矯正各參與方的責任意識和工作能力。最後是打破壁壘,提升效率。要加強信息交互平台,明確共享清單,破除橫向縱向溝通不暢壁壘;要完善分層協同工作方式,規範“部門對部門、部門對個人、個人對個人”的協調協同程序,避免反復“小題大做”,導致頻繁動員和資源浪費,以實現跨部門協同的常態化和工作落實的日常化;要建立精細目標管理體系,促使社區工作目標“大變小、小變細、細變實”。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昌娟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標題:社區嵌入式服務如何“見縫插針”?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1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