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衆生活漸回正軌——甘肅積石山縣安置點掃描

2024-01-04 18:51:11    編輯: robot
導讀 1月2日,甘肅積石山縣劉集鄉高李保安族春蕾小學,孩子們在板房學校內上課。本報記者 劉宇航攝/光明圖片   1月2日一大早,聽說有人來免費理發,68歲的韓玉蘭趕緊解开頭巾,快步來到板房外,“咱要理新發...

1月2日,甘肅積石山縣劉集鄉高李保安族春蕾小學,孩子們在板房學校內上課。本報記者 劉宇航攝/光明圖片

  1月2日一大早,聽說有人來免費理發,68歲的韓玉蘭趕緊解开頭巾,快步來到板房外,“咱要理新發哩!”

  新年伊始,在甘肅積石山縣柳溝鄉陽山村安置點,支援災區的蘭州市特警支隊民警李永輝,正利用空闲時間給村民理發。“不少村民趕着新年來理發,得加快速度。預計今天要理四五十人。”他擡眼瞧了一下排起的長隊。

  輪到韓玉蘭時,李永輝拿着剪刀有些猶豫。“大娘,我不是專業理發師,給男同志理發還湊合……不過,盡量給您理好。”他仔細地修剪劉海、鬢角……

  “精神了,清爽了!”韓玉蘭拿起小鏡子左看看、右瞅瞅。說話間,手機響了,是她在新疆工作的兒子打來的。“我們住進了板房,有政府關心着,你就把心放到肚子裏……什么,去新疆?等开春後政府幫着修完房子再說吧。”掛了電話,韓玉蘭自豪地說起兒子的邀請。經歷了這場地震,她和老伴兒終於同意了兒子的提議,盤算着坐飛機去新疆,看看許久未見的兒子。

  在劉集鄉陽窪村安置點,記者遇到了58歲的蔣福海。他正騎着三輪車,風風火火地奔向自家的板房。

  “拉啥好東西呢?”記者問。“書本!”老蔣剎住了車。

  記者湊上前一瞧,三輪車裏有課本、練習冊、作業本……“都是我孫子的,准備拉一些回板房家裏。娃兒這幾天都在學校上學,等放學回家了也能有書看。”

  老蔣對孩子的學習很重視:“地震之後,娃兒也沒有放松學習,咱得做好後勤工作。新的一年裏,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往前拔一拔!”

  在石塬鎮一個安置點的板房裏,五年級孩子秦鴻浩拿着爸爸的手機,正在跟重慶的一位“熟人”視頻聊天。

  “2024年有什么愿望?”電話那頭問。“這么多好心的叔叔阿姨幫助我們,我的愿望就是好好學習,長大了當解放軍。”秦鴻浩回答。

  原來,電話那頭是遠在重慶的袁志成,他是一支救援隊的負責人,也是一位退伍軍人。地震發生之後,他們趕到這裏开展救援。剛抵達時,他們的車輛行駛在鄉間路上,發現當地孩子們竟然停下腳步,對着車隊認真敬禮。

  “敬禮,我們遇到兩回了。第一次沒來得及拍,第二次拍到後發到網上,引來兩萬多人點贊。”袁志成說起了與孩子們相識的經歷,秦鴻浩就是其中一個孩子。

  爲了讓孩子們過好新年,前些天袁志成專門趕回重慶,籌集了一批10萬元的物資。第二次來災區,他把圖書、學習用具和棉衣送給了石塬鎮的小學。

  “孩子們都很懂事,我們就多鼓勵他們好好學習,長大了爲社會作貢獻。”剛回到重慶的袁志成在電話裏感嘆。

  記者路過石塬鎮石塬村三家安置點,王琴背着藥箱正在巡診。她是前來支援的和政縣人民醫院護士。推門走進一戶人家,小朋友軒軒正在暖和的板房裏,跟遠在江蘇昆山的父母視頻。

  “爸爸媽媽,這是我們的新家。”軒軒介紹着亮堂的板房。

  “馬上新年了,你有什么愿望?”視頻那頭,軒軒爸爸問。

  “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軒軒與父母快有一年沒見面了。

  一旁的王琴趕忙安慰:“可以來找阿姨玩呢,就在不遠處的那個藍色帳篷。”

  爲啥工作人員還住帳篷呢?“不急哩,得讓受災的群衆先住上板房。”王琴不假思索地說。

  臨近中午,搬入了大河家鎮甘河灘村安置點的村民馬青峰,騎摩托車來到鎮上的一家雞肉鋪,選購了一只雞。“新年了,我們准備好好做一頓飯,家人一起過個節。”他告訴記者。

  “瞧,不少村民开始走親戚了,大家的生活开始回歸正常。”23歲的雞肉鋪老板馬延平接過話頭。

  馬延平道出了新年展望:“我希望大家平平安安,往後的生意越來越好。”

  據積石山縣相關部門介紹,目前,各安置點實現了暖、廁、水、電、訊“五通”和熱飯、被褥、保暖衣物、幹淨水、安全保障、醫療服務“六有”。

  與此同時,在各個安置點都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共設立495個基層黨組織、874個黨員先鋒崗,4000余名黨員幹部在一线,與受災群衆同喫同住同救災。

  (作者:本報前方報道組 前方報道組成員:章正、陳海波、劉宇航、宋喜群、王冰雅)



標題:群衆生活漸回正軌——甘肅積石山縣安置點掃描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1358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