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暢
實習生 範晴 沈嘉儀 王術
上午10點,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三樓的一間教室裏坐着三十幾個年輕人,他們剛滿20歲,課程卻和“養老”有關。
在課程开始之前,老師讓兩位同學上台分享在養老院實習的經歷。這是他們在假期的必修課之一,爲期一個月,不同的學生會被分配到不同崗位,有人負責行政、後勤,也有人在護理部和活動部見習。一個女孩分享的題目與養老院老人個人財產安全保障有關。有位奶奶不肯參加活動,她追問下才得知因爲上次參加活動,老人房間裏丟了東西。“養老院中爲了及時觀察老人情況而打开的房門,竟會給老人增添一份焦慮。”後來,她查詢了許多國內外案例,試圖弄明白如何能夠進行更合理的處置。當然,也有讓學生們感到非常無力的時刻。另一個演講的女孩同樣負責辦活動,但她發現,愿意參加的老人只有固定的幾位,有些內向的老人無論如何都不肯參與進來。“目前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她最後說。
人總會老的。學習養老專業,讓這些20歲的年輕人比同齡人更快、更深入地認識到老年人的需求應當被看見。
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行業逐漸成爲朝陽產業。這幾年,不少大學陸續建立起以本科教育爲起點的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和之前專科偏重的護理方向略有不同,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大部分設置在管理學院內,旨在爲社會輸送老年服務與管理對口人才。在長三角,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都开設了相關專業,而且全國排名非常靠前。明年6月,首批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將要畢業,真正走到老年人的身邊。
這個據說就業率很高的專業教了什么?學養老的年輕人是怎么想的?
學習
“一聽我要學養老專業,我爸的臉都黑了。”福建男孩史一程在高考結束以後,用軟件匹配自己的分數,試圖找出一個最合適的專業,“養老服務管理”就是這樣被他發現的。本來,爸爸曾對史一程說,無論他選什么專業都支持,可一聽兒子要填報這個養老專業,卻罕見地沉默了。“我姐姐是學護理的,在爸爸看來,養老和護理是一樣的,是去伺候人,會很苦、很累。再加上在他的觀念裏,送老人去養老院往往代表着不夠孝順,我要學這個專業,也不是個好事情。”後來,在查詢了不少資料以後,史一程認識到,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更加偏重於管理而非護理,對於養老政策、金融、保險和養老管理模式的探索更加深入,而且未來的就業方向不局限於養老機構,還有老年大學、社區養老相關崗位,他順帶着給爸爸進行科普,打破他的固有認識。
爲啥來學養老?“這個專業太新奇了。”大二學生林楊當年報志愿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養老專業。在國內的本科院校中,這是一個非常新的專業,剛剛建立沒有幾年。但冷門也意味着更多機會。當前,老齡化的趨勢不可阻擋,許多政策的陸續出台也鼓勵年輕人從事養老行業工作。比如江蘇將養老護理員和養老服務管理人員納入城市積分、准入落戶政策範圍,上海、北京、深圳都有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入職獎補。
如今,學了一年多養老專業,林楊覺得體驗還不錯。在他最喜歡的專業課上,老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通過分析不同案例,讓大家自由討論。
養老院裏一個老人闲得無聊,半夜翻牆出去玩,那么養老院的監控到底要怎么安裝,怎么起作用?老人在養老院中洗浴,要有哪些防滑措施,注重什么細節?
後來在實習中,林楊恰好被分配到一家養老院的後勤部,在走廊巡查各個房間的時候,他發現那裏的扶手都經過防撞處理,地磚的摩擦力都比較大,火警等標識在每個樓道都貼得很清楚,應急燈也會定期檢查。那些書本上的知識和眼前所見緊密聯系了起來。
大四學生陳釗則喜歡養老金融、長護險、社區養老這幾門專業課。在他看來,養老專業學習的內容也是復合型的,需要有一定跨學科的知識。比如養老金融就和金融學密切結合,長護險作爲一種爲失能老人托底的政策服務,與保險業息息相關。“那么未來,我也可以去保險公司選擇長護險的方向,或者在醫保局從事相關工作。”陳釗認爲,這些課程能夠拓寬養老專業就業的邊界。同時,只有專業有更多“幹貨”,才能讓他比一般的管理類學生多幾分優勢。
實踐
自從學了養老專業以後,林楊對老人的關注增加了不少。這學期,他參加了一所養老院的志愿活動,每周一天,每天兩個小時,工作內容就是和老人聊天。
一开始,林楊還有點尷尬,反而是幾位奶奶先向他打开了話匣子。不少老人愛熱鬧,聽到他們聊得熱火朝天,就坐過來說幾句。有位年輕時候當過醫生的奶奶,最喜歡拉着林楊說話。“從她中學時候成績如何優異,到恢復高考以後怎么考上大學,除了個人隱私,能說的她都說了。我更多時候是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年輕的男孩第一次發覺,陪老人聊天這件事,他好像還挺擅長。“腦力需求不是很高,但是需要投入很多情感,我還挺喜歡的。”他笑了。
史一程也時不時會考慮一些之前沒考慮過的事兒。“一位老人如果已經七十多歲了,飲食方面可能要有所調整。但我又想,如果是我,已經這把年紀,竟然連喫都不能隨心所欲,那我肯定會不开心。讀養老專業以後有時候會這么換位想一想,但也沒個答案。”他說。
梁溪在假期裏去一家養老院實習。她負責活動策劃,教老人繪畫,做康復操、手指操,還有手工折紙。跟她最親近的一位奶奶總是很有活力。有次她們一起做手工貼畫,奶奶特意去房間翻出上一次做的貼畫,跟梁溪炫耀,問她好不好看。“我就一直在誇她。”
梁溪實習期快結束的時候,奶奶把貼畫送給她,說想讓她留作一個紀念。“她其實平時是個蠻有個性的奶奶,也不會表達很多,但那天我一下反應過來,其實她不舍得我走。”梁溪最後和她合了影,也許她們的確不會再見面。
很多事情都是摸索着學會的,哪怕是和老人聊天,也要在之前弄清對方的家庭背景、子女情況,再去展开話題。“有時候需要忌諱一些,比如誰的老伴已經去世,就不能在她面前提。”梁溪說。後來梁溪意識到,比起課本中那些有關管理的字眼,在養老機構的實踐更讓她飛速成長。
就業
作爲第一批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陳釗正在准備秋招。但他發現,就業形勢沒有想象的那么樂觀。
在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上,有不少養老機構有招聘需求。但讓陳釗感到惶恐的是,大部分的招聘要求中,都需要畢業生擁有護理證或者社工證。“我不知道還要考這些證,現在准備也有點晚。”陳釗還坦言,不少養老機構需要的崗位還是得從基層護理員做起。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們,有關護理的知識和實操經驗則相對欠缺。“我了解了一下,目前養老機構的管理層基本還是有醫學專業背景的人,或者是從護理員一路做上來的。如果會護理了,在基層做久了,也會管理。而我這個專業學出來以後,突然去管理,人家不一定會理你,因爲你沒有經驗,是‘外行指導內行’。”他說。但另一個問題也隨之產生。那就是對於本科生來說,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基層護理員。“坦白來講,本科生有時候會有種天然的優越感,覺得做護理員是專科去做的事情,不愿意去。”陳釗很直白。
黃思儀所在學校的辦法是增加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學生臨牀醫學相關的課程內容,下個學期,她和同學還會學習護理學類的課程。“學校對醫學方面的課程要求特別嚴格,我感覺自己像半個醫學生。”黃思儀說。陳釗也向院方建議,是否以後可以安排在校生在就業前就考取相關證件,並加強護理實操內容培訓。
在陳釗看來,養老服務與管理的學生還是有自己的優勢。對於養老相關政策的熟悉度和專業度讓他們能夠在養老機構的一些部門發揮作用。“比如銷售部、運營部就比較適合我們,需要市場營銷的知識和對政策風向的把控能力。”他說,“社區工作裏和養老相關的部分,我們的專業也是對口的。”他甚至還去報名參加了公務員錄用考試。“有個崗位,我覺得跟養老服務管理有關。我去報名了,結果人家不要,說只要旅遊管理和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我打電話過去,人家說沒聽說過有養老服務管理這個專業,我還給人家科普了半天。”陳釗哭笑不得。這專業太新了,總要有第一批喫螃蟹的人,他覺得自己既幸運又不幸。
有民營養老機構向陳釗拋出橄欖枝,他卻猶豫了。他想起自己實習過的一個養老院,頂樓漏水,就滴在老人的房間裏,報修了半年,天天漏水也沒人管。“我當然明白單純靠公益去做養老不可能,但是只認利益,要靠養老賺錢我也做不到。”
到底還要不要從事養老相關的工作?陳釗變得有些迷茫。
他說起當初爲什么想學這個專業:“我小時候在弄堂裏邊長大,周圍有好多老人,他們都對我特別好。所以後來我就覺得我去學這個專業,如果以後有可能的情況下,等我學成的時候,他們以前是怎么待我的,我就可以去讓老年人的生活也變得幸福一些,去回饋一下。”
陳釗從未質疑過學養老專業的意義。他始終記得當時老師曾經談到爲什么要設立這個專業。“他說希望能夠讓社會上的人都知道養老服務管理,讓年輕人現在也能學習相關的知識。老年服務需要人從年輕時开始慢慢去積澱,而不是到了四五十歲突然發現我老了,這怎么辦?”陳釗說,“我們可能離老年人這個歲數還太遙遠,但是關心老人的生活,也就是關心我們自己的未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林楊、史一程、梁溪、陳釗爲化名。)
標題:養老專業本科生明年首批出校門 這個據說就業率很高的專業教了什么?就業形勢如何?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8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