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2023-11-06 18:00:28    編輯: robot
導讀 關於印發《濟南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縣(功能區)生態環境、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部門:現將《濟南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

關於印發《濟南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縣(功能區)生態環境、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部門:

現將《濟南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 濟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濟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 濟南市農業農村局

2023年10月31日

濟南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爲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實現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根據生態環境部等7部委印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和《山東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濟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要求,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錨定美麗泉城建設和碳達峰工作目標,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調推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高環境治理綜合效能,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到2025年,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取得積極成效。源頭協同防控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協同增效取得明顯進展,環境治理協同控制能力有效提升,園區、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成效顯著,協同控制技術研發和推廣取得新進展,政策體系加快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度有效提升。

到2030年,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取得顯著成效,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環境質量改善與碳達峰協同水平顯著提高,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發展模式基本形成。

二、加強源頭管控,努力構建減污降碳協同防控新格局

(一)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優化農業、生態、城鎮三類空間功能布局,落實國家、省構建的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分類指導減污降碳政策體系。(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按職責分工,以下工作均按職責分工,不再一一列出)將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納入“三线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建立差別化的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加強“三线一單”成果在政策制定、環境准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方面的應用。(市生態環境局)增強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對能源和產業布局的引導作用。(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聚焦重點耗能行業,強化環保、質量、技術、節能、安全標准引領,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全面推行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應急局、市生態環境局)依法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

(二)加強生態環境准入管理。嚴格落實國家、省關於加強“兩高”項目管理的工作要求。新建“兩高”項目嚴格落實產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替代政策。(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持續加強產業集群環境治理,明確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高起點設定項目准入類別,引導產業向“專精特新”轉型。(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不得將石油焦、焦炭、蘭炭等高污染燃料作爲煤炭減量替代措施。(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國家布局我市的重大煤電項目和背壓型熱電聯產項目按國家規定不實行產能替代。(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嚴禁違規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對新建煤電、煉化、鋼鐵、焦化、水泥(含熟料和粉磨站)及輪胎項目,按照提級審批要求,由省級核准或備案。對其他新建“兩高”項目履行省級窗口指導程序,由省發展改革委出具窗口指導意見,市、縣(市、區)有關部門根據窗口指導意見和項目管理權限辦理立項手續。(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

(三)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在確保能源安全可靠穩定供應的基礎上,加快使用清潔低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光伏爲重點,生物質能、地熱能爲補充,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开發利用,开展整縣(區)分布式光伏規模化开發試點,因地制宜發展可再生能源供暖,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430萬千瓦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清潔能源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提高到23%,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7%。(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不再新建自備燃煤機組。支持自備燃煤機組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鼓勵自備電廠轉爲公用電廠。(市發展改革委)加快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對以煤、生物質等爲燃料的工業爐窯,使用清潔低碳能源以及利用工廠余熱、電廠熱力等進行替代。堅持“增氣減煤”同步,新增天然氣優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潔取暖需求,到2025年,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8%。提高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對30萬千瓦及以上煤電機組實施對標行動,加快實施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到2025年,在確保電力、熱力穩定接續供應的前提下,實現30萬千瓦以下抽凝機組和達到退役條件的背壓機組基本替代退出。新增煤電機組設計指標滿足相關環保法規、政策、標准要求,煤耗標准達到國內標杆水平,電煤運輸優先採用鐵路、水路、管道等清潔運輸方式。(市發展改革委、中國鐵路濟南鐵路局集團、市生態環境局)

(四)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結構升級。壯大污染治理、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環境監測等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加快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鼓勵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布局氫能源、智能電網和先進儲能等。圍繞綠色產業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高質量發展龍頭企業。(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五)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強化宣傳引導,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圍繞《公民生態環境行爲規範》,從源頭減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市委宣傳部、市生態環境局)擴大節能環保汽車、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等綠色產品供給,探索建立個人碳账戶等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組織开展各類環保實踐活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持續开展全國低碳日、全國節能宣傳周等主題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發展,以綠色生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民動員、人人參與,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持續完善“全民低碳”小程序端功能,形成具備社交化、積分化、智能化等特點的個人低碳積分账戶。構建“线上+线下”全民參與低碳生活生態圈模式,持續培養市民低碳環保理念,營造全民參與氛圍。落實《山東省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相關內容,倡導綠色低碳出行方式,探索建立低碳出行獎勵制度,鼓勵民衆採用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拼車等低碳方式出行。到2025年,全市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以上。(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

三、提質增效,加快提升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度

(一)高質量推進工業領域協同增效。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鼓勵重點行業企業探索採用多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技術工藝,开展協同創新。引導高碳低污項目通過節能技改、新技術利用等措施減少碳排放。逐步減少獨立燒結類、熱軋企業數量,按照國家、省安排部署,大力支持電爐短流程工藝發展。(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於全生命周期,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到2025年,創建綠色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15個以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高水平推進交通運輸協同增效。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加快推進“公轉鐵”“公轉水”,大力發展以鐵路、水路爲骨幹的多式聯運。(市交通運輸局、中國鐵路濟南鐵路局集團、市口岸物流辦公室)推動內陸河流航運業發展,實現小清河通航,打造綠色高效、河海聯運的“黃金水道”。新(改、擴)建項目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應採用清潔運輸方式,到2025年,將遠距離運輸的計劃性較強的大宗貨物基本轉爲鐵路運輸或管道運輸。(市水務局、市交通運輸局)推廣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使用,積極推進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運行,在保留必要燃油公交車用作應急保障的基礎上,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車中新能源車輛佔比達到100%;新增和更新的出租車中新能源及清潔能源車輛佔比達到80%。持續推廣新能源等節能環保車輛,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量的50%左右。(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三)高起點推進城鄉建設協同增效。在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全面落實綠色低碳要求。加快提升建築能效水平,大力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築,推動建築節能改造與清潔取暖同步實施。(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到2025年,新建超低能耗建築、近零能耗建築等綠色低碳建築100萬平方米以上,城鎮建築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築、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築一體化應用,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築,推進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大幅壓減散煤,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推進熱泵、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清潔供暖規模化應用。(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充分挖掘余熱利用潛力,推動泰熱入濟、聊熱入濟長距離供熱,加快小型燃煤熱源點整合提升,打造全市供熱一張網。(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中統籌考慮減污降碳要求。(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

(四)高要求推進農業領域協同增效。合理控制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實施化肥農藥減量替代計劃,加強綠色農業投入品开發與推廣,深入推進秸稈、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加快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應用,減少農藥化肥污染和氧化亞氮排放。到2025年,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較2020年下降6%左右,在農業病蟲害發生平穩、農作物種植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化學農藥使用量較2020年下降10%左右。加大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力度,推廣先進適用的低碳節能農機裝備。(市農業農村局)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強化秸稈焚燒管控。大力推廣生物質能、太陽能等綠色用能模式,加快農村炊事、農業及農產品加工設施等清潔能源替代。(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开展大氣氨排放控制。(市生態環境局)

(五)高效能推進生態建設協同增效。堅持山水林田河庫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鞏固、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和碳匯能力。(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務局)开展人工造林、森林質量精准提升等林業建設,實施荒山綠化、低效林修復和森林撫育經營等一批林業重點建設工程。不斷增加森林碳匯和空氣淨化能力。(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全面加強河流、湖泊、溼地等水生態系統保護,不斷提升水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和水質淨化能力。(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優化城市綠化樹種,降低花粉污染和自然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开展生態改善、環境擴容、碳匯提升等方面效果綜合評估。(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四、聚焦重點,優化生態環境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路徑


(一)強化大氣污染防治與碳減排協同增效。一體推進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深度治理與節能降碳行動,持續優化煤電行業布局,加快淘汰煤電落後產能。推動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探索开展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試點。(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以工業塗裝、家具制造、包裝印刷行業爲重點,推動實施低VOCs含量工業塗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原輔材料使用替代,建設一批原輔材料替代項目。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管理。推進移動源大氣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協同治理,鼓勵將老舊非道路移動機械替換爲新能源或國三及以上排放階段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市生態環境局)

(二)推進水環境治理與碳減排協同增效。推進建成區雨污分流及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到2025年,全市完成3000個以上建築小區的雨污合流管线改造。編制管线修復計劃,優先對河道排污口、溢流口周邊及其有關聯的排水管網進行修理、清淤,實現污水納管、清水入河。(市水務局)按照國家、省統一安排部署,建設資源能源標杆再生水廠,推廣高效節能設備,提高污水處理廠能源利用效率。(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加快工業再生水循環利用,提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建設節水標杆企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加強污水和污泥資源化利用,推廣污水處理廠污泥沼氣熱電聯產及水源熱泵等熱能利用技術,提高污泥處置和綜合利用水平,減少污水處理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在污水處理廠推廣建設太陽能發電設施。(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

(三)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碳減排協同增效。鼓勵農藥、化工等行業中重度污染地塊優先規劃用於拓展生態空間,降低修復能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結合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少耕免耕、糧豆輪作、農膜減量與回收利用等綜合措施,提升耕地質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市農業農村局)鼓勵綠色低碳修復,優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技術路线,注重節能降耗,持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廣應用品種替代、水肥調控、土壤調理等技術,鼓勵對安全利用類耕地種植的植物收獲物採取離田措施。(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在符合耕地用途管制有關要求基礎上,推動嚴格管控類受污染耕地植樹造林增匯,研究利用廢棄礦山、採煤沉陷區受損土地、已封場垃圾填埋場、污染地塊等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市生態環境局)

(四)推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碳減排協同增效。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提高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管理水平。(“無廢城市”工作專班成員單位)大力推動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工業固廢源頭減量和規模化高效綜合利用,加快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促進工業資源協同利用,着力提升工業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加強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等設施建設和改造提升,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地區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市城管局、市發展改革委)加強生活垃圾填埋場垃圾滲濾液、惡臭控制,具有填埋氣體收集利用價值的填埋場,开展填埋氣體收集利用及再處理工作,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市城管局)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探索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新模式。(市農業農村局)

五、創新體制機制,开展多層面減污降碳協同模式創新

(一)开展城市減污降碳協同試點。積極开展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機制研究,深化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探索开展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機制研究,推動城市加快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力爭在城市建設、生產生活各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市生態環境局)

(二)开展產業減污降碳協同試點。依托現有省級生態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开發區),开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機制探索。根據園區自身主導產業和污染物、碳排放水平,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推廣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協同減少污染物和碳排放,提升園區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力爭打造減污降碳產業園區樣板。(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三)开展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細化鼓勵企業採取工藝改進、能源替代、節能提效、資源節約、綜合治理等措施,實現生產過程中大氣、水和固體廢物等多種污染物以及溫室氣體大幅減排。推動一批企業开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行動,支持企業進一步探索深度減污降碳路徑,打造“雙近零”排放標杆企業。引導重點領域國有企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全力推動減污降碳工作,鼓勵企業舉辦形式多樣的綠色低碳活動。(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國資委、市民營經濟局)

六、強化支撐保障

(一)加強減污降碳協同管理。嚴格落實國家、省相關要求,積極配合國家溫室氣體納入排污許可試點工作,銜接減污降碳管理要求,探索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統籌管理機制。推動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業开展環境信息依法披露,推動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依法开展信息公开。結合“智慧生態黃河”建設和碳監測評估試點,對碳監測、碳排放等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和統計分析,服務碳排放管理工作。(市生態環境局)

(二)強化減污降碳協同經濟政策。加大對綠色低碳投資項目和減污降碳協同技術應用的財政支持力度。大力發展綠色貸款、綠色股權、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扎實推進氣候投融資,支持歷下區申報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加大對減污降碳的支持力度。开展環境權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綠色消費信貸等金融創新,擴大綠色貸款規模。深入开展生態環境導向的开發(EOD)模式試點。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政策,持續加強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企業稅收徵管,更好發揮稅收對減污降碳綠色低碳發展的促進作用。(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營管部、人民銀行萊蕪中心支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萊蕪監管分局)

(三)提升減污降碳能力建設。依托全國碳監測試點,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監測網絡體系,提升減污降碳協同監測能力。根據國家要求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市生態環境局)

七、加強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形成工作合力,協同推進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各有關部門、單位)

(二)加強宣傳教育。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等廣泛开展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幹部隊伍能力建設,組織开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業務培訓,提升能力水平。深入开展綠色低碳發展教育。(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

(三)加強監督考核。按照國家、省統一安排部署,將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完成情況納入生態環境相關考核,不斷完善考核機制,逐步形成體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的生態環境考核體系。(市生態環境局)




標題:《濟南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8697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