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微軟和谷歌發布財報,一家歡喜一家憂愁。由於大膽押注AI,微軟开始獲得一些回報,業績不錯。反觀谷歌,核心業務增長乏力,雖然它也在積極投資新技術,但業績並沒有驚豔之處。 微軟Azure增速加快,生成式A...
微軟和谷歌發布財報,一家歡喜一家憂愁。由於大膽押注AI,微軟开始獲得一些回報,業績不錯。反觀谷歌,核心業務增長乏力,雖然它也在積極投資新技術,但業績並沒有驚豔之處。
微軟Azure增速加快,生成式AI貢獻約3%
最近一個季度,微軟獲得營收565億美元,同比增長13%,高於華爾街預期的545億美元。谷歌業績也很不錯,廣告營收同比增長9%,達到596億美元,YouTube廣告營收更是增長12%,只是谷歌雲業務增長速度沒有微軟快。
三財季,微軟利潤增長27%,達到223億美元。Azure營收增長29%,上季度增長26%,增速加快。谷歌雲業務增長率只有22.5%,比一年前同期的32%大幅下降,比上季度的28%也下降不少。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自谷歌雲服務推出以來增長最慢的季度。
受到財報影響,微軟股價上漲4%,市值增加約1000億美元。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市值蒸發1000億美元,股價在盤後下跌超過6%。
據悉,微軟Azure約有三個百分點的增長來自生成式AI產品,高於預期;相比7月份,AzureOpenAI平台的客戶數增加了7000個。
Jefferies分析師BrentThill說:“微軟肯定站在AI前沿,它在AI貨幣化方面做得比較好,谷歌卻在掙扎。”
雲計算市場承受壓力,生成式AI是競爭焦點
兩大科技巨頭之所以呈現出不同面貌,主要還是在於雲計算業務。微軟雲計算業務出乎意料實現高增長,在過去一年裏雲計算客戶不斷壓縮开支,現在形勢开始好轉。
微軟稱,雲計算業務仍然承受壓力,因爲用戶正在優化雲服務,與此同時,AI項目表現極好,推動業務回歸增長。
按照華爾街的預期,依固定匯率計算,上季度微軟Azure營收增長27%。但財報顯示,Azure的增長速度達到29%,如果不考慮匯率變動,增長也有28%。
再看谷歌,它的雲業務增長率只有22%,低於投資者預期的26%。在Alphabet整體營收中,雲業務只佔11%,雖然上財季谷歌雲業務的表現比廣告業務要好,但投資者還是不滿意,最終導致股價下跌。
BrentThill認爲,谷歌向AI投入巨資,它仍有可能重新回歸,繼續成爲雲計算市場的重要力量,但就眼下來看,微軟的增速更快,而且微軟雲業務從一开始就比谷歌大。
微軟首席執行官SatyaNadella告訴分析師,微軟打造了單一的、統一的技術平台,爲AI服務提供支持,現在公司正在因爲這一平台獲益。3年前微軟投資OpenAI,後來將OpenAI植入微軟AI基礎設施,爲微軟衆多軟件、AI服務及其它企業提供支持。
微軟首席財務官AmyHood也說,最近一個季度微軟雲平台增加了一些新業務,主要是AI,AI幫助微軟在雲業務市場贏得一些份額。
Alphabet首席執行官SundarPichai也在談論AI,他說AI導致根本性的平台轉變,它會讓公司的所有業務受益。SundarPichai還說,谷歌正在努力开發Gemini,它是谷歌的下一個大AI模型,SundarPichai相信Gemini能幫谷歌超越OpenAI,爲下一代AI服務賦能。
雖然AI爲微軟帶來增長,但微軟警告稱,雲計算平台增長會從當前水平回退,但在本財年余下時間會保持大體平穩。本財年到明年6月份截止。
從大模型訓練到部署,華爾街聚焦AI貨幣化
微軟與谷歌的競爭正在加劇,從雲計算、AI蔓延到AI芯片。
在AI芯片市場,英偉達是領頭羊,微軟的d-Matrix已經成爲競爭者。英傳達的GPU成爲訓練大AI模型的關鍵組成部門,d-Matrix注重的是“推理階段”,也就是將訓練好的模型部署到應用。推理需要高效、低成本芯片,d-Matrix瞄准的正是該市場。
d-Matrix首席執行官SidSheth相信,AI芯片短缺至少會持續12個月。企業已經訓練了足夠多的AI模型,接下來重點會轉移向盈利(用AI賺錢),努力從現有AI資源中獲得營收。SidSheth相信d-Matrix可以幫助客戶獲得利潤,一旦企業能從AI投資中獲得收益,d-Matrix的需求也會增加。
由於Azure業務好於谷歌雲業務,在未來的AI競爭中微軟擁有優勢。谷歌絕不會放棄AI,它正在向Gemini下注。TECHnalysisResearch分析師BobO'Donnell說:“雖然一個季度不能反映大趨勢,但是上個季度的業績已經證明……Azure正在從競爭對手手中奪取份額。”谷歌應該警惕。
總之,現在還不能斷言微軟已經取得勝利,但眼下華爾街的確將眼光轉向了AI,他們想知道AI能否變成真金白銀。微軟給華爾街帶來好消息,所以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
標題:財報拆解:微軟押注生成式AI已有回報,谷歌還在掙扎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8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