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眼下又到了候鳥遷徙的季節。近年來,借助衛星追蹤設備,我們不僅看到了候鳥的遷徙路线,也對候鳥遷徙的規律有了更多了解。哪種鳥連續飛行的時間最長、遷徙路线最遠呢?一起來看。
大數據盤點候鳥遷飛之“最”
畫面中的大數據三維立體圖顯示,密密麻麻的五彩线路每一條线都代表一只候鳥的飛行軌跡以及飛行高度。其中,記錄到連續飛行最長的鳥類是斑尾塍鷸,它們能一口氣飛行11天,從北半球的美國阿拉斯加穿越太平洋直達南半球的新西蘭,中途不停歇,連續飛行距離長達11000多公裏,被稱爲“鳥中馬拉松冠軍”;大數據記錄到遷徙路线最遠的要屬大杜鵑,從非洲南部沿印度洋海岸线一直飛到我國東北繁殖後代,然後再回到非洲南部度冬,一年遷徙距離超過30000公裏。
湖南省動物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周立波:最快的是短跑冠軍紅嘴鷗,在南海,它借助氣流的時候(速度)能夠超過(時速)230公裏,像我們普通高鐵250公裏的速度差不多。
走進科研現場 揭祕候鳥遷飛路线
如此大量的候鳥遷徙路线被揭祕,離不开追蹤技術設備的迭代升級。在湖南長沙一家候鳥衛星追蹤設備的研發車間,這裏展示了最先進的候鳥追蹤設備和最新的應用技術。
總台記者 李豔君:以洞庭湖爲例,這個畫面顯示的是洞庭湖雁鴨類候鳥遷徙的路线,每一種顏色代表一種候鳥,共記錄了小白額雁、灰雁等8個種類。3月下旬時,它們從洞庭湖出發一直往北,分爲中、東、西三個方向進發。其中白額雁飛得最快,經過6000多公裏的飛行,直接抵達目的地西伯利亞。
追蹤器迭代升級 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隨着技術設備的不斷更新,目前最輕的衛星追蹤器僅1.8克,還不到1元硬幣重量的三分之一。這種追蹤器也是首次被佩戴在環頸鴴的身上進行追蹤。通過數據反饋可以發現,環頸鴴於11月开始南遷,抵達菲律賓越冬,第二年3月到達渤海灣進行繁衍生息。這也是全球首次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得出環頸鴴的飛行路线。
總台記者 李豔君:這些追蹤器都採用的是太陽能電池,爲了省電,保持的是1小時一記錄。追蹤器的佩戴一共有三種方式,分別是背負式、腿環式、頸環式。它的重量不到物種體重的百分之三,可以實現微感追蹤,對於我國生物多樣性的建設和保護都起到數據支撐的作用。
標題:候鳥可以飛多遠?高科技手段來揭祕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8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