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京字號”種子系列報道】
草原上的華西牛
“66萬20號第三次!成交!”隨着拍賣師的一錘定音,在剛剛結束的2023年第四屆全國種公牛拍賣會上,一頭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專門化肉牛新品種——華西牛,以當場最高價66萬元的價格,成了此次拍賣會的“標王”。同時參加拍賣會的華西牛種公牛共40頭,拍賣總金額達到了725萬元。
“標王”的背後,是幾代育種人一場長達43年的科研長跑。華西牛的出現掀开了我國肉牛種業發展的新篇章!華西牛作爲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專門化肉牛新品種,爲我國的肉牛核心種業帶來了新的力量,它打破了當前我國肉牛核心種源依賴進口的局面,提升了我國肉牛種業的國際競爭力,更標志着我國主導品種自主供種難、只能依賴國外的時代一去不返。
而這篇華章卻非一蹴而就,它的背後是幾代科學家團隊接力40余年的研究與奉獻。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肉牛生產水平低、良種覆蓋面小、主導肉牛品種種源嚴重依賴進口。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牛遺傳育種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李俊雅說,雖然我國牛品種資源豐富,存欄量大,但產肉性能偏低,遠遠未能發揮出我國肉牛的品種和數量優勢,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國肉牛產業形成較晚;二是我國本土黃牛的役用性能選擇,導致國內牛品種肉用性能長期受到忽略;三是新中國成立後的自主培育品種多爲乳用或乳肉兼用類型,雖然推動了我國牛肉產量提升,但其生產效率與大型的專門化肉牛品種仍有較大差距;四是目前已培育的幾個專門化肉牛品種,還不足以解決整個產業的供種問題。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華西牛生產性能測定
面對這些問題,從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後回國的李俊雅研究員,帶領其團隊針對我國東北、雲南、湖北、山西和新疆等養牛大省進行了調查。經過調查、研究、試驗,將“三高兩廣”作爲肉牛新品種的育種目標,即:高屠宰率、高淨肉率、高生長速度、適應性廣、分布廣,並且許下了“破壟斷局面、興民族品牌、豐百姓餐桌”的愿望。
經過多年的努力,該團隊立足國家重大需求,圍繞新品種培育、種質資源鑑定與評價和生物育種三大方向,突破肉牛育種關鍵理論和核心技術瓶頸,制定中國肉牛選擇指數(CBI)和中國乳肉兼用牛總性能指數(TPI),每年定期發布遺傳評估結果,指導肉用種公牛選育。團隊還搭建了我國第一個肉牛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平台,實現傳統育種向現代分子育種技術的升級換代。組織成立了“金博肉用牛後裔測定聯合會”“肉用西門塔爾牛育種聯合會”“中國安格斯育種協會”等多種形式的肉牛聯合育種組織,吸納全國30多家種公牛站和核心育種場參與,初步形成了肉牛主導品種的聯合育種全國一盤棋的局面,實現資源、技術和育種信息的互通共享。
華西牛正是在優秀的技術支持和團隊的精心鑽研下應運而生,它的誕生對我國養牛業具有重要的貢獻,爲實現核心種源自主可控奠定了種質基礎。
華西牛
我國是世界牛肉生產第三大國和消費第二大國。2021年肉牛存欄9817萬頭,出欄4707萬頭,牛肉產量約698萬噸,佔世界總量的11.8%,消費量930萬噸,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7.5%。我國人均牛肉消費量也呈整體正增長態勢,2021年我國牛肉人均需求量達6.58千克/人,已超過全球人均牛肉消費。隨着消費和生產缺口的拉开,2021年我國牛肉進口量達到233萬噸,一躍成爲世界牛肉第一大進口國。
作爲肉牛業生產和消費大國,保障牛肉產品供給,必須有自己的種業支撐和獨立的良種繁育體系。我國肉牛種業已經跨過了“拿來主義”階段,進入了“自主創新”發展階段,自主創新能力正在穩步增強。各級研發單位,立足我國地方品種,自主培育了12個兼用及專門化肉牛品種,形成了由種公牛站、核心育種場、商品牛繁育場組成的三級繁育體系,自主供種能力大大提高。
華西牛新品種審定以來,推廣範圍持續擴大,推廣省份已達11個,育種群規模總數達1.4萬頭,採精公牛已超過200頭,年生產推廣凍精能力達500萬劑以上,在內蒙古、吉林、河南、湖北、雲南、新疆等地累計改良各地母牛300余萬頭。
據相關專家預計,到2025年,華西牛每年可提供進站採精公牛400頭左右,我國肉牛自主供種率提升到70%。到2027年,每年提供優秀種公牛將達到500頭以上,自主供種率將達到80%,實現核心種源自主可控。新品種的審定通過,僅僅是種源自立自強艱巨任務的第一步。下一步,“華西牛”育種聯合體將持續开展選育工作,對標世界主流品種,對“華西牛”進行持續選育提升,完善技術體系及相關標准;开展國際聯合遺傳評估;完善後續育種機制與市場對接;建設“華西牛”種公牛站和國家級核心育種場,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肉牛育種技術平台,繼續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切實提高肉牛育種能力和水平,發揮種業對肉牛產業發展的核心推動作用。
北京美麗鄉村網供稿
作者:韓國娟
標題:華西牛:掀开肉牛種業的新篇章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5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