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抱歉,想盡調請先打1000w”

2023-08-05 18:10:11    編輯: robot
導讀 “用謙卑的語氣把橫話都說了”。 昨日,一張官網截圖在不少群裏快速傳閱,引發了廣泛討論。總地來說,是深圳一家XX技術公司的創始人要融資,並搞了個“投資人認證機制”,在官網“投資關系”頁面附了一份面向投...

“用謙卑的語氣把橫話都說了”。

昨日,一張官網截圖在不少群裏快速傳閱,引發了廣泛討論。總地來說,是深圳一家XX技術公司的創始人要融資,並搞了個“投資人認證機制”,在官網“投資關系”頁面附了一份面向投資人的告知聲明,脫敏版的截圖如下:

簡單梳理要點如下

第一,當下盡調只是走過場,最好用上輪的盡調報告;

第二,1億融資額不低,沒實力的機構別來聊了;

第三,我想盡快搞定融資,非要盡調,先付1000w;

這番話很有意味。

首先,這位創始人的語氣很客氣很客氣,還是那種“用謙卑的語氣把橫話都說了”的客氣法兒。

他开出了“想盡調先打1000萬”的條件,卻描述爲“小小的、內心非常過意不去的過分請求”;知道可能引起投資人不適,也懇切表達了歉意;雖然叫停了新一輪盡調,但只要“彩禮”到位,公司將“不遺余力”支持資方开展工作。

坦白講,這位創始人的表達能力確實強,也了解市場行情,他的每個決定都有理有據,看上去似乎無可反駁,甚至還周到的替資方做好了心理建設。

創始人知道大多數機構账上沒什么錢,但只歸因到“募資難的環境”;知道大多數資方是過來白嫖項目拿信息的,卻只點到“沒有結果的談判是在浪費時間”;知道這么做會得罪不少機構,尤其“沒有實力的機構”,但公司“真的找不出更合適的方法”;知道先付1000萬這事難辦,於是告訴機構,賺錢比面子重要。

短短百字,該說的,想說的,都說了。

雖說姿態放得很低,但把話語權用到了極致。一次股權交易,投融博弈本來總有強勢方和弱勢方,這位老板把勢能用到了頭兒。當然,嚴格來說,一位創始人的時間,精力,意愿,都是可以換算成錢的東西,但更多時候是作爲隱性成本,而這份聲明的意思,是連前期深入交流的成本,都要先算成錢,拿到手。

另外,個人覺得這個作風特別“深圳”,先說明,沒有冒犯任何人的意思——但確實務實極了,我還真想象不到一個北京的老板能在談判前把話說到這份兒上。

這份務實還體現了其他環節,瀏覽官網“投資關系”頁面發現,不僅銀行账號、咨詢方式、盡調報告都一並放了上去,獲取報告還需账號密碼登錄,把融資操作給“數字化”了。

或是隨着事件發酵引發了爭議,創始人昨晚發了一條朋友圈做了番澄清,除了一貫禮貌低姿態,強調了這么做的無奈、歉意和感謝,順便還分享了下“要與世界巨頭競爭”的愿景,並表示不會刪除官網信息,規則依然如此。

不過官網聲明還是在末尾加了句“如果投資人在盡調過程發現結論與我司描述任何不符,我司退還雙倍保證金”,強調了公司的信息誠信,卻暫未明說如果機構盡調完沒“閃婚”,1000萬“彩禮”該如何處置。

通常而言,投資機構的供給情況,決定了融資的強勢與否。風險投資在中國這些年,話語權也經歷了從資金端到資產端,尤其是優質資產端的流轉。

那么今天探討的這家企業,試圖改變規則的籌碼是什么?

根據官方信息,這家企業的業務,按其自己的描述是:是一家存儲產品,閃存芯片及測試、軍用計算機服務商。現已將業務拓展至全球企業,已完成三輪融資。

根據相關資料,存儲是半導體產業支柱之一,閃存作爲主要產品,佔據了這一市場小半壁江山。閃存在國內屬於典型的卡脖子賽道,2017年之前,中國自主生產閃存仍是空白,直至近幾年才开始迅速崛起。

但我一連問了幾位投資人,都表示僅憑現有信息,“無法明確判斷公司質地和投資價值”,“看不出有啥特點”,“收入好像還行”。半導體賽道雖火,但今年相關投資在整體降溫,芯片材料上遊產業鏈相對更受歡迎。所以只能說,“國產替代”確實存在想象,閃存賽道近期也生出了一些觸底反彈之勢,但就本文討論的公司而言,核心關注點還是來自1000萬盡調門檻吊足的胃口。

在投資行業,盡調本是最普遍性的操作,包括行業研究、商業盡調、財務盡調、法務盡調等多個環節,流程雖系統冗長,卻是必不可少防範風險的過程。GP拿着LP的錢,需要嚴肅履行義務,勤勉盡責,平衡收益和風險的天平。

我的同事張楠老師在《VC假裝做盡調的藝術》一文曾寫到,通常而言,沿用前續盡調報告的情況是,一些機構沒有盡調資源和專業判斷能力,或與前續領投機構有深度綁定或其他信任機制。如果有獨立盡調的條件和能力,卻不落實盡調,則可能存在利益輸送或某種“抱團取暖”。

顯然,我們探討的案例不屬於上述任何情況。盡管近年常出現搶份額激烈,以至於跟投無權盡調的情況,但以1000萬的高門檻和“閃婚”的訴求,是單方面、一視同仁地把盡調變成一件高不可攀的事項。

這位創始人的做法,有點重塑規則的意思——即便以前風險投資的規則裏,基本沒有盡調前付費這一項。不過現在加上,也不是不行。

作爲市場裏的觀察者,我十分理解創始人的處境。科技投資時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考驗投資人的行業知識和產業理解,溝通門檻本身就高,創始人時間寶貴,勻不出那么多時間給外行投資人做科普。

另外,我同事張俊雯老師在《機構雖小,账上有錢》一文曾分析到,隨着投資主线的轉移和資金話語權的更迭,現在的一級市場不論賽道、資金、參與方正在趨於高度分散,全新的參與方層出不窮,數量龐大。

對於投資機構的挑战在於,賽道變小回報變低,賺錢更辛苦;大錢條框多,小錢太分散,拿錢也更辛苦。對於創業公司而言,有大體量出資能力的機構變少,就需面對四面八方、來路不同、需求各異的大小資方。這意味着海量巨大的溝通成本。

該公司尚無專職負責募資的人員,大概也沒有聘請FA。講究實幹的創始人基於現有條件,做一番融資流程的創新,最大程度篩選掉不符條件的資方,提高一些效率,這完全可以理解。

只是,這裏仍有兩層問題。

第一個,這位創始人不聰明。我不知道這番操作是不是背後還有PR訴求,但就交易來說,這種聲明,等於是公开把絕大多數投資方往外推。本來GP和LP之間的關系處理就越來越難,你現在公开要求投資人“要么放棄盡調,要么付錢盡調”,如果真有哪家機構投了,是否可以認爲他們一定二者裏選了其一?那么,放棄盡調,先付錢再盡調,這哪一項不是在向LP證明基金管理人的不負責任和業余?

第二個層面的問題是趨勢性的。

這就是這幾年一個潛在的、但持續進行的變化:既有的遊戲規則在坍塌。例如,GP募資的時候,要求先寫一篇小作文,闡述項目理解和機構優勢的,甚至經常遇到LP提出大量附加條款、前期條件,其中可能包括私人、私利的要求。我聽同事還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家人民幣PA來吐槽,某地母基金的代理機構對GP合夥人提出條件是,“先來當地銀行开個理財账戶”。

但問題在於,這些例子,包括今天談到的付錢盡調,說好聽點是重塑規則,說難聽點其實只是破壞規則,今天市場上新增的大部分壓力、負擔,指向的都是GP,都是由投資人這個群體买單,這顯然不是正向的信號,一個市場的起伏波動是由所有參與方共同推動的結果,而投資人在其中承擔的責任,是不是過於大了?

另外,當下LP和GP,GP和企業,甚至企業和供應商,同行之間,同事之間的合作難度都在加大。在規則重建的過程中,卻只能看見有人做加法,提出更多條件,人爲地制造困難,令交易、合作的難度提升。我記得前陣子投中發稿講過:上次开募資閉門會,一位產業LP提出疑問——諸位政府LP、金融機構LP各有各的訴求,各有各的附加條款,我作爲產業LP不多提點條件出來,不是喫虧了嗎?

當然必須承認,搞“投資人認證”,發這份聲明,這位創始人有權利這么做,更何況,他從始至終都在話語上保持着謙遜的態度,不斷強調“非常抱歉、過意不去”,但我想說的是,非常抱歉,今年大家都很難,但您也並沒有做出好的示範。

現在送您60元紅包,直接提現不套路。快參與活動來領取 海量資訊、精准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標題:“實在抱歉,想盡調請先打1000w”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4609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