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倪浩 陶明陽】在海南上網追劇或者瀏覽雲相冊,數據流量並不都是來自陸地之上的數據中心,有可能來自海底的服務器,通過光纜最終傳輸到網絡終端客戶。
在全球,已實現在海底建設數據中心的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中國。7月27日,《環球時報》記者在海南海底數據中心採訪時,海底數據中心海南示範开發項目總經理蒲定介紹說,美國的微軟公司以對環境較爲苛刻的標准,將數據中心建在了溫度更低的蘇格蘭周邊的北海海域水下,且沒有對外推廣大商業應用。而中國則採用了與微軟不同的技術路线,第一次將數據中心建在了海南陵水近海海底,水溫高、環境復雜,施工技術難度更大,但卻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商業化應用。
2022年12月,海南海底數據中心成功將全球首個海底數據中心核心裝備“海底數據艙”放入海底,近300台服務器开始向外輸出數據。這是全球商業海底數據中心運營的先河,中國又創造了一個全球第一。
海底數據中心方案全景圖(海南海底數據中心供圖)在採訪中,蒲定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全球95%以上的數據業務還是優先選擇陸地傳統數據中心,但海底數據中心的誕生,意味着中國爲全球提供了一個新的賽道。目前全球研究和推動海底數據中心建設的領軍企業分別是微軟和海蘭信,而國內企業與國際巨頭在這一領域各有所長,處於並跑階段。中國在海底數據中心的創新,有望成爲我國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突破技術封鎖的典型領域。
省電、省水、省地,低能耗、低成本、低時延,是海底數據中心相比於陸地數據中心的天然優勢。蒲定說,“以陸地1萬個機櫃爲例,同等算力的海底數據中心,每年能節省用電總量1.75億千瓦時、節省建設用地面積9.84萬平方米、節省淡水15萬噸。此外,數據艙內恆壓恆溼無氧無塵的環境還會讓服務器的可靠性大幅提升。”
但是將數據中心建在海底,享受海洋水體帶來的諸多有利條件,在技術實現上並非易事。
《環球時報》記者從海南海底數據中心了解到,建設海底數據中心就是將服務器等IT設施安裝在海底密封的壓力容器中,用海底復合纜供電並將數據回傳至互聯網的數據中心。作爲核心裝備的海底數據艙單個罐體呈圓柱形,重達1300噸(含基礎底座),相當於1000輛小汽車的重量。罐體直徑3.6米與“天和號”空間站核心艙相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底數據艙”。
蒲定說,“中國的施工方案是先預制好海底數據中心,等到部署時,哪怕是一片空海,海纜一旦鋪成,我們就把整個模塊放入海底。整個部署過程不像是一個工地,並長期在海底施工。而是在陸地上將海底數據中心模塊基本完成安裝調試,再放入海底,短短幾天就可以完成了。”
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下水瞬間(海南海底數據中心供圖)蒲定告訴記者,“數據中心其實最怕的是水,海底數據中心意味着把各種IT硬件設施直接放進大海裏。如何做好密封、防腐工作,同時還能保證電力安全運營,這些都是巨大的技術挑战。”根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在數據艙罐體密封時,每個螺栓的順序和方向必須精准到毫米。海南海底數據中心專門制定了一套操作規程,先後攻克可回收水下泵模塊設計、超大直徑封頭法蘭水下密封安全性等技術難題。
另外,海底數據中心的建設還考慮了極端自然災害的防御,包括地震、海嘯以及台風所引發的海浪衝擊。蒲定表示,中國的海底數據中心是按照100年和500年一遇重大海底自然災害所設計的,保證在幾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下,海底數據中心仍然可以穩定運行。
在海底开建數據中心是兩大專業領域的相互融合:信息化建設與海洋工程。“你看,中國的海洋工程已經把油氣开採相關的各種設備都放到海裏了,已經超過了30年。國內的通信行業數據中心發展也超過了一二十年,但是把兩個行業整合在一起,去建設海底數據中心,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蒲定表示,中國在建立海底數據中心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建設過程中沒有任何國際參照,也沒有既有經驗進行學習和借鑑,而全靠“自己一點點去摸索和嘗試。”
今年7月份,作爲中國海底數據中心的首艙客戶,中國電信集團海南分公司、中國信通院聯合發布了半年度運營報告。報告指出,自海底數據中心啓用以來,運行良好,各項指標平穩,供配電、暖通、弱電等系統工作正常,爲IT系統提供了穩定的電力和運行環境——業務服務器零故障。
蒲定表示,海底數據中心的建成填補了我國在海洋工程與數據中心新基建融合發展領域的空白。另外,通過與海上風電等新能源結合,海底數據中心可逐步從低碳邁向零碳,爲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新方案,爲陸海統籌及立體用海提供新思路。也將爲國家“東數西算”战略提供“陸數海算”新補充,爲“海洋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創建新賽道。
海量資訊、精准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責任編輯:王婉瑩
標題:全球只有中美在做這件事 看中國如何把數據中心建在海底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4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