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家校社企協同共治 幫助未成年人健康用網

2023-07-27 18:10:11    編輯: robot
導讀   當前,我國網民規模已超過10億,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未成年人是我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富活力和個性化的網絡群體。暑期已至,未成年人健康用網問題受到政府、學校、家長等各方關...

  當前,我國網民規模已超過10億,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未成年人是我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富活力和個性化的網絡群體。暑期已至,未成年人健康用網問題受到政府、學校、家長等各方關注。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發布《未成年人APP使用狀況與網絡保護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並組織專家研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爲,互聯網已經成爲未成年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渠道。我們應該在尊重未成年人用網權益的基礎上,依托多方力量,共同引導和幫助未成年人提升網絡素養,“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中的積極作用。

  尊重未成年人用網需求 發揮互聯網平台的學習功能

  報告圍繞未成年人互聯網APP的使用情況展开問卷調查,調查樣本5000多份,覆蓋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結果顯示,未成年人使用的APP相對集中,按照使用比例的高低排序,依次是微信(69.4%)、抖音(51.7%)、QQ(36.4%)、王者榮耀(28.1%)、快手(25.8%)、愛奇藝(24.4%)、騰訊視頻(23.6%)、嗶哩嗶哩(19.8%)、淘寶(15.9%)、拼多多(14.3%)、優酷視頻(13.9%)、酷狗音樂(11.0%)、英雄聯盟(10.5%)、網易雲音樂(9.1%)、京東(8.6%)、微信讀書(5.0%)、咪咕閱讀(3.5%)和原神(3.5%)、虎牙(2.8%)、鬥魚(2.5%),另有1.8%的未成年人選擇其他APP。

  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大學副校長林維談到,關注未成年人的APP使用情況是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點和基礎。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需求是社交和娛樂,學習需求佔比較低,側面體現出網絡生態中未成年人學習資源供給不足問題,提醒互聯網廠商在未成年人知識型產品和內容建設上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學校、家長、未成年人本身也都對此抱有很大的期待。“當然,我們也看到,抖音、B站等平台上也有大量優質的青少年教育和知識科普內容,如何將平台的知識屬性從娛樂屬性中突出出來,將短視頻‘寓教於樂’的功能發揮出來,甚至將短視頻APP用作青少年教育的新工具,是未成年人家長、學校、短視頻平台等各方需要長期努力的方向”。

  報告顯示,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類APP的主要目的是娛樂和學習,其中68.4%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APP是爲了“娛樂”,59.5%是爲了“學習知識或技能”,44.2%爲了“獲取最新的資訊或信息”。接受個案訪談的未成年人也反映了與上述一致的態度,“嗶哩嗶哩是經常使用的APP,內容比較豐富,既可以娛樂也可以學習。”“抖音滿足了我對探索世界的興趣與需求。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不會的問題會進行搜索,現在使用短視頻搜索答案非常方便。”

  “除了社交、娛樂和學習,自我實現是未成年人用網的深層需求所在”,報告課題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鄭紅麗介紹到。通過個案訪談,鄭紅麗了解到很多孩子通過短視頻平台看到了他們未曾看到的世界,學習掌握了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和技能。“典型例子是一個男孩子,學習不夠好,但他喜歡籃球,通過短視頻學習到很多籃球技巧,並跟小夥伴們一塊兒練習,幫大家提升了籃球技術,也收獲了自信。後來他還當上了班長,學習也相應有所進步,對他來說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

  了解未成年人使用APP的具體情況 精細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

  報告分析了未成年人使用各類APP的具體情況。其中,在未成年人使用社交類APP中,92%的受訪未成年人使用微信,48.3%的使用QQ,同時使用以上兩種社交類APP的佔40.2%。與此同時,未成年人除了使用社交類APP的聊天功能,也在高頻使用嵌套在內的短視頻、直播、小遊戲等其他功能。

  報告指出,許多大型互聯網平台在原有社交、資訊產品內嵌入短視頻模塊,實現用戶在平台各功能間的快速切換和相互流轉,爲未成年人觀看短視頻提供了便利,同時容易引發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不足等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嵌入式短視頻平台在用戶身份認證和識別存在漏洞。依托於社交APP主體的身份認證情況,嵌入式短視頻平台無法獨立識別該账號是由未成年人使用還是由家長使用,存在未成年用戶監管漏洞。其次,嵌入式短視頻的青少年模式管理存在漏洞。其一,在开啓青少年模式方面,部分嵌入式短視頻平台缺乏明確的彈窗提醒。其二,在內容池豐富度方面,與單體型短視頻平台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未能滿足未成年人的使用需求。其三,依托APP平台搭建的嵌入式短視頻,無法與平台原有的屬性功能完全切割,因此難以通過屬性功能限制保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尤其是個人信息安全。

  對此,林維強調要落實相關互聯網平台的主體責任,進一步提升嵌入式短視頻平台的自我監管標准,完善互聯網平台青少年模式建設水平。

  此外,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未成年人檢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挺指出,主流互聯網APP的監管水平相對較高,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情況相對較好,更應關注一些小衆的、不知名的互聯網APP。從一些司法案件中可以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隱蔽性較強的不法APP,或可從軟件市場直接下載,或通過其他app引流,裏面存在大量不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甚至與未成年人被害或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有較大關聯,應該予以嚴厲打擊。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寧寧同樣表示,除個人信息保護風險、不良內容侵害,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中還面臨着通過網絡社交、遊戲產生的關聯風險,“例如,通過社交和遊戲平台與未成年人產生交流和聯系,已經成爲不法分子觸達未成年人的主要途徑之一”,由此需要拓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關注範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郗傑英提出,網絡科技的應用要有立場、有情懷、有溫度,互聯網平台企業要肩負起社會責任,充分利用網絡新技術做好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對此,與會專家表示一致贊同。

  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 家庭引導、學校教育是關鍵

  “堵”不如“疏”,尊重未成年人用網需求,幫助未成年人提升網絡素養是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根本,這已成爲學界、教育界的共識。

  就此,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未成年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代秋影認爲,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監管作用最爲關鍵。她指出,幫助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用網習慣,提高未成年人對網絡內容的分辨力,其底層邏輯在於未成年人的三觀構建,這與其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密不可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是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客體,寄托了未成年人情感、心理等深層次需求,未成年人用網行爲管理本身是親子關系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將孩子想象成機器人一樣,認爲對孩子的監管就是給其設置各種各樣的規則,而應認識到孩子的個體差異,結合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和管理,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蔣俏蕾就家庭監管給出具體建議。她指出,現在的未成年人觸網時間較早,大部分都在學齡前,家長需要爲孩子制定合理的網絡使用規則,且從孩子最早觸網時便开始溝通執行,幫助孩子盡早形成網絡使用的自我規範觀念,而不是等孩子上學後,有了自主使用能力或已經養成不良的使用習慣後再去介入和幹預,處理不當還會引發家庭矛盾。

  此外,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鄭寧則重申“家校社協同育人”理念,同步指出學校教育和社區支持的重要性。一方面,建議將網絡素養課程作爲從小學开始的一門必修課,並納入到學分管理體系中,以保證課程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議社區提高文化供給服務水平,多多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科普、文體類线下活動,將網絡素養教育融入到线下活動中去。”

  “我們還可以通過线上渠道進行未成年人保護宣傳。”研討會上,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於旭坤介紹了他們在抖音進行未成年人保護知識科普的實踐經驗。“我們中心從去年开始運營抖音账號,進行未成年人保護的普法教育和宣傳。在暑期,抖音將針對清朗行動开展6場直播,我參與了第二場網絡欺凌內容的直播,效果不錯。除此之外,應當鼓勵、支持互聯網企業強化對未成年人的現實保護,线上线下保護應當相結合,以更好保護孩子們成長。”



標題: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家校社企協同共治 幫助未成年人健康用網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4299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