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7月14日電 “國內自動駕駛芯片第一股”,一條腿邁進了港交所大門。
6月30日,Black Sesame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以下簡稱“黑芝麻智能”)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中金公司和華泰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對於黑芝麻智能這家公司,或許很多人還並不熟悉,但對於其所處的自動駕駛芯片領域,黑芝麻智能早已名聲在外。作爲自動駕駛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動駕駛芯片扮演着“超級大腦”的角色,與“千裏眼”激光雷達一齊,被稱爲加速智能汽車變革的“神兵利器”。
黑芝麻智能創始人兼CEO單記章,湖北人,骨子裏藏着一股“敢爲天下先”的荊楚精神。他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無线電電子學系微電子專業,職業生涯起始於豪威(OmniVision),並跟隨該公司一路從初創企業成爲全球圖像傳感器龍頭。身處產業一线的他,洞察着全球汽車產業的瞬息萬變。
2016年前後,奔馳、福特等百年車企开始在硅谷布局自動駕駛研發,單記章嗅到了產業趨勢的變化。那年他做了一個決定,回國創辦黑芝麻智能,加入自動駕駛芯片賽道。
七年後的今天,單記章和黑芝麻智能之所以能站在港交所門前,既是汽車產業所驅使,亦是資本市場在推動。從今年3月底港交所18C規則生效以來,黑芝麻智能是第一家以此規則正式遞交A-1上市文件的企業——這無疑是爲黑芝麻智能這類特專科技公司开闢了“綠色通道”。
如果黑芝麻智能順利邁進港交所的大門,那距離單記章心中埋藏已久的夢想,又近了一步——“我希望,中國的智能汽車上的核心芯片是由我們中國公司做的。”
一、重金研發,是創新該有的樣子
“車規級芯片靠燒錢是燒不出來的”,單記章認爲,一定要把產品性能和成本做到極致,一旦出錯,所有東西又要重新驗證一遍。時間,是造芯片最大的敵人之一。
在七年的創業中,黑芝麻智能作爲車規級智能汽車計算SoC及基於SoC的解決方案供應商,目前已經發布了華山系列和武當系列,前者主要滿足當下自動駕駛系統對算力的需求,而後者迎合智能汽車跨域計算的需求。
智能汽車計算SoC,本質上是新時代的產物。
在汽車芯片領域,MCU(微控制單元)及SoC(系統級芯片)是典型的計算芯片。但隨着汽車行業朝着電動化、智能化發展,傳統MCU難以處理復雜數據,自動駕駛SoC靠着計算能力強、數據傳輸效率高等優勢,成爲汽車芯片設計和應用的主流趨勢。
黑芝麻智能於2020年和2021年,相繼推出車規級SoC華山系列產品A1000、A1000L和A1000 Pro,三款芯片均爲16nm制程工藝,其中A1000、A1000L已在2022年實現量產,INT8精度下單顆芯片算力分別爲58TOPS和16TOPS,已完成所有車規級認證。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2年車規級高算力SoC的出貨量計,公司是全球第三大供應商。尤其是華山系列芯片在2022年量產後,黑芝麻智能在當年的營收額實現了快速增長。據財報顯示,2020-2022年公司營收分別爲5302.1萬元、6050.4萬元和1.65億元。
而毛利則由2020年的人民幣1200萬元增至2021年的2190萬元,並進一步增至2022年的人民幣4860萬元。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別爲22.7%、36.1%及29.4%。
作爲一家身處汽車產業變革最前沿的公司,技術研發永遠是第一驅動力,甚至有必要可以先將短期的營收目標往後放。
財報顯示,2020年-2022年黑芝麻智能研發投入分別爲2.55億元、5.94億元及7.64億元;營收佔比分別達480.2%,984%,461%。這意味着,黑芝麻智能在這三年研發开支達16.13億元,遠高於三年營收2.8億元。
高額的研發开支,讓黑芝麻智能組建起了一支芯片領域的“復仇者聯盟”。截至2022年底,研發團隊有783名成員,其中55%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研發團隊成員佔僱員總人數的85.5%。根據招股書顯示,其核心研發團隊成員均擁有超過15年的工程經驗,具備國內或海外的知名科技公司工作經驗,如博世、豪威科技、高通及中興。
七歲的黑芝麻智能,已經初現成熟大廠之氣。
二、標杆客戶,是商業化的加速器
“半導體前面難做,後面的爆發特別快。”單記章曾說,每天都在刀尖上行走,和時間賽跑,絞盡腦汁克服自己精力和智力的極限。
芯片量產,就是一道煉獄。
要知道,一顆小小的車規芯片,從研發到量產過程十分艱辛。這期間需要邁過諸多門檻,包括打造可靠的芯片產品、开發成熟的軟件系統以及構建完善的車規體系。
例如黑芝麻智能的華山系列自動駕駛芯片,從產品設計、流片、封測、車規認證和打造算法工具鏈,到功能安全認證,自動駕駛軟件包开發再到完善支持行業生態,前後經歷了超過三年的時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與如今开發一款汽車產品的周期,頗爲相近。
但是,芯片並不能像汽車產品一樣,下了生產线就能送到終端渠道進行銷售。在芯片公司在與車企、Tier 1供應商的合作過程中,涉及大量的測試、溝通、打磨、反饋、修改過程,產品落地周期極長、難度大。所以,這考驗的各方之間合作的默契與信任程度。
比如,在與一汽的合作中,黑芝麻智能與一汽集團、一汽智能網聯开發院、一汽南京形成從前沿技術研發、基礎平台建設到量產項目合作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基於華山二號A1000自動駕駛芯片打造的紅旗智駕大腦應用於紅旗旗艦SUV車型,爲車輛賦予感知、決策和交互的能力。並且,雙方還將加快驗證武當系列跨域計算芯片。
黑芝麻智能的客戶名單,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招股書顯示,其客戶群由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33名增長至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45名,並進一步增長至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89名。截至目前,黑芝麻智能已與30多名汽車OEM及一級供應商合作,如一汽集團、東風集團、江汽集團、合創、億咖通科技、百度、博世、採埃孚及馬瑞利等。
對於七歲的黑芝麻智能而言,以上這些實力雄厚的標杆客戶,既能直接推動其技術和產品的驗證,又能加速商業化的閉環。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黑芝麻智能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佔當期收入的47.7%、40.7%及43.5%。此外,近三年,其前五大客戶的收入佔比分別爲88.5%、77.7%及75.4%。
更值得注意的是,黑芝麻智能的股東名單中,仍有着很大的潛在客戶群。
自成立以來,黑芝麻智能已經獲得十輪融資,其中不乏北極光創投、上汽、招商局創投、海松資本、騰訊、博原資本、東風汽車、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蔚來資本、吉利、武岳峰資本、中銀投資、國投招商、聯想創投等知名財務投資機構及產業資本的投資。
待到“小米汽車”正式登場時,再談商業化的拐點也不遲。
三、爆發前夜,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單記章曾直言:“一家芯片公司,錯一次可能很難受,錯兩次可能就死了。但我們運氣挺好,創業這七年的時間裏,還沒有遇到產品做廢了,或者战略上出現重大錯誤的情況。”
回顧黑芝麻智能在產品上的選擇,其實兩個大方向——華山系列主攻高度(算力),武當系列主打寬度(跨域)。而這兩者,也都對應了行業變革的趨勢。
第一,追求高算力的步伐,不會停滯。
從L2到高速NOA(導航輔助駕駛),再到城區NOA,將是接下來幾年中國市場乘用車前裝智能駕駛量產上車的明確功能演進趨勢。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顯示,2023年1-2月中國市場乘用車前裝標配搭載NOA交付4.61萬輛,同比增長42.72%,滲透率(佔全部L2級輔助駕駛)從去年同期的4.35%提升至5.90%。
尤其是從今年开始,城區NOA开始逐漸從測試階段進入量產交付,技術趨勢更偏向於“重感知、輕地圖、大算力”的路线。這是因爲城區場景復雜,車道信息、交通標志等關鍵要素若靠純感知識別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
而針對更高階的L3及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黑芝麻智能正在开發目標算力爲250+TOPS的華山 A2000 系列,預計將於2024年推出,於2026年實現量產。
第二,芯片N合1的道路,不會遲到。
單記章的湖北老鄉雷軍,曾問過單記章一個問題:“行業周期這么長,你們如何生存下去並走到頭部?”單記章的回答是,團隊應把產品性能和成本控制做到極致。盡管在本土芯片需求高漲的大背景下,國內芯片公司會有一定優勢,但最終仍然需要技術上的創新。他解釋到,黑芝麻智能的一個賣點是,可以將需要多顆芯片才能完成的功能,融合在一顆芯片上。
在去年9月,英偉達Nvidia發布了大算力芯片Drive Thor,可實現座艙域、駕駛域融合,支持將輔助駕駛、自動泊車、信息娛樂、DMS等多種功能整合在同一塊芯片中運行。
而今年4月,黑芝麻智能則發布了國內首個智能汽車跨域計算平台武當系列及其首款芯片C1200,展現出了面向跨域計算場景的實力。據悉,該平台覆蓋座艙、智駕、網關等不同領域,具有多種融合功能,瞄准L2+級別智能駕駛及融合計算應用市場。
在輔助駕駛普及的階段,“艙駕融合”的價值會快速釋放。
要知道,當輔助駕駛接管車輛時,人坐在艙內,對艙外的行車環境並不一定能夠充分了解。因而,只有座艙和智駕進行信息打通和融合,座艙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動駕駛系統在幹什么,艙外的環境是怎樣的。座艙結合智駕的一些傳感器數據信息,才能更好地把車外的環境信息反饋給駕駛員,幫助或輔助駕駛員更好地开車。
據了解,英偉達Drive Thor預計2025年量產,但黑芝麻智能的C1200在今年下半年就能提供樣片,明年底就能量產。
不僅量產時間趕在了英偉達的前面,而且單記章還有信心實現更好的成本表現。“芯片考慮的維度主要是性能、功耗、成本。而我們考慮的是,如何用更小的成本、更小的面積讓它發揮出更好的性能。”
本質上,高性能與高性價比的兼顧,是加速技術普及的關鍵。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自動駕駛乘用車的廣泛使用是技術成本降低和消費者接受度提高的結果,自動駕駛乘用車的全球銷量預計到2028年將達7,160萬輛,滲透率爲94.4%。隨着持續進行开發及需求不斷增長,預計於2030年前,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模將超過人民幣6,000億元。
寫在最後
在浮躁的階段,僅用利潤論英雄、用虧損談勝負,未免也太過於苛刻。
我們不妨,對技術多一點耐心,對創業者多一點信心,對科技行業更要多一點敬畏心。(中新經緯APP)
標題:這家本土芯片公司,給中國硬科技賽道打個樣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37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