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央網信辦下發《關於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的通知》,开展爲期兩個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以下簡稱“專項行動”)。其中特別指出要關注新技術新應用風險問題,如對“AI換臉”等技術生成涉未成年人低俗色情圖片視頻等,要予以重點整治。
如今,“AI脫衣”技術已生成一條黑色產業鏈。上遊不法分子通過AI技術生成圖片,並對這些圖片進行整合,打包成圖集,通過成套售賣的方式出售給下遊买家,有的人爲此建立起“付費會員群”,使一些無辜人士、甚至未成年人陷入“黃謠”漩渦。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AI脫衣”圖被公开叫賣
“圖片中確實是我的臉,但這裏的我……怎么沒穿衣服?”
今年5月,還在讀大學的李亦(化名)收到一名網友給她發來的圖片,看後,她又氣憤又害怕。
李亦是一名Cosplay(角色扮演)博主,常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扮演各種動漫角色的照片。後來,她和網友找到了制作裸照的洛粉(網名)。洛粉承認,他將照片放入一款AI(人工智能)軟件中,不到幾分鐘就能將李亦穿好的衣服“脫下”。在網上,洛粉以5元一張的價格公开叫賣圖片,聲稱60元能打包买到60多名博主的“裸照”,其中甚至還有未成年人的照片。
“我從來沒有拍過這種照片!”氣憤的李亦着手收集對方利用AI進行不法行爲的證據,意圖追究其法律責任,於是,她以买家的身份與洛粉加上了好友。
洛粉並非直白地以“AI脫衣”字眼兒招攬生意,而是隱晦地表示自己在“改圖”,“小姐姐,這裏接Cosplay的‘改圖’,5元一張。”當李亦進一步詢問其如何“改圖”時,洛粉含糊不清地表示,自己是採用AI技術生成了各種Cosplay的圖片。
李亦從洛粉組建的一個群聊中發現了端倪。在這裏,洛粉不僅繼續提供“改圖”的服務,更發布了大量帶有暗示挑逗意味的圖片,以圖集形式公开叫賣,稱60元可以买到65張,“預計還有總共300張會通過群聊慢慢更新”。
“這是誰?”李亦從中找到了自己的“裸照”,去找洛粉問個明白。“這是克羅托(角色名)不穿衣服,博主本人讓這么拍攝的。”洛粉答道,並諱莫如深地提示,“可別亂轉亂發,因爲套圖中涉及到的60多名博主本人不同意”。
“他這么說像是我們這些博主自己去拍了大尺度照片!”李亦十分氣憤,亮明身份,與洛粉對質。
“對不起姐姐!”洛粉承認自己“二次創作”了李亦的圖片。李亦表示,這並非正常的“二次創作”範圍,而是侵犯了她的人格權。
洛粉辯稱,這些系列圖並非出自他手,“是請別人做的”,洛粉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和李亦商量,“我的卡裏余額只有1200元,能不能賠償你650元私了?”
“這不是錢的問題,你已經違法了。”李亦和其他博主選擇報警。
黑色產業鏈禍及未成年人
李亦的遭遇並非個例。AI技術被濫用,一條黑色產業鏈正在形成。
在網絡上,只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輕易找到提供“AI脫衣”相關技術或服務的商家。他們打着“AI繪畫”“AI改圖”的旗號在社交媒體上招攬生意,引導顧客添加其聯系方式,待到一對一溝通或加入私密群聊後,就拿出具有暗示意味的圖片,誘導網友購买。
“AI脫衣”的受害者衆多,甚至禍及未成年人。一名賣家聲稱自己“資源衆多”,發來了一整套價目表,詳細地將圖集分爲“明星”“網紅”“模特”“漫畫”等多個種類,在他發來的樣張圖片中,甚至還出現了穿着校服的高中生。他聲稱,如果沒有喜愛的類型,顧客可以發照片“單圖定制”,兩元一張,“網絡上的圖都可以作爲素材”。
另一名賣家也採用會員制方式邀請顧客進群,稱目前“群裏已經有兩三百個圖集”,只要花30元進群就可以享受免費持續更新。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進一步追問其圖集來源時,他支支吾吾地表示自己的資源是從某網站下載來的,“不是我自己做的”。
“其實只要掌握了相關技術,人們都可以利用AI制作這些圖片。”資深算法工程師藍天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AI脫衣”算法被稱作“DeepNude”,因爲倫理問題,目前在美國已被下架,但不排除有人通過其他AI算法訓練機器,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在某通訊軟件上,一個AI機器人收獲了衆多用戶。它不需要使用者掌握復雜的算法知識,只需要按照其提示,就能完成給照片“換臉”“去衣”等操作。這一機器人還有詳細的精細化設置,能像美顏相機一樣調整圖片的各項參數。
這款機器人需要付費使用,點擊“充值”按鈕後,用戶會被引導到一個點卡充值網站當中進行網上支付。不過,用戶並非付費給商家,而是個人,因此很難追蹤該機器人的運營主體。根據其價目表,最低兩元就能生成一張脫衣照。
“機器是中立的,只要給它‘喂’了足夠多的人體構造圖,機器就能在之後輸入圖片時,通過識別面部、身體等特徵重繪全圖,生成一張‘脫衣照’。”藍天稱,機器“只管照片的生成”,不會顧及照片中人的意愿,以及是否成年等倫理、法律問題。
“按照技術工具論的視角,技術是中性且無害的,但這樣的認識忽略了技術本應具有的道德相關性問題。”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謝玲認爲,技術之間是有差別的,有一些新技術如深度僞造技術等被濫用所產生的後果很難預料,其道德倫理及法律問題更爲復雜。
從“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構建網絡安全規則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姚志鬥律師接觸過多起因新技術濫用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案例。在一起案件中,一不法分子利用“AI換臉”軟件,將從互聯網渠道收集到的大批未成年學生的面部信息進行替換,制作生成虛假的換臉淫穢視頻,再將視頻有償銷售。“這不僅侵害未成年學生的肖像權及心理健康,同時這一行爲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犯罪。”
“應對新技術新應用風險,需要從‘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和‘兒童權利’的視角來構建安全規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專家郭开元認爲,針對新技術新應用帶來的風險,要把握好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和新技術應用的動態平衡。有關部門應盡快設立保護兒童、尊重隱私、設置特殊保護的規則,尤其要建立按照年齡標准進行分級管理規則、監護人的知情同意規則等。
謝玲呼籲,對新技術的應用風險進行分類和評估,建立針對新技術規制的制度屏障,明確技術合理運用的界限。如果沒有針對技術濫用設立屏障,應嚴格規制這一類高風險新技術的聯網應用,因爲“新技術極有可能導致未來新型不法行爲的產生”。
姚志鬥稱,對網絡犯罪監管存在一定難度。網絡犯罪證據主要存儲在網絡服務器中,面對復雜、形式多樣的電子數據,取證存在一定困難。此外,違法行爲人的身份確定難度較大,有的犯罪分子身在國外,給案件管轄帶來挑战。
事實上,針對網絡新技術新應用帶來的風險,有關部門已加大力度重拳整治。
此次中央網信辦專項行動聚焦的七大重點之一,即劍指新技術新應用風險問題,包括利用“AI換臉”“AI繪圖”“AI一鍵脫衣”等技術生成涉未成年人低俗色情圖片視頻;利用所謂“閱後即焚”的密聊軟件誘騙未成年人提供個人信息,誘導實施違法行爲;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制作發布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
“這釋放了國家加大力度整治網絡環境,切實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信號。”謝玲指出,這一專項行動針對未成年人身心易受影響的特點,意在預防未成年人不良上網用網行爲,避免其成爲新型網絡違法犯罪活動的“工具人”,也是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關法律保護措施的具體體現。
如今,李亦已走出心理陰影,她說:“不能因爲這些事情而停止我對生活的熱愛。”
責任編輯:張迪
標題:兩元就能P不雅照?警惕AI黑色產業鏈批量“造黃謠”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3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