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一老一小”是每個家庭的兩頭牽掛,如何提高“一老一小”的幸福指數?“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成爲關鍵舉措。
成都日前正式出台的《成都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建設“老有頤養”“幼有善育”幸福樣本城市,擴大多元服務供給,建設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打造全齡互動社區是其中備受關注的創新亮點,甚至劃定了今後三年的目標任務——中心城區每個區建成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不少於5個,其他區(市)縣建成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不少於2個。
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將帶來怎樣的社區服務新場景?又能否統籌兼顧破解養老托幼這兩大難題?
近日成都發布-紅星新聞深度小組聯合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組成調研團隊,進行多維度的調查研究。
一棟樓
一體化破解養老、托育難題?
“爺爺,這是我做的花花,送給你……” 一片歡聲笑語中,2歲的二寶將剛剛制作完成的手工花朵遞給輪椅上笑容慈祥的王爺爺……這是錦城社區綜合體聯歡會上,“一老一小”同框互動的暖心一幕。二寶是錦城社區綜合體三樓咿薇托育·嬰幼兒之家的日托兒童,王爺爺則是四樓“長者之家”的全托老人,樓上養老、樓下托育,是對寫在綜合體牆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生動注解,也是成都養老托育一體化建設,打造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的創新探索。
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是種怎樣的共融模式?當托育園遇上養老機構,是否只是簡單的“合並”?帶着這些問題,調研組走進了錦城社區綜合體,探尋在一個屋檐下的“朝陽”與“夕陽”如何雙齡共養。
錦城社區綜合體位於成都高新區石羊街道,樓不高,只有四層,但人氣卻很旺。15時,一樓的便民服務中心內有不少社區居民在辦事,二樓的社區食堂內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中。“長者之家”養老中心和咿薇托育·嬰幼兒之家分別位於相鄰的三、四樓,但從物理空間結構上卻是完全獨立的,內部管理也有各自不同的體系,甚至在進每一道門之前都有一套獨立的登記、消殺程序,並非想象中將托育園和養老院“合並”在一起。
成都高新區社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養老事業部總監韓靜告訴記者,整個“長者之家”設有66張牀位,其中包括日間照料牀位7張,從每間房的窗口望出去,都能看見社區花園景致,以及居民下棋、運動等等,實現養老“不離社區不離家”。
三樓的咿薇托育·嬰幼兒之家,粉紅主題的走廊,充滿童趣的小動物桌椅、益智玩具,溫馨而舒適。園長李靜說,對於成都高新區內很多“年輕社區”來說,0-3歲嬰幼兒托育是困擾不少父母的難題,咿薇托育·嬰幼兒之家在爲年輕家長紓困解愁的同時,與“長者之家”同在一個綜合體內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發揮“代際療法”的功效。
“我們都知道,養老院能給予老人的是生活上的照顧,但精神上的陪伴和慰藉更值得關注。因此,我們將‘一老’‘一小’聯系起來,通過彼此互動,比如陪伴玩耍、做手工等,以孩童的笑語,提供精神陪伴的同時,還能助力老人身體的康復。”李靜說,雖然在空間上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學習區域相對獨立,但是孩子們每天下樓活動的戶外公共設施空間則由老幼群體完全或部分共享。同時兩個中心還定期不定期舉辦一些聯歡活動,促進老幼在相互交流中促進代際間情感、知識與文化的傳遞。
“一老一小”
養老托育一體化難在哪?
同一綜合體內,獨立空間與共享空間的細節,是對幼與老的關愛和專業性的直接體現。韓靜和李靜在工作上既是鄰居,也是同事,分屬於成都高新區社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養老和托育板塊,在近兩年的“老幼共融”實踐探索中有一個共同的感觸——市民對於養老、托育的需求越來越大。
七普數據顯示,成都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總量超過376萬人,預計2025年全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總量增加至464.8萬人,老齡化率19.99%,全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高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基數進一步加大,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加。七普數據還顯示,成都0-3歲人口達56萬余人,預計2025年全市3歲以下嬰幼兒人口總規模增加至60萬,按照2025年每千人擁有4.74個托位數的標准,成都需提供嬰幼兒托位11.4萬個,缺口達5.7萬個。
需求持續增加的同時,供給結構不優、區域配置不平衡也讓“一老一小”養老托育工作充滿了挑战。“面對養老托育的迫切需求,養老托育一體化建設可作爲一種新的路徑探索。”對國內外養老托育一體化進行了充分調研後,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養老托育一體化”課題組負責人董楠提出了這一觀點。所謂“養老托育一體化”,是基於代際融合理念和代際學習理論,將養老與托育服務相融合,在同一空間下進行老幼照料、代際學習和互動交流。當然,董楠同樣坦言,作爲一種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及托育服務供需失衡的創新模式,對標國外城市先進經驗,國內城市“養老托育一體化”目前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北京、武漢、南京等地雖曾嘗試老幼同養機構,但因種種原因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一老一小”代際融合設施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都比較薄弱。
一面是人們對於養老托育服務的剛需強烈,另一面則是“一老一小”共融設施和服務的相對匱乏,“養老托育一體化”到底難在哪兒?董楠介紹,很多國家配建了“一老一小”融合型設施和空間,“養老托育一體化”已經形成成熟的發展模式,比如德國的“利多多代屋”,通過構建非血緣關系的代際間公共开放空間,促進兒童、青年人、老年人等多代人群开展社區層面的生活幫助、情感交流等。
“在‘小’方面雖然各國並非嚴格以托育“0-3”歲年齡界定,但融合發展的部分做法對我國‘養老托育一體化’具有借鑑意義。”董楠在調研中發現,從目前國內養老托育一體化發展的實踐看,這一探索在很多方面,比如養老托育一體化建設涉及的建築改造、共融空間打造,以及安全隱患、專業人才儲備等等都面臨着挑战。
“老幼共融”
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該如何打造?
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這一新模式對成都來說雖並不陌生,但“養老托育一體化”發展還有不少難點需要突破。
調研組通過走訪調研發現,成都雖然探索打造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營造老幼“代際融合”社區生活場景,但是在政策上缺少統籌銜接的規範標准。比如,養老和托育設施是按照不同建設類型配置的,養老中心屬於應配設施,托兒所屬於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面對空間資源緊缺的情況,托育設施就會被擠佔,無法得到空間保障。此外,中心城區的存量社區用地緊缺,養老、托育機構一般與商業用房合建合用,缺乏專門針對存量社區改建、擴建爲“養老托育一體化”設施的建設指引,造成“一老一小”共融的實踐較少。
“從成都市的實際調研情況來看,養老和托育設施中部分生活用房、服務管理用房和供應用房的功能可兼容設置,同時配置會造成一定的資源闲置浪費。”董楠認爲,“養老托育一體化”的基礎就是要構造共融設施、打造共融空間,然而“一老一小”代際融合設施各自依據的建設標准缺少彈性與兼容性,同時監管部門分塊管理、監管標准和力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融合運營困難。
養老托育一體化模式社會認知度偏低,是調研過程中凸顯的現實問題。根據調研,社區居民不接受養老托育一體化發展模式的首要原因是安全問題,佔比達65%;其次是衛生問題,佔比61.2%。“社區居民認爲,兒童接觸的信息量、發育階段的特徵與隔代老人的老舊觀念差異較大,在代際交往中可能發生碰撞或是衝突,對雙方都存在安全風險,同時還擔心部分老年人的衛生意識較差,基礎性疾病較多,容易發生疾病的感染。”董楠說,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成都推進養老托育一體化建設所面臨的挑战。
如何破解難題,提升“一老一小”幸福指數?董楠和團隊也就成都推進養老托育一體化提出了多條建議。
董楠介紹說,可以堅持“試點先行探索經驗、以點帶面全面落實”的工作思路,在全市擇優選擇不少於3個條件成熟的社區作爲“養老托育一體化”融合示範點,打造契合成都實際、符合成都實情的“成都養老托育一體化建設特色樣本”,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同時,優化養老托育一體化發展環境也非常關鍵,尤其是在養老托育職業化、專業化的人才支撐方面,融合空間的一线工作人員要定期進行醫學知識、康復護理、幼兒教育等方面的培訓與考核,壯大職業化、專業化人才供給。針對社區居民關注的安全、衛生問題,董楠也建議,要降低養老托育一體化機構的安全風險,嚴格做好衛生保障。
借鑑國外發展經驗,成都未來該如何構建代際共融場景?董楠認爲,構建代際共居、良性互動的融合設施,從老人和幼兒各自的行爲特點與需求出發,合理設計養老托育一體化機構的功能空間,充分考慮使用時段和使用特性進行空間有機融合。同時,要積極組織老幼共融的興趣活動。
多樣化推進養老托育一體化共融,在董楠看來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比如,加快探索多代包容的家庭居住場景,促進家庭代際共融,再比如鼓勵養老機構與托育機構地址共享、資源共享、設施共享,還可以在全齡友好社區建設中積極探索養老托育一體化服務綜合體,實現養老與托育在居住空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有機結合。”據成都發布
標題:一棟樓裏“老幼共融” 能否破解養老托育兩大難題?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3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