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對婚禮的追求爲何與長輩不一樣

2023-06-14 18:50:33    編輯: robot
導讀   在老一輩的觀念裏,到了年紀就結婚,是件像喫飯喝水一樣自然的事,婚禮所需遵循的禮節也是“自古以來”“理當如此”,實在無須復議。如果能按自己的喜好辦一場自由的婚禮,接受的都是真心的祝福,結婚當然是一...

  在老一輩的觀念裏,到了年紀就結婚,是件像喫飯喝水一樣自然的事,婚禮所需遵循的禮節也是“自古以來”“理當如此”,實在無須復議。如果能按自己的喜好辦一場自由的婚禮,接受的都是真心的祝福,結婚當然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遺憾的是,現實並沒有這么簡單。

  許多不必要的復雜事項,往往令身爲婚禮“主角”的年輕人頭疼不已,甚至對婚禮產生反感。最近,年輕人熱衷“簡辦婚禮”的新聞,不時進入公衆視线。作爲很快也要面臨婚禮的年輕人,我和對象也頗有感慨。

  我年近30歲,和對象一起北漂也已有3個年頭。我們的家鄉是江南一座十八线小城,親戚們都在那裏生活。在當地,日子是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紅白事是生活中爲數不多的大事,會引起強烈的重視。但這對年輕人來說未必是好事——這意味着感情這種兩個人的私事,由此進入了“公事”的範疇。

  從女方的視角出發,我會看到:從發出結婚請帖开始,賓客們便要开始品評男方的工作、家庭。在他們的價值體系裏,體制內的工作是最好的,开廠有錢的也不錯,其他的工作就都一般,他們沒聽說過的公司肯定不是好公司;然後,他們還會打聽彩禮錢的數量,詢問酒席的地點(豪華程度)和規模,以表示關心。如果男方沒房沒車,父母只是農民,就會引起他們語重心長的勸誡或感嘆,仿佛人品貴重、性格投契、未來潛力這些東西都毫無價值一樣。

  其實,很多關系遠的親戚並沒有那么關心對方是個什么樣的人、會不會對自家孩子好,只不過是在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以體現自己的話語權。我見過的最極端的一個例子,是在朋友的婚禮上。女方的親戚恨鐵不成鋼地責備女方家長,爲什么彩禮只收了那么一點點——這一幕發生在所有賓客面前。

  在經過親戚的品評之後,備婚就進入了具體布置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場地必須要氣派,婚紗要重工,婚紗照也得高大上。在我們的備婚過程中,這裏的每一條標准,都是由雙方家長強勢定義的。一整圈下來,我們幾乎沒什么選擇的余地。

  但每個人的喜好是不同的,我和我對象喜歡的是溫馨、自在的小型婚禮,我們更注重儀式中真實的情感互動。巨大的舞台、氣派的布置,會把原本的真情實感變爲一場表演,這並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沒有表現欲的我們,也並不喜歡在舞台上被幾十桌陌生人注視。到時參加婚宴的親戚,一大半是我們不太認識的,甚至還有我非常討厭的親戚,這更會令我感到不自在。但在老一輩人的觀念裏,如果不請這些親戚,便是失儀失態。

  除了舞台上的標准婚禮流程之外,小城鎮的婚禮還有許多繁文縟節。比如早上要運一貨車的嫁妝,裏面包含幾十牀被子、子孫桶、發財樹和很多沒什么用的東西。爲了運送這些嫁妝,還得請一些親戚來幫工,結婚前一天還得請他們喫飯。不僅如此,晚上新娘還得端坐在新房裏,供大家觀看,等待着大家來討果子或來鬧洞房。一整套流程下來,新人得從早上4點忙到晚上10點。人很累不說,還會給人一種被“物化”的感受。

  在備婚的過程中,我們感到最難的,是處理和父母價值觀上的分歧。比如,當我們在表達並不想要一些繁文縟節時,父母曾說:“你們只想要你們想要的,你們有考慮過我們想要的嗎?”

  在城市化和人口加速流動的進程中,離鄉的年輕人早已脫離了故土,接受了更多元的價值體系,血緣關系也已不是我們社會資本網絡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我們的父母卻仍處在傳統鄉村社會的格局中。結不結婚、如何結婚,這些在我們看來很個人的問題,在他們看來是與“家族面子”掛鉤的。

  要解決這種價值觀上的分歧,只能靠相互理解和妥協。比如,我們需要理解父母在傳統環境中的生存之道,而且父母也出了資金支持,確實還得顧及他們的感受;但同時,父母也要理解我們有不同的喜好和需求,並不想讓自己的婚禮成爲取悅他人的物件。

  目前談判的進程是,我們愿意把場地布置和婚紗照更趨向他們要求的“體面”,同時我們要求去掉有物化女性之嫌的傳統習俗環節。雖然在談判妥協的過程中,結婚的快樂免不了要受到折損,但如何在新舊交替中尋求解決之道,或許正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面對的命題。

  吳多魚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題:年輕人對婚禮的追求爲何與長輩不一樣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2533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