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辦養老院,不再一牀難求

2023-06-07 18:50:42    編輯: robot
導讀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老年公寓,工作人員爲失能老人進行日常護理。   本報記者 王欣悅攝   在九龍坡區石橋鋪街道張坪社區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醫療區內,護理員陪老人就醫。   本報記者 王欣悅攝   老...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老年公寓,工作人員爲失能老人進行日常護理。

  本報記者 王欣悅攝

  在九龍坡區石橋鋪街道張坪社區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醫療區內,護理員陪老人就醫。

  本報記者 王欣悅攝

  老人在家中享受九龍坡區楊家坪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上門服務。

  白嘉欣攝(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只有居家、社區、機構3種養老模式各展所長、相互融合、相互銜接,才能將龐大的養老需求合理“分流”。因此,要引導養老機構明確自身定位,公辦養老機構優先接收失能、失智等困難老年人,民營養老機構爲更多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的醫養、康養服務。同時,鼓勵養老機構打开院門,把專業化的服務送進家門、送到社區,滿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精神陪伴方面的需要,真正把老年人留在家中、留在社區,從根本上減輕養老機構的牀位壓力。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一家公辦養老機構不再一牀難求,正是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有力支撐的結果。

  ——編  者

  九龍坡區老年公寓,是重慶一家公辦養老機構。

  過去,要在這裏申請一個養老牀位,幾年都排不上。如今,公寓入住率穩定在75%左右,有意愿且符合條件的老人提交申請即可入住。

  從一牀難求到無需等候,原因何在?這一情況,反映出當地養老服務業的哪些變化?記者進行了探訪。

  公辦養老機構轉型——

  從以服務自理老人爲主,轉向照護失能、半失能老人

  綠樹掩映下,幾棟橙頂黃屋經過翻新,整潔美觀。這裏是九龍坡區老年公寓,全區唯一的區級公辦養老院。

  “老人家,喫飯啦!”推开203房門,護理員王輝平端來溫水,爲萬爺爺洗臉、洗手,擦淨後用潤膚霜塗在老人臉部、手上,而後幫他系上圍兜,協助他進食、喫藥。

  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萬爺爺曾多次入院治療。出院後因沒有得到24小時專業照護,導致病情不斷反復,已處於半失能狀態。2019年,家屬將他送至九龍坡區老年公寓。

  整理牀鋪、換洗牀褥、測量血壓、遊戲互動……在王輝平日復一日精心護理下,萬爺爺精神狀態日漸好轉。“喫得好睡得好生活好,住在這裏很舒心。”萬爺爺對養老院的服務贊不絕口。

  在幾年前,像萬爺爺這樣的老人,卻很難入住九龍坡區老年公寓。

  “當時的服務對象多數爲自理能力較強的老人,公寓無法滿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再加之社會上養老機構數量少,質量也參差不齊,導致大家扎堆公辦養老機構。像九龍坡區老年公寓,排隊好幾年都排不上一個牀位。”老年公寓負責人鄒芳說。

  這種情況在2016年开始得到緩解。

  那一年,九龍坡區被確定爲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區。爲鼓勵養老產業發展壯大,九龍坡區推出了一攬子優惠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運營公辦養老機構、對新建民辦養老機構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每年給予運營補貼……

  政策支持下,民營養老機構迅速發展,市場細分也更加明晰。“2016年那年,僅僅在我們石坪橋街道,新开了大大小小十幾家養老機構。”鄒芳說。

  也是在那一年,鄒芳所在的企業順利中標並以公建民營形式,正式接管九龍坡區老年公寓的日常運營。作爲負責人,鄒芳決定轉型,重新明確自身定位,從以服務自理老人爲主,轉向照護失能、半失能老人。

  談起轉型的原因,鄒芳說,一些民營養老機構基於風險和收益考慮,往往不愿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這就留下了服務的空白點。而且我們是公辦性質的養老機構,也要爲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兜底保障。”

  爲實現轉型,九龍坡區老年公寓將近80%的傳統自理養老牀位,換成專業護理牀位,並配套專門適老設施;全面引入智慧養老系統,涵蓋入住信息管理、牀位分配、員工管理、標准化操作等各方面;要求所有護理員參加培訓,100%持證上崗,並特別配置了專業養老護士,優化人員照護比例。

  爲支持老年公寓轉型,政府拿出一系列措施。2016年以來,總計投入460萬元進行裝修改造,同時按照每位老人每年2400元的標准給予運營補貼。

  更規範、更專業、更普惠,老年公寓成功轉型。“養老機構完成60%的入住率,基本上都需要2—3年。”鄒芳說,改造後的九龍坡區老年公寓,一年半入住率達到80%,目前穩定在75%左右。同時,作爲普惠型養老機構,人均收費標准每月3200元,低於市場平均價格。

  九龍坡區老年公寓不再一牀難求,除了自身轉型外,更離不开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對養老需求的“分流”。由社會資本運營的醫養結合機構,可以爲有各類醫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務。同時,基層養老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又把大量老年人留在社區,實現居家養老。

  民營養老院探索醫養結合——

  爲有各類醫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務

  如果沒有家門口的這所民營養老院,張程敏真不知道應該把媽媽程鳳仙送去哪裏。

  前段時間,81歲的程鳳仙老人因冠心病做了手術,出院後傷口始終未痊愈,再加上患有高血壓、肺氣腫和哮喘,都需要定期治療。原本張程敏看中了九龍坡區老年公寓的照護能力,但因爲距離太遠放棄了。想要自己照顧媽媽,又趕上畢業季,身爲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教師的她,有點力不從心。

  正在發愁時,朋友帶來了一個信息。石橋鋪街道張坪社區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就在張程敏所住小區附近,是一家醫養結合的民營養老機構,可以爲老人提供專業的醫療診治和照護。

  張程敏動心了。一番考察後,她把媽媽帶到了這裏。

  “您最近血壓控制得不錯,我給您調整了一些藥,還是要多休息,注意飲食。”記者在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見到程鳳仙時,醫護人員正在爲她开藥方。

  “媽媽以前定期要去醫院治療。現在,醫生直接到老人房間巡診,不用去醫院就能看病、取藥,還能享受到醫保報銷等各種醫療服務。”張程敏覺得自己選對了。

  養老機構看不了病、醫療機構養不了老,是老年人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爲解決這一難題,2016年以來,九龍坡區鼓勵社會資本建設運營醫養結合機構,爲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的醫療和養老服務。

  在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中醫門診开進了養老院。院區有兩棟建築,一棟是醫療區,一棟是養護區。兩棟建築實現空間與管理上的無縫連接。老人一旦生病,不用出養老院大門,就能通往醫療區病房。

  “醫療區有專業醫生、護士,每天早晚兩次查房,密切觀察老人生命體徵變化。養護區內,護理員會針對老人的病情變化,及時與醫生、護士進行溝通。”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負責人陳春祥說,中心建立了老年急性期治療、中期照護、康復護理、長期照料與臨終關懷等健康服務體系,爲高齡、失能、失智老年群體提供更加專業化的醫學與生活照料。

  “機構離家近,擁有自己獨立的醫療區,看病方便,又能享受醫保報銷。”聽說家門口建了醫養一體的養老院,九龍坡區居民張濟文第一時間就上門了解。“我父親患有輕微阿爾茨海默病、冠心病、腦供血不足。我們工作忙,一直想給父親找個專業的醫養結合機構。”實地來院查看情況後,張濟文當即爲父親預訂了房間。

  “每名老人在正式入住前都會先到醫療區進行首次健康體檢。護理員會根據體檢結果和醫生提示,爲每位老人量身定制健康管理方案。”陳春祥說。

  “根據等級評估表、風險評估表,您父親屬於介護型老人。”醫護人員和護理員一起評估張爺爺的身體情況後,將照護計劃卡遞給張濟文。醫護人員建立健康檔案,護理員建立生活檔案,張爺爺的入住流程正式完成。

  去年10月6日,張爺爺感覺到頭暈、身體不適。巡查的護理員發現後,立馬電話通知醫護人員,醫生楊丹帶着護士到場查看。

  “腦供血不足!老人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同意住院治療?”爲老人進行初步診斷,楊丹通過電話徵求家屬意見。在得到肯定答復後,老人由護理員轉移到醫療區住院部。

  由於救治及時,張爺爺病情明顯好轉,很快就從醫療區出院,重新回到了養護區。“真沒想到,服務這么好。救護全程都有爸爸熟悉的護理員陪同,讓我們很放心。”張濟文十分感慨。

  “醫療服務始終是解決養老問題的痛點。在專業照護服務無法滿足各類醫養需求的情況下,我們鼓勵養老機構興辦康復醫院、中醫院等醫療機構,實現養中有醫。這些醫療機構要經過衛健部門審批,服務能力要達到一級醫療機構的水平。”九龍坡區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趙順平說,“醫養無縫連接,既能有效緩解轄區養老機構與醫療資源的壓力,又能讓老人得到24小時的專業服務。”

  基層養老機構形成體系——

  把超過90%的老年人留在社區、留在家中

  在九龍坡區,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只有3000多人,但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20萬人。如此龐大的養老群體,僅靠九龍坡區老年公寓等各類機構無法滿足需求。

  “要從根本上緩解養老機構壓力,必須提高社區服務能力,把超過九成的老年人留下來,實現居家養老。”趙順平說。

  爲實現這一目標,重慶探索實行“中心帶站”模式——利用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資源,補齊社區養老服務站短板。以“中心”帶“站點”,從而覆蓋整個養老群體。

  2018年,重慶市實施了社區養老千百工程,遴選100個街道來建設重慶市級示範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服務中心上接醫養結合機構,下接社區養老服務站,形成了機構、社區、居家“三級聯動、中心帶站”的格局,讓優質養老資源延伸到家庭。據介紹,政府給予醫養結合機構一定的補貼,吸引其建設運營街道養老服務中心,中心帶動社區服務站運營。

  這樣,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的所有社區居民,都能享受到由中心提供的居家上門照護等服務。部分社區老人無法在家養老,但又不愿離家太遠,可以選擇入住街道養老服務中心,享受全托管服務。有更高醫養需求的老人,可入住醫養結合機構。

  九龍坡區按照“一鎮街一中心、一社區一站點”目標,建設社區養老服務站100個。每個站點面積不少於300平方米,設置休闲娛樂、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和健康管理等四大功能。

  “這意味着資源互享,共融共通,打造沒有圍牆的養老院。”趙順平告訴記者,不同類型的老人可以享受到不同種類的服務,最大限度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針對身體健康、具有完全自理能力的老人,社區开辦老年食堂,設置棋牌室、手工室,开設手工插花、智能手機學習、聲樂唱功、書法繪畫和舞蹈等興趣活動班,定期爲老年人提供康養公益課程、健康知識講座、防詐騙宣傳、愛心義診等服務,滿足他們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針對沒有特殊疾病但需要日常照料的老人,社區會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由專業人員定期上門走訪,爲老人提供飲食起居、洗漱陪伴方面的服務。

  九龍坡區紅育坡社區居民譚寬明老人就屬於這種情況。他無子女,只有一位年邁的姐姐,不能長期陪伴在側。社區便爲他申請了每月200元的居家養老服務。“在小程序上一點,就有人上門服務。”譚寬明說。

  爲譚寬明上門服務的工作人員名叫山雪蘋,來自紅育坡社區養老服務站。就在前不久,她還救了譚寬明的命。

  那天,山雪蘋像平常一樣到譚寬明家進行居家服務。久敲家門不开,只聽見老人發出微弱的呼聲。於是她立即撥打九龍坡區渝州路街道第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電話。10分鐘後老人被送往醫院,經過搶救穩住了病情。

  自那以後,山雪蘋就成了譚爺爺最貼心的“山妹兒”。

  掃一眼鐘表,上午11點,譚寬明笑着等在飯桌前。接到譚寬明的訂單後,九龍坡區智慧養老雲平台自動指派山雪蘋上門服務,並生成全流程服務清單。不一會兒,山雪蘋便提着餃子上了門。

  “譚叔叔,這是站裏包的餃子,您嘗嘗。”山雪蘋一邊從保溫袋裏拿出水餃,一邊從懷裏掏出血壓儀,“您最近血壓有點高,記得准時喫降壓藥哦!”

  “山妹兒有空就上門幫我煮飯、洗衣、打掃房屋衛生,還陪我說話。”譚寬明滿是感慨,“像自己的女兒。”

  “明天中心要來養老服務站开展愛心體檢活動,你記得來做一個全身檢查噢!”臨走前,山雪蘋又叮囑。

  “如今每個養老服務中心下轄5個養老服務站,組成一個完整的基層養老體系,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很多像譚爺爺這樣的老年人就可以放心居家養老。”趙順平說,尚能居家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也可以在社區享受到居家護理服務,每月200元、300元標准,包括助醫、助潔、助浴、助急等服務內容。

  “這就爲老年人和家屬提供了不同的選擇,居家養老有服務,確需全程專業看護則採取機構養老的方式。”趙順平說。

  如今,重慶已建設“中心帶站”聯合體216個,整合社區養老服務站2728個,社區居家基本養老服務每年惠及城市老年人100萬人次。越來越多的市民正在轉換養老思路,开始借助居家和社區的力量,在家門口享受高品質服務。



標題:這家公辦養老院,不再一牀難求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2280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